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漪澜堂长长回廊的尽头,有一座红楼,这就是北海公园里大名鼎鼎的“阅古楼”。
“阅古楼”是珍藏“三希堂法帖” 和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部分墨宝的地方,正面开有三个圆拱门,左右两侧漆黑的门稍小,紧闭着;中间漆黑的门稍大,敞开着,我们可以自由进出。
在没有进”阅古楼“前,我感觉它和平时普通的楼房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幢普通的两层楼房。但是进门后,我才发现它的别开生面。这是一幢建筑形状有点特别的楼房,它的四面墙连成一体,但又不像四合院那么方方正正,也不像圆土楼那样团团圆圆;楼房的正面墙是平直的,而内里三面墙侧围成一个半月形,所以整栋楼以及天井都有点像椭圆形,也有点像半月形;就连天井的上空,我抬眼望去,看到的也只是半边月的蓝天。半月形建筑让阅古楼有了不同的特色,它让我感觉:假如头顶上的天空换成半弯明月的话,阅古楼就像是神话中的一个月光宝盒。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月光宝盒,这是乾隆皇帝留下的月光宝盒,里面装的可是炎黄子孙千秋万代可撷取、实实在在的书法艺术宝藏。
楼房有两层,上下各有延楼25盈(间),占地面积620平方米,建筑面积685.33平方米,作为古代专门的刻石书法陈列馆,规模是很可观的了。
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的阅古楼,红墙、红瓦、红柱、红栏杆是它的建筑另一特色,红墙配黑门,红栏配灰色廊檐,既醒目又庄严。
清高宗弘历(乾隆)非常喜爱文学和书法,也喜欢题诗书法,他一生留下的题诗墨宝,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是他足迹所到之处,几乎无处不有。乾隆还特别喜欢收藏名家书法墨迹,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他将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收藏在紫禁城养心殿的西室(暖阁)里,他视这三部书法法帖为希世之宝,还特地将珍藏法帖的西室命名为”三希堂“。
第二年,即乾隆十二年,乾隆爷又令户部尚书梁诗正、军机大臣汪由敦、吏部侍郎蒋溥等人,让他们集思广益,从收录魏晋以来名人书法墨宝的《石渠宝笈》中,”择其优者,编次抚勒“,扩充”三希堂“ 的书法收藏量。
于是这些大臣们从魏晋至明末的书法中,收集了135位大书法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楷、行、草书作品,总共340件;另外又增添新题跋书法200多件、印章1600多方,共计是9万多字,编成书法法帖32册。
这32册书法法帖堪称是魏晋至明朝末书法中的最高书法艺术品,乾隆自是爱不释手。为了让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能永久的保存于世、永久的流传于世,乾隆帝决定将它们临摹刻石成碑。无疑,这是一个极其英明、正确的决定;这也是一个有眼光、有胆识、有魄力的君主所作的决定。乾隆帝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和硕和亲王弘昼、和硕果亲王弘瞻、多罗慎郡王允禧。由皇室两位亲王、一位郡王亲自挂帅坐阵、主持总理这批书法刻石的各项事务,足以显示乾隆帝对这批书法的珍爱是何等的深厚,他将对这批书法的重视摆在了何等的高度。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1),乾隆帝又亲自主持,在北海公园漪澜堂畔建了一座呈半月形的二层楼,专门用来陈列这批刻石书法;并将这座红墙、红瓦、红柱、红栏杆的新建楼,命名为”阅古楼“。
阅古楼里收藏的石刻与其他各种碑林、各种馆藏石刻是很不相同的,这里的刻石都有严格的统一规格、统一石材,每方石刻的石材均长0. 95米、宽0. 30米、厚0. 10米;共计是495方石刻书法,它们规格整齐划一,排列在这红楼的白色粉墙上,不仅书法悦目,色泽也非常美观。
当时具体担任这批书法石刻的是宫内四位镌刻高手:宋璋、扣住、二格、焦林;负责对刻石写签校对的是二人:内阁学士董邦达、户部郎中戴临。
此后,清朝历代皇帝对”阅古楼“ 都非常重视,每朝都会对楼房进行修缮;特别是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道光皇帝令内务府御书处将阅古楼里的《三希堂法帖》石刻,除了三寸、四寸以上字体较大的以外,其余一寸、二寸字体和印章共9万多字,全部重新剔刻了一遍,并在每一方石刻的周边加刻了一道精细的花纹。
现在阅古楼里我看到每一方石刻上面都带有细细的花纹,原来这些纹饰并不是乾隆帝留下的,而是道光皇帝为先帝增光添彩而特意追刻的。我仔细观赏阅览这一方方珍贵无比的书法艺术,看着看着,仿佛这些书法活了,它们已不只是毫无生气的艺术品,而是隐藏在书法下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他们饱含深情的在娓娓细述:多么荣幸,有这样一位不辞劳苦、不惜余力的皇帝,为子孙万代保存了一批优秀的古代书法艺术珍品、为华夏大地保存了一批无价之宝、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批永久的财富。
就是因为无以计数的优秀先贤,他们的灵魂组成了渊源流长、浩浩荡荡的中华民族优秀古典书法之魂,他们那深情的细述激撼着我的心,我与他们有了强烈的共鸣:特别感恩这样努力治国的乾隆皇帝,特别感恩他开创了一个锦绣盛世,朝廷才能有这样富庶雄厚的财力、官员才能有这样雷厉风行的魄力,共同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壮举。
现在,这些白色粉墙上镶嵌了玻璃,每一方石刻书法都在玻璃框中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我们的先贤们在当时历史条件那么有限的境况中,都想法设法将这些艺术瑰宝完美的保存下来了,留给我们如此珍贵,如此厚重的财富,我们更应该好好的珍惜,更应该好好的保护。
在离开阅古楼时,我发现从楼门洞里看外面的北海,纵然只能看到一个小小的截面,却是如此之美丽;因为是逆光,门洞是黑色的,外面的天是蓝的,水是蓝的;云是白的,岸是白的;树是绿的,柳是绿的;它像极一幅画,一幅色彩如此素淡洁雅,一幅形姿如此清新秀丽的水粉画。
灵光乍现,我仿佛看到了可敬的乾隆皇帝,他就站在我所站的位置上,面带笑容,也正从门洞里欣慰的观赏着北海上这幅美得至极的水粉画面。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1496
评论列表(50条)
先睹为快了。去过北海公园几次, 好像没进过这个阅古楼。今天跟着你的文字进去了, 您对文化艺术的感悟具体又深刻, 来龙去脉梳理得也清晰, 读来很有收获。
@轻品慢尝:谢谢,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古楼,应该是像乾隆这样喜爱文化书法的人,才会建这样一座楼。
宝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
楼正四面开屏幛,神聚千秋作主宾。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的精粹之作,拜读了。
“阅古楼”的来源、它的独特外观,以及它的丰富内涵,使它在北海公园成了别具一格的存在。这些石刻,碑林,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瑰宝,应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谢谢格格的详尽介绍。
@难诉相思:像这样的古代书法,如果毁一件就会少一件,因为古人是不可能再复活来写书法了,所以是非常珍贵的。
格格对北海阅古楼的前世今生予以深邃诠释,让我感受到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大开眼界。
@锦瑟黎燕:从文化传承来说,乾隆真是个少有的明君。
那更像一只古人的眼,看着今天的我们!太美了!大气!读罢墨香满怀了!赞!
@王志学四连笔记:真像古人的眼,我能荣幸的透过古人的眼来观赏他们留下的奇迹。
格格老师《阅古楼》,不仅用文字解说了阅古楼的形制与文史,还用图片展现碑刻的真貌,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视觉干。
@淡墨:阅古楼里的碑刻是非常漂亮的,但因为外面装有玻璃,加之有阳光,拍起来反光,就没有那么漂亮了。
中国皇帝对书法艺术,尤其是魏晋墨宝的钟爱,唐太宗李世民与清高宗乾隆非同寻常。
@锦瑟黎燕:能当上一代明君,并开创一朝盛世,这样的人不是很多的。
古色古香,一睹为快。谢分享。
@2272 张英辅:谢谢阅读。
格格写得好,写活了一篇好游记。开篇先写阅古楼外观,让读者形成初步印象,随后描述进入楼内后的独特发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介绍完建筑特色后,逐渐引入历史渊源,最后落脚于个人感悟,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叙述中,将阅古楼与四合院、圆土楼对比,突出其独特的建筑形状。在叙述历史时穿插故事性内容,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增强文章感染力。更可取的是,作者将阅古楼介绍融入个人情感,比如在阐述阅古楼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融入对历代保护者的感恩之情,以及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深刻思考,使文章不仅是一篇简单的建筑介绍,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情怀与现实意义 。
@晓舟同志:历史上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熙之治”,知道那都是古代的鼎级盛世,但原来只停留在纸面上;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触,具体到某一事物、某一文物,才真正领悟到他们的伟大所在,才感叹他们的智慧所在,前人能做的,他们做了,前人没做的,他们也做了,他们一生的光彩,真可与日月同辉。
皇帝喜爱经典墨宝,这对于国家和百姓,是莫大福祉。
@锦瑟黎燕:特别在现代高科技流行中,键盘、鼠标代替了笔墨,喜欢书法、墨宝的人已经逐渐的在减少,所以古人留下的书法、文物就尤其显现出它们的价值来。
格格的一篇篇精美佳作,将中华文脉的薪火传承,美如灯盏,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呵呵,这是英明帝王的光芒。
遇见格格,是我的莫大福祉。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人,倍感幸福。
@锦瑟黎燕:哈哈,我们不相似的地方,你是作家,我只是写点文字而已。
中国的经典书法作品,将汉字与绘画音乐融会贯通,以震撼人心的艺术美,穿越时空,魅力无穷。
@锦瑟黎燕:汉字书法是世界上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是非常引以自豪的。
真不知道北海公园还有这个“阅古楼”,看了你这篇文章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梅岭闲人:这个阅古楼知道的人还真不多,游北海的人,一般少有注意它。
乾隆爷是满族人,能这样重视汉文化,确实不易!
@梅岭闲人:所以,这就是乾隆皇帝的英明伟大之处。
乾隆的三希堂,所珍存的经典墨宝,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锦瑟黎燕:先有“三希堂”,后有“阅古楼”,乾隆之功也。
乾隆皇帝喜欢书法,他本人字也写得好,《三希堂法帖》到现在还是许多书法爱好者的最爱!
@李宗宾19481957:满族王朝时,对汉文汉字是相当重视的,皇帝本人、皇亲国戚书法成就高的非常多。
随格格娓娓道来的优美文字游北海公园阅古楼。阅古楼的由来清晰动人,珍贵书法艺术的保护代代接力。对于喜爱书法艺术的人来说,进阅古楼,就如进了座大观园。这座阅古楼,也算乾隆皇帝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诚厚:历史上元、清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他们对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格格的慧心慧眼与审美情趣,所到之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景,都会在一篇篇精美佳作呈现。
@锦瑟黎燕: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是我们精神的源泉。
原来,总以为北京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品鉴得差不多了。格格的一篇篇精美佳作,让我深感,我只是了解皮毛,太浅薄了。
@锦瑟黎燕:不只是北京,每一座城市,都有写不尽的人文。
皇帝喜爱经典墨宝到极致,这对于书法艺术的薪火传承,极具引领与弘扬之回声宏大阔远。
@锦瑟黎燕:如果没有皇帝的重视,这些书法是不可能保存下来的。
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少数民族政权要维护统治,必须重视汉文化,重用汉人。这方面,清代满人做得更好,所以能维持276年,元朝蒙古民族统治不到100年。
@诚厚:元朝皇帝的学识才智是不能与清朝皇帝的学识才智可相比的,清朝每一个皇帝的汉字书法都非常好,包括末代皇帝。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1),乾隆帝又亲自主持,在北海公园漪澜堂畔建了一座呈半月形的二层楼,专门用来陈列这批刻石书法;并将这座红墙、红瓦、红柱、红栏杆的新建楼,命名为”阅古楼“——由乾隆帝命名的阅古楼,将中华丰厚文脉呈现,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乾隆是康熙选的皇帝,康熙是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皇帝,只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不能像乾隆这样做很多事情。康熙想做的乾隆替他完成了,还超越了。只有一点没超越,那就是康熙执政61年,乾隆在执政60年时,主动退位,他说不能超过爷爷的执政年月。
到处都有学问,格格是我榜样。
@2272 张英辅:谢谢阅读。
与格格日复一日的你来我往,相互送暖,成了我生命之中最美的精神滋养。
@锦瑟黎燕:每天点击,有点像报到,不然会感觉缺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