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天气的原因和老伴事多,有段时间没走街串巷了。再过些时日,大宝、二宝放暑假,有2个月将无法走街串巷。虽有30度以上高温,还是决定走暑假前最后一次。
范庄前看范义庄
与老伴继续着上次的行程,过景德路往北,见苏州古街巷标志牌范庄前,毫不犹豫进入。
东起人民路、西至河沿下塘、全长348米的范庄前,唐代名芝草营巷,因驻军营地得名。宋代因范仲淹在此办义庄而改现名。
这条宽3米、空中的电线网略显凌乱的小巷,西段32号便是景范中学,即范氏义庄旧址。旧址东巷内两边有靠墙的石柱,应该是被毁坏的忧乐坊遗存。
范氏义庄旧址原为范仲淹高祖丽水丞范随居所。宋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用俸禄积蓄购义田千亩,并修复高祖居所作义庄,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义庄——范义庄。次年订《义庄规矩》十三条,使得义庄运行有规可循。(关于义庄,见拙作《走读平江历史街区》11尾声篇)
范仲淹后裔十分重视义庄建设,作为义庄根本的义田不断扩展,至清宣统年,范氏义庄仍有义田5300亩。直至1950年土地改革,范氏义庄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901年,十分罕见。
义庄中设立义学。1346年,范氏后人开办以范仲淹谥号命名的“文正书院”。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虽几经毁损仍得以延续。1939年,唐言借义庄之地开办“私立崇范中学”。1945年,范氏后裔收回义庄自行办学,定校名为“私立景范中学”。1956年政府接办学校,先后有多个校名。1989年纪念范仲淹诞辰千年之际,更名为苏州市景范中学,借以表达对范仲淹敬仰之情。
景范中学大门东侧,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范氏义庄旧址”石碑。校内的众多建筑,保留义庄建筑原名。初建于北宋年间的文正殿,多次被毁多次重建,现为“范文正公事迹展览馆”。先忧楼、后乐楼、厚德楼、岁寒楼、义泽楼分别建于义庄的先忧阁、后乐堂、忠厚楼、岁寒堂、义泽坊原址。
老伴退休前在市教育局工作,本想通过熟人关系进校内看看,不巧遇上中考,景范中学是个考场,只得作罢,留下些许遗憾。
双林巷内探双林
与老伴出范庄前,沿河沿下塘往北走,过蒲林巷,便是心心念念的双林巷。
与范庄前并行的双林巷,宋代名迎宾巷,为朝议大夫、任黄州太守时与苏东坡结下深厚情谊的闾邱孝终招待宾客之处。明卢熊《苏州府志》作双林巷。明天启年间,在此居住的文徵明(见拙作《文学史中的“吴门画派”上》)曾孙文震孟、文震亨兄弟,一状元及第,一以恩贡入国子监。邻里荣之,誉为“双林巷里出双林”。
文震孟(1574——1636),明代诗人、书法家,天启二年(1622)状元及第,入翰林。为官刚直有节,因忤魏忠贤被仗、贬,后辞归。崇祯元年被诏回,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因与温体仁不协落职闲居,次年病故。文震亨(1585——1645),明代作家、画家,天启乙丑(1625)恩贡入国子监,官至英武殿中书舍人,明亡后绝粒而故。文震亨还是个园林设计师,所著《长物志》为传世之作。明万历末年,文震孟得“醉颖堂”,文震亨助兄设计、改造,更名“药圃”。药圃即今日之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典园林艺圃。
双林巷中已找不到文氏兄弟的遗存。想再去看看与文氏兄弟有关的艺圃,一搜索有2.6公里,怕老伴累就作罢。艺圃已与老伴陪大宝、二宝小时候去过多次,不再去也无遗憾。
双林巷中不只出了一次“双林”,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居此巷的吴大瀓、吴大衡兄弟,都中进士,都入翰林,名副其实“双林”。
吴大瀓(1835——1902)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穆宗大婚典礼,他疏请裁减繁杂费用,声震朝野。皇帝要修颐和园,他又上书极言时事艰难,请停止,被朝廷采纳。光绪三年(1877)山西、陕西发生灾荒,百姓大饥,他奉命前往查看、赈灾,全活甚众。光绪六年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西北边务,因功授太仆寺卿。光绪十年,左迁副都御史,出使朝鲜,助平定内乱。次年,奉诏赴吉林,与俄使交涉珲春黑顶子边界,收复俄侵占之地,并立碑5座,设立铜柱,作篆铭“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光绪十四年,郑州黄河决口,他被派往治河,任河道总督。1892年出任湖南巡抚。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他自请带领湘军赴前线与敌作战,因兵败被革职,回到家乡苏州。吴大瀓还是文学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回到苏州后整理著作和金石书画鉴藏。其弟吴大衡(1838——1896)光绪三年(187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资政大夫,书法造诣深厚。
我们沿268米的双林巷由西向东行走,至24号停下脚步。这里有苏州市控保建筑吴大瀓祖居蓝牌,大门紧闭。据介绍,吴大瀓祖居包括18、20、22、24、26号,五路古宅各一门牌。古宅原为明代画家金俊明的“春草闲房”旧址。乾隆初年,里人郭氏重修,更名为“友恭堂”。之后,吴大澂祖父便以此为寓,还曾请画家奚铁生补《春草闲房图》,一时名流歌咏殆遍。吴大瀓出生于此。我在网上曾见上海朋友通过苏州文管部门入内参观过,有文字和图片介绍,建筑已显破旧。感慨苏州控保建筑众多,如都能得到修缮和对外开放,不知需要多少年。
凤凰街上有座明楼,为苏州市控保建筑吴大瀓故居,吴大瀓被革职回苏后在此居住8年终老。
出双林巷到人民路,因老伴要去旧学前买包子,结束行程。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2344
评论列表(35条)
走街串巷,看范义庄,探双林巷,姑苏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样的文化之旅,陶冶情操;这样的游记,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难诉相思:蒋院寻根办正事,我串纯娱乐。谢谢美评鼓励!
随着文笔的场景,我呀好似走街串巷,那么多的描画,那么多的文化气息负面而来,就好似在春风里呼吸是他最原始的芬芳,姜美丽建筑秒换成文化高尚的品格,给我们带来的是生气勃勃,生命的写照。
@诃痴快乐:谢谢小诃美评鼓励!
姑苏城的老掌故在您笔下好精彩,十分喜欢读您。
@2272 张英辅:谢谢兄长美评鼓励!
看一看走一走,随着镜头我也好似走进了,范义庄,探双林巷,姑苏的人文气息如春风百花园里盛开的呼吸。有着这么身后,这样的文化之旅,深深扎根陶冶情操的见证之中;这样,,真是唯美的游记,令人情不自禁跟上去,赶在他的最深厚浓重的见最细之中,也是一种最美的感受。
@诃痴快乐:谢谢小诃美评鼓励!
只有这样的走街穿巷,才能品味到真正的姑苏文化,先贤们将他们的足迹散布在大街小巷里,过去可称大街的,在如今也只能算是小街小弄。你将范义庄、双林巷介绍给了大家,这些地方乍游姑苏的人是注意不到的,也了解不到的,你的走街穿巷游记,让大家得到了一定的补偿。
@四格格:街巷是城市的脉络,一座城市的文化在街巷里。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尚有遗存,有的只在记载中了。谢谢格格美评鼓励!
青石巷深藏古韵,粉墙黛瓦映流年。
雕窗影动话桑麻,茶馆弦清绕碧涟。
吴语噙香酥饼暖,白兰簪鬓暗香绵。
谁言闹市无幽境?转角亭台入柳烟。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教授赐玉!
走街串巷, 看的是历史是文化, 历史文化就藏在这些街巷中, 别看它们不声不响, 却有气息有气场 , 范家义庄、义田、义学彪炳千秋!
@轻品慢尝:苏州2500年的历史,就在街巷里。暂时出不去的时间,我准备做点功课,有选择地继续走街串巷。谢谢刘老师美评!
义庄是德义之所在,千年传的就是义字!赞!
@王志学四连笔记:范仲淹办义庄,开创了民间宗族慈善事业的先河。谢谢志学老师美评!
诚厚与夫人在酷热之中,锲而不舍地走街串巷,将范义庄、双林巷的历史与文脉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苏州古街巷文化的根深叶茂,光照人心,回声久远。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老师美评鼓励!
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名人多,故事也多。跟随老师的叙述走街串巷游苏州,长见识。
@漫言华语:谢谢大姐美评鼓励!
苏州自古人杰地灵,一个胡同一个村庄,处处都有名人足迹,都有文化佳话。谢谢诚厚老师的好游记,带我们走进历史和历史文化中。
@惑矣:谢谢惑矣老师美评鼓励!
自古江南多俊秀,回苏州养老的名人多![赞][赞][礼物][礼物][爱心][爱心][喝彩][喝彩]
@解世权:谢谢兄弟!
范仲淹祖籍在你们那,确实了不起。苏州是太著名的地方了,要好好挖掘。祝好大哥!
@杨自记:范仲淹籍贯苏州吴县,是苏州城隍庙供奉的10位城隍之一。谢谢兄弟!
@诚厚:谢谢大哥告知。江苏出人才,有多少名人呢?有一年去连云港,知道西游记的吴承恩在江苏,他写的花果山也在连云港,不错不错。中国历史多少名人出自江苏啊?祝好大哥。
在这些古旧的大街小巷里,多是带着古旧气息的建筑,只有抬起头,仰望天空,那掠入眼帘、密如织网的电缆线,才让人意识到,大街小巷也走进了现代化的网络时代。
@四格格:古城区的建筑要保留,还要让居民享受现代生活,难度很大。小街小巷铺设管道不容易,所以,蜘蛛网般的电线,只有在古城区看得到。
诚厚的此篇丰厚佳作,让我知道了范仲淹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义庄,他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付诸于身体力行的实践,成为中华价值观的引领星盏,令人敬仰有加。
@锦瑟黎燕:范仲淹是历史上后人没有非议的人物,很少有。
老城的安祥让人流连
@王志学四连笔记:住的大多为老人。
深巷藏贤隐大儒,古城巷陌尽典故。
幸逢今世识才者,天赐期颐岁月舒。
@晓舟同志:谢谢兄弟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