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农村人,小时候没被父母打过的应该不多,而从没挨过父母骂的更是罕见。幸运的是,我就属罕见者,不只是我,是兄妹仨。
母亲的宠孩子,在生产队独树一帜,我当然是宠中之宠。我是母亲生的第三个孩子,前面两个哥哥,一个夭折,一个10岁病故。我出生后怕养不大,就当女孩养,带耳环、项链、手镯,穿中性偏女色的衣服。
我的婴幼儿时期,如同被母鸡翅膀庇护的小鸡。母亲下地干活,带张小凳,让我坐在田边,边干活边给我讲故事。母亲到供销社卖棉花,把我放在棉花包里挑着。1958年挑灯夜战深翻,半夜收工后生产队供应一碗菜饭,母亲拿回家,把我和大妹叫醒,一口一口喂我们,自己不舍得吃。我说,妈,您不吃我也不吃了。母亲才象征性吃几口。我只上了一天幼儿园,对母亲说,不上课的,没劲。母亲就没让我再去幼儿园。
农村有老话:棒头上出孝子,筷头上出逆子。母亲的“独树一帜”,引起了乡亲们的众多非议。我也被打上“惯宝宝”的标签,有乡亲直言,这孩子将来是没出息的。风言风语传到母亲耳中,母亲不以为然:我的孩子怎么带,轮不到别人管。
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兄妹仨,都没有成为逆子,还都算作有出息的。我成了生产队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当官的”,更是被公认的孝子。好几位当年风言风语的乡邻找到母亲,说:婶婶,原来筷头上也能出孝子,当年是我们错了。母亲告诉我这事时,脸上写满了得意。我笑着对母亲说:妈,您推翻了老话的定律,是位了不起的伟大母亲。
“惯宝宝”为何没变坏?大概是因为我没把母亲的宠爱视为理所当然,而是作为母恩牢记心头。上学后,我把读好书作为对母亲的回报。每个年级都当班长,四年级开始当中心校少先队大队长,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小学毕业,又以两个满分考上全县最好的中学。母亲的宠爱,转化成我学习的动力。
父亲是工人,母亲不但在生产队出满勤,还养猪养羊养兔,哺育我与比我小2岁的大妹,每年都有分红。我眼中的母亲,风风火火,不知疲倦。母亲太辛苦了。有点能力后,我就为母亲分忧。先是揽下4只羊的草,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去割草。后再揽下家里的水缸,保证水缸不断水。
父爱母爱都是爱。母爱似水,父爱如山,爱的方式有不同。小时候每到周末,听到自行车铃声响,我就会奔出门,迎接父亲回家。父亲每月给母亲的15元钱,让我们兄妹比其他孩子过得舒坦。农村的男孩很小就会游泳,上学后母亲仍不让我玩水。暑假母亲送我去二舅家玩,一天和几个表兄在屋后的池塘里洗冷水澡,不小心掉到深水中,喝了几口水,幸有表兄把我救上岸。母亲得知后吓坏了,同意父亲教我学游泳。父亲在水栈上把我丢进港里,我拼命自救就把游泳学会了。上初中的第一学期得通学,学校离家有近10里路。父亲把自行车放在高坡上,把我抱上车,让我把好龙头,往下一推,我就学会了骑车。从此,父亲那辆心爱的自行车的使用权就归了我。
有了父母的成功,“宠孩子”成了我们家的家风。儿子小时候,我没打过骂过甚至几乎没批评过。对隔代的大宝、二宝,那是倍加的宠爱。儿子、儿媳妇对两个女儿也是宠爱有加。
儿子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给了小时候带过他的奶奶。儿子、儿媳妇记着我与老伴的生日,每年母亲节、父亲节都能收到儿子、儿媳妇送的礼物,每年春节,儿子、儿媳妇都会给我们买价格不菲的新衣服。我们似乎也成功了。
其实,棒头也好,筷头也罢,都是教育孩子走正道的方法,是可以殊途同归的。采用何种方法,要看孩子的个性。我,儿子,孙女,都是安分守己之人,适合筷头方法。把孩子宠坏的,一是宠爱失度,无原则的宠,二是让孩子觉得父母的任何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惯宝宝”的缺点是社交能力差。小时候的我,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害怕与人说话,大人开个玩笑就闹个大红脸。直到读高中时,我担任相当于后来校学生会主席的职务,那时读书不是唯一,学生组织自己会搞许多活动。从第一次在全校学生大会上作报告,写好的10几页纸埋头读10分钟散会,到后来列个提纲就能讲半个小时。这种锻炼,让我的性格有了许多的改变。
我宠儿子,宠孙女,对父母尤其是母亲宠我的方式作了改革,也避免了母亲宠我在我身上出现的副作用。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1658
评论列表(35条)
慈母柔情似水绵,严父厚德重泰山。
三更缝补春晖暖,九载躬耕铁骨坚。
病榻殷殷调药膳,寒窗默默守书笺。
而今欲报双亲爱,唯愿椿萱岁岁年。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教授赐玉!
问好大哥!慈母严父,慈父严母,对孩子的教育都在往正道上引,宠也应有原则。。[赞][赞][爱心][爱心][喝彩][喝彩][花][花]
@解世权:谢谢兄弟!
我想,诚厚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尤其是诚厚,如此地“惯“”宠”,不是过分溺爱,而是爱之深,情之切,是那一代父母爱孩子少之又少者,因而,让美好家风与根性善良传承陶冶的心性,知恩回馈,成长为俊杰。诚厚与夫人对儿子儿媳与两个宝贝孙女的爱与付出,感人肺腑,令人敬佩。
@锦瑟黎燕:母亲对我的宠爱是其他母亲很少能做到的。母亲也让我学会了循规蹈矩,我再小学和中学,都没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因为太自觉了。谢谢黎燕老师的美评鼓励!
诚厚兄好有福气,遇到那么好的母亲。
@2272 张英辅:我对母亲再孝顺,也难报母恩万分之一。谢谢兄长美评!
我的父亲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对于那些从小受父母宠爱的同龄人,我非常羡慕。父母是一面镜子,让我自己在成家有了孩子以后,再也不忍心打骂孩子。我到现在还纳闷,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怎么下得去狠手打我们?那一巴掌五个爪印啊,是一辈子无法抹去的阴影。诚厚老师是幸运的,因为你有一双开明的父母。
@难诉相思:我小时候,父亲一周回家一次,所以与母亲更亲。母亲91岁去世,我整整一年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后来,我每天在父母遗像前和他们说说话,才慢慢调整过来。我确实是幸运的,投了个好胎。谢谢蒋院!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管是筷头还是棒头,都是他们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但以历史经验来看,家中子女的成才,除了父母言教身教外,关键还是子女自己对教化的悟性,内因起决定作用,主观能动性比客观影响更能见效。人之初,性本善,这只是一个普遍真理,并不是绝对真理,有的人确实是无药可救的天生顽劣人。
@四格格:筷头棒头只是方法,对幼小孩子影响最大、起潜移默化的,是父母自身的言行。格格说得对,关键是孩子本身的认知。
严父严母、慈父慈母都能出孝子。重要的是要因孩子而异。每个孩子都想要慈爱,但孩子要识惯、领会那慈爱。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您家几代都是这样的循环,令人羡慕!
@轻品慢尝:到儿辈的良性循环我可以说了,到孙辈如何还得实践检验。谢谢刘老师美评鼓励!
关键还是孩子自身的品性,上等人自成人。
@灿烂阳光:韩老师点评一针见血。谢谢!
诚厚儿子如此优秀,两个宝贝孙女如此茁壮成长,未来可期,让我深感诚厚夫妇对大大小小孩子的爱,深厚开阔,好有格局,开我心智。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老师美评鼓励!
苏北俗话说:上等之人自成人,下等之人打死也不成人。天性禀赋与生俱来,这是命,可遇不可求也。
@晓舟同志:是的,关键是孩子,孩子自觉,棒头就没用了。
棒打出孝子肯定是错误的,再次支持诚厚老师。
@2272 张英辅:谢谢兄长!
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活动、做小记者,做主持人、演讲、舞台表演、春游、智力比赛;参加国外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等等,都是对独力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对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四格格:欣赏格格美评,谢谢指点!
高尚的母爱父爱,再读再体味。
@2272 张英辅:谢谢兄长美评!
了不起的母亲,传承了好的家风。
@霁月:谢谢霁月老师美评!
您出生于有爱的家庭,而且父母都是正派而智慧的人。基因代代相承,您真是投胎到了好人家。
老父亲教您学游泳学自行车的方法,有趣儿!老母亲的慈爱,也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对我也是慈爱有加!谢谢您的分享!!
@李宗宾19481957:严父慈母是没错的,只是严的方法不同。谢谢李老师美评和共鸣!
爱是美好人生的源头!感恩父母伟大的爱!点赞!
@王志学四连笔记:谢谢志学老师美评!
我们家也这样。
哥哥上面的三个都夭折了。等到哥哥出生,母亲就活在恐惧之中,就怕老天抢走她的孩子。听人说,不全活的孩子好养,母亲就打算剁掉哥哥的小拇指。是哥哥的干妈说那样不好,就给他扎个耳朵眼,也算是把哥当女孩养了。母亲惯哥哥,那也是没样。吃完饭,就看着哥哥,任由他用烟袋锅把三个饭碗打碎。
我们照样也很出色。我们村子,通常一年只能有一个考上县立初中,我和哥哥都是这佼佼者的其中之一。
哥哥很懂事。十几岁就自己割草卖钱贴补家用,到自留地干活儿。有一次,哥哥把自留地种的黄豆苗间了,其实黄豆是不需要间苗的。
@梦菊:是啊,筷还是棒只是方法的不同,孩子自身是关键。谢谢梦菊老师的来访和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