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18散记(9)——重游纳木措

IMG_20250611_115702

2003年9月我和大女儿来过西藏,这次来是我第三次进藏,那年和大女儿从北京西站坐火车,摇摇晃晃二十来个小时才到拉萨,屁股坐得都长茧了。

到西藏的人,纳木措是非去不可的。那时去纳木措的印象不深了,依稀记得一辆大巴把我们拉到湖边,拍了几张相,游人上了一趟厕,也就只在纳木措呆一个多小时就原路返回了。依稀记得的是,女儿脱了鞋袜站在水里,穿着我的一件大红夹克衫和我照了一张合影。还记得的是,纳木措的水特别好看,那是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湖水。

这次我自驾来西藏,小女儿听说后请假直飞林芝,过来陪我几天。无疑,纳木措她是非去不可的。

她在网上提前订了票,早饭后,我俩便自驾直驱纳木措。下午五点多,离纳木措只有30余公里了,她却要在一个露营地住宿。我从来没露营过,这次也想尝尝鲜。

露营地很宽阔,足有十亩之多,这应该是比较大的露营地了。主人家养了一条狗,腿子短短的,身子却肥得肉滚滚的,见我们来了,便从远处“滚”了过来。女儿喜欢狗,忙着摸它的卷卷毛。我是生怕它反咬一口。狗有时候像人一样,是不知好歹、不记恩德的。

所宿住屋是特制的帐篷和仿制的房车。我和女儿一人住一辆,她说我是老大,住一号,她住二号,两车间的空地上铺着塑料的绿地毯,上置两把躺椅,躺椅间是一张条木桌。这是休闲的氛围。

房车里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干干净净的,我却是谈不上喜欢或者排斥。房车里有个制氧机整夜地呼哧着,还间有一两声近似只有出气没进气的呼噜声,听着都有点儿背脊发凉。

今早吃罢简餐,就往景区赶,我家小女子选了一条野路子。她说,听人说走常规路线看的是大路景,走野路的人可走到湖边,甚至还能和湖水亲昵一番。只是这条路有一百多公里,而且路况特不好,全程都是搓板路。

搓就搓吧,反正此生只会走这一次了,多花点气力看个过瘾也是值得的。

一路所见之山没长一棵树,也难得见到陡峭的山峰,平地处稀稀拉拉地长着高原嵩草和苔草。女儿频频地问我,山上的石头是什么石头?为什么这些石头有圆的有片片状的?纳木措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我说这都是些常识问题,你就没学过地理?她说她没空间感,读中学时,上地理课就头痛。

我告诉她,大概是第三纪初或者第四纪,有过一次叫喜马拉雅的地质活动,这次摧枯拉朽的地质活动改写了这个地方的地理格局。她逼着问:这个第三纪、第四纪从来没听说过,她要我别说专业话,还说在女儿面前不要卖弄,就说这个活动有多少年了。我说这大概是七千万年前的事,并告诉她,第三纪、第四纪是地质年代计法,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记年法。

我想告诉她纳木措是个构造湖,湖水多是雪融水,纳木措没有一条外泻的河流,湖水蒸发后会留下许多盐分,所以纳木措是个咸水湖。还没来得及说,汽车碰到一个大坎,颠得不轻,把我要说的话颠下去了。

她又问新疆的赛里木湖为什么有人说它是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我说它处在大气环流的西风带,西风带过处都会有不少的雨水,新疆地处内陆,但也在西风带,西风一路朝东跋涉,把大西洋的水气带过来了。因为路途遥远,西风带里的水汽到新疆后所剩无几了,即便掉落下来,也就像是最后一滴眼泪了。

这是地理学的解释,她却说是牵强附会,是我瞎编的。她还说这“最后一滴眼泪”里肯定还有风花雪月的故事。是否有,我不晓得。

车拐一个弯,我俩看见了一片蓝色的水域,这是纳木措的一角,夹在两山之间。这蓝色的水她在新疆的赛里木湖见过,所以,她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激动和新奇。

车过百里后,纳木措的美丽呈现出来了。我们走的是北线,湖的对岸自然是南方。远远的南方呈“一”字型耸立着的雪山东西向迤逦着,雪峰之上的白雲一点杂色都没有。小女子的惊叹一声接一声,她说纳木错比新疆的赛里木湖美。她的对比性评价我觉得是客观的。那年我们一家去赛里木湖的时候,天阴着,云层很厚,都是乌云,给人压抑感,而且远山的雪远非大面积的覆盖,裸露出来的褐色山石与雪的白极不谐顺。

下了景区的接驳车,小女子租了两匹马。我们骑着去观景台。我骑白马,她说是王子骑白马。过去,我在景区从不使用代步工具,骑马或者坐轿子的感觉都没体验过。这种商业活动是一种交易,而在我看来,这种你情我愿的行为是一种身份欺凌,哪怕它是一匹马。

我坐的马不壮实,走起来颤颤巍巍的,我总是觉得它随时都会倒在地上。下马时,我摸了摸它的马鬃:“对不住啊,谢谢你了。”

马主人说它是畜牲,吃的就是这碗饭,不该谢的。谁吃谁的饭呢?他搞颠倒了。

观景台临湖,是我见过的最大人工观景台,我一步一数,它有120级高。背湖一面的观景台上拉扯着经幡,形势巨大,呼啦啦地响着。

纳木措真是了不得!我们所见的纳木措显然不是它的全部,可以说我们的目及之域远逊于赛里木湖,但它于我的心理震慑是赛里木湖不可比的。它的美,美在水的姿色。

我一直以为,正如画家说画人难画手脚一样,而文学人以为最难形诸文字的有三样东西,即颜色、声音、气味。颜色可以说好看,声音可以说好听,气味可以说好闻,但好看、好听、好闻在哪里,用抽象的形容词不,是表达不出来的。要想说出纳木措湖水的美,真是难写难说。

在上观景台之前,我们父女俩在路上的纳木错湖边,近距离地见过它的美。它从远方从容而来,不急迫、不慌张,细浪驮着碎碎的阳光向岸边款款而来。及至岸边,一阵疾步如美女的粉拳柔柔地拍打着水渚,水中不同花色的鹅卵石,不动声色地接受着沐浴,而临水而生的苇草一阵阵摇曳地娇羞着。水,浪来浪去,它却总是清澈的,看不见一粒泥尘。

我伏在观景台的木栏栅上,目光贪婪地由远而近地爬来爬去,由东而西地深情扫描,说它是湛蓝,它又比湛蓝深;说它是绿,它却绿得不肥不瘦,似乎在瞬间就变化着色气。说它的波浪是羊乳般的律动,它却又是时而沉稳地濡动,或是轻佻地跟我的眼瞳调笑着。

我的身边站着一位姑娘,像个知识女性。我问她:“你能不能说说纳木措水的颜色?”她也有些为难,勉强地说,你说远处的水是雪山倒影的白吧,它白得又不纯粹;说它是蓝色吧,却又像紫色。她说不出道道,娇羞一笑后走了。

有个先生手指远方,老道地说,纳木措的水实际就一种纯颜色,我们看到的不同颜色,实际上是阳光折射的结果。

这个游客是个有心人,他或许对光学有所研究,但他的解释不能让我信服。对某一种水色的形成结果和对它不同呈像的描述是两回事,不能扯到一起,一扯就露怯了。

看了老半天,听人说了老半天,我还是不能昭昭于心,唯一让我熨贴的是那位先生所说的“纯”。纳木措湖水的澄澈、清朗,都是一个纯,至于它颜色魔幻般的变化,也是高纯度的美丽化身。

美得穷形尽相啊!

天色已晚,我们还要折返拉萨,我催女儿赶紧回程,她像没听见似的,还在拍摄着纳木措。她罢手了,不停地说纳木措的美。我问她纳木措美在哪里。她说:“反正就是美。”她说得斩钉截铁,还不忘问我:“你说它美在哪里?”她不是问,是噎!噎得我无言以对。

我要走了,不会再来,女儿一定还会来,美的大自然和崇尚美的灵魂永远都应该是高度契合的。纳木措作为地质活动的产物,它的美是大自然的赐予、馈赠,人与之共存共美,应该是永恒的追求。

                                                                                                                            2025/06/11拉萨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1546

(6)
吊脚楼的头像吊脚楼
上一篇 2025年6月18日 下午5:44
下一篇 2025年6月19日 上午5: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6条)

  • 晓舟同志的头像
    晓舟同志 2025年6月19日 上午12:22

    一个人旅游,没人说话没人共赏,印象不会深。飞来陪老爸,二姑娘很不错。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5年6月19日 上午6:15

    纳木错,只去过一次,06年夏天。当时给我的震撼言语难以表达。我写不出您这样的大手笔,一边欣赏文字,一边又在回味。

  • 王志学四连笔记的头像
    王志学四连笔记 2025年6月19日 下午4:12

    用心去体会大自然就是一种福气!点赞!

  • 漫言华语的头像
    漫言华语 2025年6月19日 下午8:18

    跟随老师的美文,神游纳木错。用最俗的一个词形容一下——图文并茂。

  • 惑矣的头像
    惑矣 2025年6月19日 下午9:00

    2014年去过纳木错。只见水生于云脚,云不动,水亦不动,都很沉重的样子。回来还写了一篇《沉思的纳木错》。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