

东北老太太
-
一位博友的坎坷人生路
晓舟老师倡议“写一篇博友互动文章”。我搜肠刮肚地想也想不出哪位博友与我互动可以书上一笔。我和任何博友都仅限于博客留评,顶多写个纸条,而没有线下接触,就连和本地博友都未曾谋面,更没有能写出“花儿”的“互动”。为了完成作业,我试着写一位博友,也算沾点边。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他带着传奇色彩的故事,他可读性极强的文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他的了解全部来自他笔下…
-
荐 大咖传授写作真经
– 我们曾经是同学,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都想成就一番文学梦。几十年后,他高开高走功成名就,而我“误入歧途”与梦想失之交臂。如果说在文学的路上他可以做博导,而我还是个中学生。 高考,我们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他飞得高飞得远,飞进了北大中文系。时运不济,历尽坎坷辗转挪移,于毕业八年后进入那个“两报一刊”的“刊”门里高就。机会给了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
-
荐 惊魂一刻!领教大数据之威力
某日下午,午睡正酣,被手机铃声吵醒,睡眼朦胧中拿起手机,见是儿子来电,这种情况不常有心中疑惑赶忙接听。 儿子问:妈你在哪呢?我答:在家,床上躺着呢。问:我爸在家没?答:在家呀!儿子长舒一口气说:吓死我了。我赶忙问:怎么了?儿子答:沈阳公安局给我来电话,说有一起交通事故中,死了一个老头名字和我爸一样,吓死我了。 我本能地反应:是骗子吧?儿子肯定地说:不是骗子。…
-
荐 一个东北人眼中的上海人
前几天,微信群传播一段视频,是楼上视觉看马路上人群聚集的情景。文字解说为上海退休人员在维Q。以我对上海人的认知感觉不大可能,于是转发给上海的战友求证。得到的回复是——“上海人没那么傻,包括我。” 这回答很笃定、很霸气、很上海。 合上手机闭眼沉思,与上海人交往共事的那些事历历在目,像过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上海人果然不一般。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如今被称为“魔都…
-
荐 东北老太太:东北二人转到底是个啥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一提起东北二人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赵本山。没错,正是这位赵先生,把东北二人转搞得风生水起全国皆知。以至于很多山海关以西的关里人和南方人,以为“东北二人转”是全体东北人的最爱,貌似人人都能哼上几句,普及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比肩越剧之于浙江上海人,豫剧之于河南人,黄梅戏之于安徽人。还有一句把二人转捧上天际的话叫做“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我作…
-
荐 叙说网名东北老太太
卯酉河博客征文——写自己网名的来历。初时未曾动心,就我这“东北老太太”的网名直白、浅薄,没内涵还土的掉渣,朴素有余华丽不足有什么可写?看了卯酉河上“晓舟同志”和“诚厚”两位大伽写自己网名的来历,深受启发。哦,可以这样写,那就试着写吧。 十年前,一位曾在省报当编辑的老同学告诉我他的博客网址,我循路而去找到那里,看到了他的美文。人家不愧是专业人士中文系毕业生,比…
-
荐 侥幸挺过第一波,兔年目标是活着
放开了,彻底放开了,到处沸沸羊羊。我也杨过了,并且杨康了。趁着还有些残存的记忆,把我养羊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无论是在我的生命长河中,还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甚至在人类历史上都是需要记上一笔的。 12月3日 家族群有消息灵通人士提醒,“就要放开了,家人们记得囤点感冒发烧等应急药物。”另外还说了,她那里有抗原试剂,有需要的她可以送货上门,还是免费的。…
-
荐 被封建婚姻纠缠的几位历史名人
封建礼教明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问题来了,要有后,就得找个配偶,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怎么找?封建礼教规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千年来,绝大部分人循规蹈矩走常人走过的路认命了。女人秉承古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而男人可有三妻四妾,第一个看不顺眼,可找第二个,第三个,直至第N个,只要养得起。 “五四”结束了两件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媒妁…
-
荐 老大学生做不出初中学生的新八股文
编者按:“东北老太太”是文革前毕业的老牌大学生,后来从事文字工作,即便退休了还活跃在博坛笔耕不辍,其写作功力很不一般。可连她帮初中生孙子修改过的作文,在当今应试教育“新八股”面前都判为不合格了。问题出在哪里?值得深思。
-
荐 我爱大蒜亦爱咖啡
一位南方笑星自诩是“喝咖啡的”,同时笑话某北方笑星是“吃大蒜的”。言外之意喝咖啡代表高雅洋气,而吃大蒜则意味低俗土气。喝咖啡是把“苦”自己咽下“把芳香撒向人间”,而吃大蒜是“自己吃着香,别人闻着臭”。 我无意参与这早已过气的话题的讨论,更不想探究争议本身更深层次的内涵,只想就事论事以实物为依托说点实在话。我要说的是,虽然我很“土”,土得掉渣,但大蒜、咖啡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