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厢参照读东坡(26)其父其子(下)

2024071801231593

林语堂《苏东坡传》、李一冰《苏东坡新传》、莫砺锋《漫话东坡》, 在下文中简称“林传”、“李传”、“莫话”。

(接上篇)东坡对幼子苏过的要求以及精心的教导, 要高于其他两个儿子。

东坡在京都做高官时, 公务繁忙, 应酬也多, 在家的空闲时间不多。不过他对儿子的学业还是很用心的。那时长子在外做官, 次子和幼子二十岁不到, 正是求学上进的时候。次子苏迨身体病弱, 父亲对他没有太高的要求, 幼子苏过天分性情最像父亲, 东坡对他常亲自督教。诗赋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主科, 又是苏门家学, 东坡不仅常与苏过一起作诗, 还从创作思路和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如写了一则《评诗人写物》给他, 开导他如何写状物诗。“林逋梅花诗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黄昏绝非桃李诗也。 ‘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堕时。’绝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工。” 是说状物的功夫不仅在物本身, 还在与所状之物契合的环境。如:月晓清风不属于红莲, 黄昏不接纳桃李。这不是具体教他怎样写, 而是开拓其思路。

东坡身处逆境时, 也不失时机地引导苏过作诗文。在惠州, 父子亲历一次飓风袭击。房屋大量倒塌, 大树连根拔起, 这是生长于中原内陆的苏过没有经历的天变。东坡要苏过作《飓风赋》, 苏过描写风势最盛时, 则曰:“鼓千尺之清澜,翻万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 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鹜, 溃千年而争逐 ”。  我读了《飓风赋》全文, 在没有接触任何评论文字时, 第一感觉是颇有楚辞汉赋之风。对这命题作文, 东坡称赞: “笔势仿佛离骚经”, “李传”认为: 这次东坡没有过誉, 是实事求是的评价。

“誉儿有癖”的父亲, 教子不管有无高招, 精心是没话说的, 儿子也是遵从父教的。东坡的朋友们说: 那几个儿子, 才情虽不如东坡, 学问特别是为人亦胜他人子。对三个儿子的为人, 东坡也是大加赞誉的。

长子苏迈为人忠厚, 家庭责任感很强。东坡遭遇乌台诗案时, 21岁的苏迈与父亲同赴汴京, 每天给狱中的父亲送饭。父亲被贬黄州, 最初也是他陪伴前往的, 他陪父亲度过其人生最艰难的一段岁月。直到父亲走出黄州, 他才入仕做官。作为长子, 苏迈要竭尽全力经营全家的生活。东坡被贬惠州, 坚决不让家人陪同, 伴身的只有侍妾朝云和幼子苏过, 其余家人——兄弟三人的家室, 则由苏迈带领着到东坡早年在江苏宜兴置的田园中生活。苏迈不放心在惠州的老父, 设法到粤南谋职, 谋得仁化县尉一职后, 又带领家人一起到惠州与父亲团聚。不久, 东坡又被贬到海南儋州, 苏迈三兄弟家眷住在惠州, 为父随时购办酒米药物, 托船运到海南, 接济老父的生活。

老二苏迨, 身体不强壮。东坡被贬南荒之地, 苏迨也泣求与父同行, 父亲顾虑他体弱多病, 不宜到瘴痢之地, 百般劝慰他跟大哥到宜兴生活。

三子苏过, 更是敢于担当重任。东坡落难黄州时, 他才7岁, 东坡落难惠州时, 他22岁, 已经有了家室。他义无反顾作别妻与子独自陪父南迁近7年, 王朝云去世后的五年, 照顾老父的责任他一人担下来。从饮食起居到诗词唱和, 游山涉水, 苏过全程参与陪同, 他是东坡晚年的精神依托。从22岁到30岁, 苏过用最好的时光陪父度艰难时岁。“莫话”有言:“古往今来, 无数贬谪到岭南的文人墨客惨死于那个荒僻之地, 只有东坡以垂老之身得以北还, 苏过可谓功莫大焉。今天当我们领略东坡的流风遗韵时, 也应对其 ‘小坡’致以深切的缅怀。” 我觉得除了缅怀, 还有敬重!

有其父必有其子, 反过来也一样, 有其子必有其父。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东坡就是那源头活水。东坡的诗文光芒万丈, 极其耀眼, 我们平常之人, 只能高山仰止。读了几本写他的传记后, 看到耀眼光芒中的另一束光, 看到他对妻与子都有深情和挚爱, 他的家庭责任感也熠熠生辉, 那辉光也是可以与他诗文比肩的。

他做职场小白不久, 就清楚自己的性格与官场水土不服, 又深知“居闲食不足,从官力难任。” 但想到身边有贤妻爱子, 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去隐居, 也就写写和陶诗, 过过瘾, 权当自己也隐居了。他在受重用俸禄高的时候, 求田问舍, 购置了江苏常州宜兴(现属于无锡)的田产, 使自己和家人日后有退路。这份田产, 在他被贬以后, 成为家庭的一个小保险。哪怕惨遭厄运, 东坡也一刻不容自己倒下, 在黄州耕东坡地, 满足衣食之需, 盖雪堂给家人栖居, 即使到了惠州, 也做长期打算, 盖一座白鹤峰给爱妾朝云。

东坡对儿子对家庭时常有愧疚感, 他在黄州写过一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东坡与朝云的儿子出生时作的, 那个儿子不足周岁夭亡。这诗语意很复杂, 有牢骚、有悲愤和无奈, 有愧疚, 也有对儿子的真诚愿望。希望孩子愚且鲁, 是希望他们不要像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是真希望他们愚且鲁, 否则就无需教儿子读书习诗文了; 希望他们无灾无难, 但也希望他们到公卿。幼子苏过写的《志隐》一文, 全文立意脱胎于庄子哲学, 显露旷达之气, 深得老父欢欣。东坡有意于自写一篇《广志隐》, 更进一步探讨穷通得失之理, 但转念一想, 不能鼓励年纪轻轻的儿子出世。年轻人, 应该尊儒学求世功, 不该过早信奉老庄哲学, 他劝儿子作《孔子弟子别传》, 这也是做父亲的苦心。但他不是空洞的说教励志, 而是让儿子在研究孔子及弟子的过程中过, 自己领悟入世思想以及大儒的人格魅力。这教育方法可圈可点。

东坡虽欣慰于儿子的纯孝, 但也心存愧歉。小儿子跟着自己来到南荒之地, 一切家务杂事靠他操持, 这且不说, 年轻夫妇如此茫茫无期的隔绝, 也让老父于心不忍, 于是就作诗文表达愧意。因为愧疚不忍心责子; 因为降低了期望值, 就少有不满和失望; 因为还有期望, 就格外用心教子。这些个因果闭环, 值得天下父母, 寻味一番。

东坡对他三个儿子的科考态度, 也值得如今的父母借鉴。父母谁不望子成龙? 东坡自己科考及第, 有了人生的高起点, 怎会不期望儿子荣耀科考? 但三个儿子, 只有老三苏过在19岁时, 以诗赋考中两浙路的举人, 却没能通过礼部考试。老二苏迨可能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 没考中。老大苏迈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可见, 东坡顺其自然, 并不强求儿子科考。老二喜欢研究《楚辞》, 明确表示不喜欢入仕, 考一次不中, 父亲没给他任何压力和要求。科考与如今的高考都很重要, 但真没必要死磕。不死磕, 也不抛弃不放弃, 尽自己所能用心教子陪伴孩子读书成长, 才是要义。

那么儿子心中的父亲是怎样? 他们在乎父亲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遗产吗?

幼子苏过在《斜川集》中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叙述, 大意是: 我是最晚出生的, 没有见过父亲年轻时的行事风格。我长大成人后, 有了辨别能力。父亲曾在朝廷历任清贵显职, 在地方也任过要职,虽然他地位尊崇,却始终保持清廉俭朴之风。我见他退朝在家时, 俨然就是身处陋室的布衣百姓, 生活简单如寒士。我们子孙虽然不能有他万分之一的品格, 但清介廉洁的作风和他类似。我的长兄五十三岁了, 因为不遵从流俗, 不仰人鼻息, 至今也只是个县吏; 我的仲兄, 一直就不乐于入仕途, 为了生计, 四十二岁了, 才开始做一个管仓库的小官吏。我们兄弟几人身上, 都有先父那种疏离物质欲望, 追求自然本真的遗风。

九泉之下的东坡如若读到儿子的这些文字, 一定会很欣慰!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1487

(8)
轻品慢尝的头像轻品慢尝
上一篇 2025年6月17日 上午8:51
下一篇 2025年6月17日 下午12: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4条)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5年6月17日 上午10:28

    “有其父必有其子, 反过来也一样, 有其子必有其父。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东坡就是那源头活水。”
    谢谢轻品将东坡的育儿理念在此深度剖析。读了上下两篇,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睿智的父亲,他对儿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在学业上的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而不过于苛求,都是值得当今的家长好好借鉴的。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5年6月17日 下午3:19

      @难诉相思世人大多看重苏东坡的才情, 其实他的家庭责任感也是了得的, 不说在很男权的古代, 即使放到今天, 也妥妥的是模范。

  • 王志学四连笔记的头像
    王志学四连笔记 2025年6月17日 上午10:42

    我们更多的是看他的才情,谁知他的父爱也如此感人!

  • 阳光笙箫支剑笙的头像
    阳光笙箫支剑笙 2025年6月17日 上午11:07

    疏离物质欲望, 追求自然本真。
    言传身教,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几厢参照读东坡,其父其子好风范。

  • 梅岭闲人的头像
    梅岭闲人 2025年6月17日 上午11:26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一首好育儿诗,与当今格格不入呢。佩服作者的博学,写的好极了。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5年6月17日 上午11:33

    老师对东坡父子情深,父亲以自己的晶莹初心和非同寻常的才情对三个儿子以弥足珍贵的引领和熏陶,三个儿子对父亲的懂得与敬重,在文采斐然,星光闪烁的字里行间深邃呈现,光照人心。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5年6月17日 下午3:24

      @锦瑟黎燕“父亲以自己的晶莹初心和非同寻常的才情对三个儿子以弥足珍贵的引领和熏陶,三个儿子对父亲懂得与敬重,” 大姐理解归纳得这么好, 超越了拙文的文意, 多谢!多谢!

  • 2272 张英辅的头像
    2272 张英辅 2025年6月17日 下午1:30

    我总感到做学问的人不简单,向您学习。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5年6月17日 下午3:57

    苏东坡对儿子及家庭的责任感,儿子们对老父亲不弃离的责任感,都证明他们父子都是敢为、敢担当的人。苏东坡重视对儿子们学识的教育,但对他们的仕途却并不强求,不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儿辈们。这种教育方式、处世理念确与常人不同,非常值得当代人借鉴。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5年6月18日 下午8:38

      @四格格您说得很对。对子女的教育少一点功利色彩, 多一点贴心的关怀和关爱, 苏东坡做出了榜样。

  • 淡墨的头像
    淡墨 2025年6月17日 下午10:04

    在育儿方面,苏轼有资本嘲讽陶渊明,毕竟他的几个儿子都能有诗文面世,而陶翁的众多儿子,则没这个记载。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5年6月18日 下午8:40

      @淡墨谢谢周老师评点。其实我觉得对陶渊明也没必要嘲讽, 东坡嘲讽也是自我满足的需要。

  • 一池烟雨的头像
    一池烟雨 2025年6月18日 上午9:39

    有其父必有其子。疏离物质欲望, 追求自然本真,充分体现了先父之遗风也。可敬!可赞!

  • ch雪梅的头像
    ch雪梅 2025年6月19日 上午9:52

    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东坡才子基因强大,开了个优异源头,他的仨儿人品文品不会差呀!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5年6月20日 下午9:35

      @ch雪梅基因好、源头好, 子女差不到哪里, 大不了不是大才子而已, 比大多数人家的子女还是要好很多。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5年6月20日 下午5:15

    东坡的可亲可敬,不仅源自其穿越时空的诗词作品、散文作品与书法作品,也源自他对妻子、三个儿子非同寻常的爱。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5年6月22日 上午10:26

    细读其父其子,对东坡有了更深的认识。东坡对家庭的爱和责任感,折射出他对国家的爱和责任感。家国,很难想象,一个对家庭没有责任感的人,会对国家尽忠尽力。东坡对三个儿子,看来也是用的筷头方法,而且是成功的。对孩子教育的成功,最主意的不是做多大的官,而是做人。东坡教育孩子尽心尽力,但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这一点难能可贵。[赞][赞][赞]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5年6月30日 上午9:31

      @诚厚您说的很在理, 您自己也是对家庭对社会都有责任感, 都有大爱的人, 所以子孙那么出色![赞][赞][赞]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