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3年前蝉鸣阵阵烈日当头百无聊赖的暑假,作为大三生的本人一时兴起开始在网络上连载小说——其实就是信马由缰胡编乱造,基本没查过几本正经资料的那种——因此自然开始关注起笔下人物,想着搜索下相关内容好为文本增色添香。于是在人物标签页里逛啊逛,鼠标一路无聊地滑动下滚,然后看到一篇文,仅仅露出一句《圣经.新约.启示录》中句子作为引言,比起标签里其余一众吸引眼球花里胡哨的莺莺燕燕,它简直不能更简朴低调,好像作者存心不想让其充分暴露于众人眼前吸引泼天流量一样。
这反倒激起我的兴趣,遂点击翻看。开头仅仅几行就已见出特殊之处:不同于普通的小说体,用的是戏剧体,场幕次号、景象描写、对白人名都有模有样,但又没有惯常的英文四字母称谓,该篇用的是不同人格的中文译名来代替。脱离开中英夹杂所带来的撕裂不适感,就像一部真正亟待上演的中文剧本。
我继续往下翻。
处处可见的希腊神话用典,三女巫觐见皇上预言未来…莫名熟悉的味道,隐约记得是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上…?赶紧百度一下,哦对,《麦克白》经典场景。还有“皇上一听要被篡位的预言勃然大怒下令彻查全国搞得民不聊生反倒验证预言”的行文脉络,味也很熟悉…哦对,《俄狄浦斯》关于“命运”的核心思想。之前洗澡时还灵光一现设想过相关场景,不想被捷足先登了。
古典、高雅、讲究、有品。不管是在表层遣词造句,还是在深层思想意蕴上。
“遇上高人了”,这是我第一反应。互联网当真藏龙卧虎,小小一方自媒体平台竟有人能写出这样高档东西么!不禁对作者好奇心大起。此人昵称是由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首的名讳改编而来,头像是百度百科中此人官图,且各平台及小号昵称都是其大差不差的变体,带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
算了,管人名字叫什么呢!在成堆不对胃口的饭中终于苦苦寻觅到一顿真正珍馐佳酿,这多是一件美事啊!何况对方行文引篇确乎“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于是就搜肠刮肚地把所能想到的东西一股脑儿全扔评论区了,顺手点个赞+推。厨子总会对能明白自己烹饪巧思的食客高看一眼,不多时便迎来回复,对方显然十分高兴我能将其深埋心思一一道出,顺便又猜想一番屠龙英雄的结局,聊得有来有往。
本以为只是萍水相逢俩路人,交集也就到此为止了,后来时隔半月,去医院查幽门螺旋杆菌——似乎是因碗筷消毒工作不到位被亲爹传染的——在等待吹气报告出来的无聊时间里又鬼使神差点进人家主页。好家伙么,之前偶然一瞥还没发现,这竟是位文画双修的大佬,还能给自己写的文配自己画的画!于是又把人家新出的一篇给看完留评了——遗憾的是我在23年考文学专业研究生时才意识到那文章与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同名,不然当时还能讲得更多更深更切合人意一点——当然又得到了对方的感动回复。
一种奇妙的默契就这么无声无息建立起来。作为一个实习内容约等于0、作业更是完全没有的闲散大学生,长达3个月的暑假时间多得简直挥霍不完,每天闲来无事时,我便去人主页检索有无新出内容,如果有对味的,就字斟句酌写上几行。我发来的第三次长评回复完后,她立马在另一个平台发话了:“妈呀,回复长评感觉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每天都在阳光地飞翔!”
即便表面上如此幸福快乐,但她私下里恐怕并不认可我对人物的塑造,尤其是把自我意志旺盛不屈的蝶塑成柔弱流泪任人欺凌猫猫头这种刻板印象拉满之操作,不然怎么不见赞转不见留评呢?但她看了,这毋庸置疑,否则便无从解释为何在我连续留评三次后,她就按照我文中主推产品口味描改一张电影截图。我也不是个好吃白食的,立刻按照图后评论约定给她用2天时间配了篇2k+小短打,没想到很受欢迎,它也成了我迄今为止赞数最高的一篇文,这倒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当然啦,成天累死累活辛苦评论也不是毫无作用的。从照面开始,她就是毕恭毕敬称我为“您”——至少在我已知范围内对别人从不这么叫——带着无可挑剔的礼貌尊重与不动声色的客气疏离。且此称谓直到最后一次交集也依然完美保持着,没有丝毫半路开裂老娘耐心耗尽不陪你演了的痕迹。
我呢,私下里有向想吃上口好饭的提问者推过她的文,可在人家主页上倒也不是每次都那么殷勤。也有过懈怠时候,在劣质炸薯条与宿舍楼跑圈中消磨着一个又一个无所事事的夜晚——她又更了一篇,我知道应该去给人家写点什么,但身体却如此粘滞迟缓,好似一摊勉强凝聚的人形沼泽。哦对,记起来了——那几日天气不好,一直阴沉沉地下雨,人也跟着沉郁湿气犯懒发困,筋力是提不起来的,气息是散漫游移的,神思是无法聚焦的,总而言之,没有劲,于是她的评论区也就一直空空如也。
就这样10天之后——至今记得那是22年10月14日早8点左右——我坐在学校食堂一楼板凳上对付着桌上早饭(依稀记得有用塑料袋装着的蒸红薯),打算赶紧解决后回趟宿舍干会儿手头活计,待会再去上 10:20开始的,也是当天唯一的课程——大四上学期基本没什么课了。顺手刷新,页面跳出她关注我的通知。瞳孔略微收缩、呼吸略微急促几回之后很快也就恢复过来,意识到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平淡生活中一个漂亮小水花罢了。当时疫情还在东土大地上游荡不止,相关政策也是执行到位,昨天周四核酸忘了做,今天要回家了,地铁就不予放行,又费劲巴拉跑到地铁站附近医院里花了一个多小时加几十块钱捅完嗓子眼,回程地铁上才好容易看到她新出品的文,那是数天前就已约好应要求给我主推产品写的定制稿件。喜滋滋翻了好久,字斟句酌写了长评,那几张文章截图到现在还留在手机相册里。
她回了。我能想象到对方在手机后露出一副“猫猫精神貌似不好诶那就换袋对胃口的猫粮你看这次果然成功了吧“的得意洋洋笑容。后来我发了篇家中一日生活流水账,之后趁着她200粉丝点图的契机又索要一张亲爹娘代餐之中式父母爱情,她甚至还在其中十分贴心地夹杂了那时我主推的产品,真给孩子吃美了吃撑了,嗝儿。
她对我是有影响的,比如曾在该平台将四字母改为三字称谓——如将“ISTP”改称为“手艺人”——这样的手法,正是从她身上学来。虽然该改革终告失效,但这毕竟还是说明了点什么——至少,她的所作所为有产生过那么些许影响,有在这世间留下些许痕迹,而不是玩完就忘,如云雾般当场消散不见无迹可寻。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1881
评论列表(8条)
这样的交集,在米粒子云蒸霞蔚的文字里,情景交融地将彼此的心性与风采,呼之欲出呈现。
@锦瑟黎燕:感谢老师来访,老师的评论还是一如既往地有文采❤
在云空间遇到高人,还十分投合,是一种缘分。这缘分不可多得。
@轻品慢尝:感谢老师来访,能交到这样一个情投意合的笔友确乎是件幸事💌
在虚拟的空间里找到知音,也是一件乐事。
@霁月:感谢老师来访,网络让许多跨越地理空间的友谊成为可能🎭
网络空间真奇妙,可以随心所欲寻找自己喜欢的文字,从喜欢文字到与作者成为笔友。这种交集,可以延续很长时间,也可以随时中断。中断了也不会产生现实中的尴尬。能遇到情投意合的笔友是一个缘分,也是一件幸事,值得书写。
@诚厚:感谢老师来访,虽然事情已经过去2年多,此生大概也再不会与她有交集了,但这份基于同好的交往与缘分确实是值得写出来供大家欣赏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