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新形态——社会现象面面观(5)

v2-6fa30a61dacce5121fdde4a40c74e404_r

.

前不久回老家喝亲戚孙子的周岁酒,另一亲戚的外孙女研究生毕业尚未找到工作,想请我在苏州人才服务中心的儿媳妇帮帮忙。

孩子的妈妈说,本科毕业时已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读研放弃了。没想到研究生毕业反而找不到工作了,一个班级40几位同学,只有10几位找到了工作。

孩子读的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生物统计硕士生,学校和专业也不算差。儿媳妇不分管就业招聘,与熟悉的园区几家药企联系,得知企业需要的是研发和销售人才。建议亲戚的孩子先就业,不求专业对口,以后再择业。

人社局一位在职调研员,也为孩子就业事找到人才服务中心,笑言请理解一位大学毕业生父亲的心情。调研员说,他之前联系过一家银行和一家公司,孩子不愿意去。又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连联系过的那两家现在也进不去了。

一次去菜场买菜回来,公交车上很空,后面两位苏州妇女以正常声音聊天,我听力尚未衰退,声音自然入耳。一妇女聊的是她邻居的孩子,不是很有钱的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到大学毕业。去年孩子毕业后找了几家心仪的企业投简历,都没得到回复。干脆不找工作了,也不出去,在家研究什么八卦。父母也很无奈,只得再养下去。

证券公司的营业部过去招聘员工有较大的自主权,现在看中了招进来也不容易。

一段时间,就业话题不绝于耳。我问了在高职院做主要领导的朋友,得到的回答是他们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可以。

至此,我对大学生就业有了一个感觉上的判断:就业难,是个不争的事实。就业难,择业更难。就业难的很大一部分,表现在择业难。对就业的选择,大专生最低,本科生其次,研究生最高。选择的程度就是就业的难度。

由于就业难,能择业的就业更难,一批吃饭本可以从第一阶段转换为第二阶段吃自己饭的大学毕业生,延长着吃父母饭的第一阶段,成为“啃老”的新形态。

公司的管理人员反映,经常有外地来的大学生应聘保安岗位,但只签临时合同,几个月,半年,一年,找到新工作就离开。保安行业普遍标的低,公司能给普通保安员的日报酬高不了,别说对大学生,对中学毕业的年轻人也没有多少吸引力。这些应聘的外地大学生,应该是家庭不具备继续“啃老”的条件,急于端起自己的饭碗。年轻的保安员流动性大,考资格不难,应聘相对容易,可先解决有饭吃的问题。

其实,即使有条件继续“啃老”的大学生们,也应该尽早吃自己的饭,先解决有饭吃,再考虑吃好饭。毕竟,父母的饭是吃不了一辈子的。人才服务部门主要服务的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往届毕业生就业缺少了这种政府行为的帮助。没有工作经验,再往多少届仍是“菜鸟”,有了择业机会,也竞争不过积累了工作经验的对手。所以,无论从那个方面看,先端上自己的饭碗总是错不了的。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1403

(11)
诚厚的头像诚厚
上一篇 2025年6月15日 上午7:17
下一篇 2025年6月15日 上午10: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9条)

  • 2272 张英辅的头像
    2272 张英辅 2025年6月15日 上午10:37

    择业难就业难,难难难,

  • 2272 张英辅的头像
    2272 张英辅 2025年6月15日 上午10:54

    先解决有饭吃,再考虑吃好饭。诚厚兄这种认识太正确了,一盞明灯也

  • 阳光笙箫支剑笙的头像
    阳光笙箫支剑笙 2025年6月15日 上午11:04

    新型啃老的本质是代际资源错配与责任转嫁。正如中理性家庭所启示:明确经济独立节点(如“留学归国即自立”),才能实现良性代际互动。社会需正视其结构性成因,而非简单批判个体。

    破解啃老建议:
    1. 家庭层面:
    父母需划定支持边界,避免无底线付出,培养子女责任意识5。
    鼓励子女阶段性就业(如半工半读),减少脱产依赖。
    2. 社会支持:
    完善就业引导与职业技能培训,拓宽青年出路。
    打击消费主义攀比,减轻婚育成本压力。
    3. 个人觉醒:
    认清“体面借口”背后的自我逃避,接受渐进式成长。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5年6月15日 上午11:33

    诚厚的此篇佳作,就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就业难、择业更难,不少在家“啃老”的热点社会问题,予以精当深邃解析,提出:先不管是否专业对口,先解决吃饭问题,有立足之地,再找机会,找到理想的职场。这样的情怀与视角,极具引领与启迪作用,深感共鸣。

  • 晓舟同志的头像
    晓舟同志 2025年6月15日 上午11:33

    战狼外交,后患无穷。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5年6月15日 下午2:16

    有些啃老是孩子选择主动躺平,有些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如今就业形势太严峻了,找个临时饭碗都不易,还得仰人鼻息。这种情况在我们这种小地方显得尤为突出。年轻人不容易啊。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5年6月16日 下午11:04

      @难诉相思年轻人不容易,家长也不容易,好不容易拉扯到大学毕业,孩子找不到好一点的工作,涉及到谈恋爱、成家,家长更着急。懂事的孩子会先找份工作干起来,不给父母添堵。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5年6月15日 下午2:22

    你的文章切中了就业难的要害。我认为那些就业难的大学生们,首先要端正的是“眼高手低”,我看到好多这样的人,明明一份工作虽不是高职位,但大家都认为很合适这人,而这人偏偏就认为这是降低了自己的段位,莫明其妙的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高的职位,但在别人眼里他根本就是盲目自信,所以高不成,低不就,最后成了啃老族。成了“啃老族”后,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怪自己父母无能,没有能力给他们铺垫更好的资源,认为自己啃老是理所应当的。其实工作应该从小做起,从低做起,积累了经验,有了应对社会各项工作的资本,才有挑选职业的可能性。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5年6月16日 下午11:08

      @四格格这就看孩子懂事不懂事,是否体贴父母。还有就是孩子的自立心与自立能力,这与家庭教育有关。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5年6月15日 下午10:32

    啃老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背后有诸多的问题, 需要研讨和解决。此篇佳作, 有思路、有见解, 思路和见解的背后是情怀! [赞][赞][赞]

  • 惑矣的头像
    惑矣 2025年6月16日 下午1:37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在这一点上,好多孩子的觉悟赶不上老一辈。高低不就,即便在家啃老,还嫌饭不好吃。或许是教育的问题?也可能是计划生育后遗症,个个都是少爷小姐独苗苗,宝贝疙瘩,自视甚高。一个同事的孩子,大学学的机械制造,毕业在家考了七年研,一年比一年分低,他的同学早就业的,正赶上汽车行业大发展时期,都已经有所成就了,他到不着急。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5年6月17日 下午3:49

      @惑矣待业七年就为考研,这样的个例也是罕见。同事很富有?不愁养孩子,甚至可让孙辈过得很好?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个人认知几个方面都起作用。谢谢惑矣老师的美评!

  • 王志学四连笔记的头像
    王志学四连笔记 2025年6月16日 下午4:33

    还是脚踏实地好,一步一层楼嘛!会有美好未来的!给您点赞!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5年6月16日 下午5:31

    我对诚厚关于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先考虑吃饭,在考虑吃好饭深有共鸣。无论是否振业对口,薪水是否可心,要先有工作岗位,经受社会大课堂的历练,挣养活自己的薪水,与此同时,再找合适的岗位。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5年6月21日 上午10:39

      @锦瑟黎燕现在就业不易,先端上饭碗再说。谢谢黎燕老师共鸣!

  • 解世权的头像
    解世权 2025年6月16日 下午8:50

    现在各类企业效益不好,招高级人才是为了突破瓶颈。普通性人才的到处都是。煤老大现在效益也远不如从前。现在有饭吃就不错了。[赞][爱心][喝彩][花]

  • 地质之花的头像
    地质之花 2025年6月16日 下午8:58

    就业难,首先是社会问题,很多密集型工作被机器人代替,什么无人商场,无人驾驶,无人饭店等等。说白了就是资本夺走了很多人的工作机会。再次是思想意识被改变了。当年那种: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精神没有了。寻找那种不出力,就可以拿高薪。这样的机会确实非常难寻。还有一点,就是大学无限制的扩招,造成了学历含金量越来越低。可拿着大学文凭的,看不清楚这点。特别是女孩子,大学毕业成了烫手的山芋。那里也不愿意养一个马上就要结婚生子的。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5年6月17日 上午7:10

    一边是学子们在高考场上赶独木桥,一边是源源不断的大学毕业生涌堵在就业的道路上,所以他们应该更打开思路,拓宽眼界,为自己创造就业的机会。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5年6月21日 上午11:24

      @四格格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自己创业比就业更难,所以还得先端上饭碗。

  • 解世权的头像
    解世权 2025年6月27日 上午6:50

    现在的就业压力,就业都必须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干起来![赞][赞][爱心][爱心][喝彩][喝彩][花][花]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