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 文学史

    《书城》有一年九月号上,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先生谈文学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先生的名气很大,中文系毕业的,或者喜欢中文的,似乎都应该知道他。他编过的文学史,做过中文系的课本。他这回谈文学史,有着对学术与政治复杂关系的省思。 先生在文革前参加过北大的文学史编写,那时全国都没有文学史教材,所编即所谓的“北大文学史”,有人认为是一场闹剧,他也觉得是,因为“…

    2023年9月4日
    1.1K60
  • 读书:道可道

    陈从周《梓室余墨》有两题我读之有味,抄下来,其一,《浑厚与空灵》云: “山贵有脚,水必求源,平处见高低,直中有曲折。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少胜多,其光景自然长新。黄石山起脚易,收顶难。湖石山起脚难,收顶易。黄石山要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要空灵中寓浑厚。简言之,即黄石山失之少变化,湖石山失之太琐碎。石形、石质、石文、石理,皆有不同,不能一律视之也。中多具辨证之理…

    2023年6月30日
    1.9K20
  • 俗世的目光

    再说萧红其实就真有些俗了,但亦无法,因为在俗世,俗人说些俗话亦在所不免,目光还是聚焦在有关的萧红的绯闻上。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已是死期临近,她躺在病床上,对人说,“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这些话,本来是出自她写与友人的一封信中。 这些天一直在下雨,雨天里把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看了一遍又一遍,想从琐碎的文字中读…

    2023年1月3日
    3.5K30
  • 新雨堂书事(三〇八)

    这些天读书很杂,先后翻过的书有新买回的《知堂回想录》,比其他的几个版本要厚实一些;废名的散文集子《少时读书》,书名来自书内的一篇文章《小时读书》,一字之隔,看起来就要雅致一些。这书买回来就没读多少,几乎没有印象了,前几日在网上看有新出的冯文炳散文集子叫卖,才想起来有这么一本书,于是翻看起来。还看《鲁迅小说集》,这些篇什多为鲁迅临终前所写,但那篇《补天》却是要…

    2022年12月14日
    1.4K40
  • 硬气

    董桥说知堂,老人当年落水是一大憾事,连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抱憾了。后来在《四九年后的周作人》中又说到这件事,说起晚节不终,宦事敌伪,身陷缧绁,他也总是辩说“那是不得已的事”,“我和一些朋友也需要生活”。董桥似乎并不这样认为,他借用梁实秋反驳南宫搏的话说,“不过周作人先生无论如何不是‘做做小事而谋生’”,他的落水,我们“只有惋惜,无法辩解”。 说是无法辩解,其实一…

    2022年10月12日
    5.1K40
  • 神话

    知堂老人一生写下的小品文章大致在三千篇左右,四十多个本子,真正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坐席的文字,是从和兄长鲁迅断交的一九二三年七月开始出现的,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实在让人感到有些意思。这些文字,和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他与钱玄同、孙伏园等人创办的《语丝》杂志有很大的关系。一九二八年他发表《闭户读书论》后,过了十年的隐逸生活,而后作品风格更加成熟,成了真正的知堂文…

    2022年8月26日
    4.7K50
  • 鲁迅先生在上海虹口的最后九年时光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27年10月,鲁迅自广州来沪,一直定居虹口,直至逝世。 位于多伦路东段北侧的32-48号建筑,是一幢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具有欧洲巴洛克风格的西式洋房。其中48号曾是恒丰茶庄,店主就是日本人内山完造先生。上个世纪20、30年代,大批左翼学者住进多伦路,鲁…

    2022年8月19日
    2.2K300
  • 重游鲁迅公园瞻仰鲁迅墓

      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288号,占地面积为28.63万平方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此圈地筹建万国商团打靶场,1922年改为虹口公园。1988年改名鲁迅公园,是上海著名的纪念性文化休憩公园。1927年10月鲁迅从广州来到上海,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先后居住于虬江路景云里和山阴路132弄大陆新村9号,该园…

    2022年8月6日
    2.2K15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