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李一冰《苏东坡新传》、莫砺锋《漫话东坡》, 在下文中简称“林传”、“李传”、“莫话”。
苏洵、苏轼、苏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神话, 唐宋八大家, 他们父子占了三家。父与子都是才子, 父对子的栽培那是没话说的。东坡摊上苏老泉这样的父亲真是三生有幸。三苏父子和兄弟的神话没有在苏家复刻, 那么东坡与他的三个儿子, 是怎样的生态, 父何为父? 子何为子呢?
在读的三本书都零零散散地写了父子之间的故事, “李传”和“莫话”都有专门的章节来介绍东坡的三个儿子。
长子苏迈为东坡原配王弗所生, 生于1059年, 那年东坡23岁, 第二次出蜀参加制科考试, 考中后随即入仕。从此苏迈随父母辗转于东坡为官之地和被贬之地。他没有参加过科考, 没有功名, 又受父亲的牵累, 一直沉沦于下僚, 只做过县尉一级的小官, 还不时被罢免。
次子苏迨是王润之所生, 他比长兄小11岁。他自幼体弱多病, 4岁才会走路。东坡在杭州认识了辩才法师, 法师为他落发摩顶后, 才行走如常。苏迨不乐进仕,曾参加科考, 但没有考中。直到42岁才得到武昌管库房的微官。他虽擅长诗文, 尤其擅长写政论文, 有“迨得坡舌”的美称, 但无诗文传世。
三子苏过, 也是王闰之所生, 他比长兄年少13岁, 他出生时, 东坡36岁。苏过在东坡身边生活的时间最长, 得到的教导也最多。他曾参加过地方的科考, 考中过举人, 但没有通过礼部考试。二十岁时, 因为受父亲的恩荫入仕, 一年后因东坡被贬惠州而去职, 陪父到惠州、儋州近七年。东坡去世后, 苏过因受元祐党人碑影响(该碑把东坡列为元祐党人首犯, 子孙不得为官), 因而又闲居10年。41岁时才再次出仕, 任的都是微职, 而且时间都不长。苏过有诗文传世, 49岁时,在颖昌(河南许昌)西湖边结茅而居, 取陶渊明诗意为该地取名“小斜川”, 自号“斜川居士”, 其诗文集就叫《斜川集》。
对这三个儿子, 东坡有没有流露过不满和失望呢? 按常情常理, 多多少少是会有一些的, 可在我读的几种传记中仔细寻觅, 又通过Deep Seek查找, 还真找不到不满和失望的只言片语, 倒有不少宽慰之语。长子苏迈没有做过高官, 也没有诗文传世, 和父辈相比, 他就是个普娃, 东坡可没这样认为。他在前往贬地儋州时,特意作文并托人交付给这个长子。文中有言: “使人谓汝‘庸人, 实无所能’ 闻于吾者, 乃吾之望也!” 意思是这些世人眼中的无能和庸常, 正是我这个老爸所希望的。东坡估计自己要老在海南了, 把这话明确地写出来, 以示对这个长子的认可和欣赏。他作文托朋友交付, 是为了表示自己不是随便说说, 是郑重声明。
除了宽慰之语, 嘚瑟自家娃厉害的言语倒不少。比如他曾得意地说过: “过子诗似翁, 我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 颇有此乐否?” 他问陶彭泽即陶渊明, 你可有我这样和儿子唱和的快乐。
陶渊明曾写过一首《责子》诗, 诗中提到,他的长子阿舒已经十六岁,却依然懒惰成性,甚至懒得起床、读书和做农活。次子阿宣也不爱学习,对诗书毫无兴趣。其他三个儿子,雍端、通子,也分别在十三岁和九岁时,表现出对读书毫无兴趣。陶渊明在诗中具体表达了对儿子们懒惰、不求上进的深深失望。相较于陶渊明, “李传”中说: 苏轼、苏辙两兄弟都非常关爱子女, 对孩子从无疾言厉色的责备, 只要稍微有点表现, 便赞不绝口, 是有一点颜色就开染坊, 还自言是“誉儿有癖”。好个“誉儿有癖”, 表扬自己孩子都成瘾成癖了, 那是觉得自己的孩子都好得上天呀。这到底是如今所倡导的鼓励教育, 还是爱无忌?
东坡对长子, 有的赞誉很中肯, 如苏迈年少时, 有诗句: “叶随流水归何处, 牛载寒鸦过别村。”东坡笑道:“此村长官诗”。这诗句是很写实的乡村图景, 像个村长作的。后来苏迈做的官没大过县尉。有的赞誉是在鼓励, 如苏迈有诗“熟颗无风时自脱,半腮迎日斗鲜红。” 这是描画果子成熟时的状态, 是白描, 东坡认为“颇有思致”。这思致在哪里呀? 明明就是在鼓励。有的赞誉是为了激发自信心, 如在黄州的一个秋夜, 父子俩曾经一起联句。苏迈吟出: “松声满虚空, 竹影侵半户。”“露叶耿高梧, 风萤落空庑。” 东坡高兴地说:“传家诗律细, 已自过宗武。” 是说: 从你的诗句中可看出家族传承的诗歌创作技巧已经非常精湛了。杜甫有“诗是吾家事”的自鸣得意, 东坡说诗也是吾家事, 我儿写诗的水平已经超过诗圣杜甫的儿子宗武了。
次子苏迨16岁时曾作《淮口遇风》一诗,苏轼读后特意创作《迨作淮口遇见诗戏用其韵》,以“有儿真骥子,一喷群马倒”, 盛赞其才华,并称其诗“已胜郊与岛”, 即超越唐代诗人孟郊与贾岛。这些盛赞, 并没有得到其他人的附和, 也就是他自说自话罢了。这个自说自话, 对一个少年来说, 是莫大的鼓励。
幼子苏过得到父亲的赞誉最多。论性情才气, 文章翰墨, 他得其父者为最多。苏过擅长绘画, 东坡观他所画《枯木竹石图》, 认为他像文同(擅长画竹的画家)那样能为竹子写真, 小坡画竹画出竹的神韵了。从此, 苏过就以“小坡”出了名 。 这个“小坡”深得东坡淡泊名利、旷达逸致的神韵。他写过一篇《志隐》文, 说“功高则身危, 名重则谤身。”置身荒野、逃生空谷才是:“天下之至乐。” 东坡读了觉得如出己手, 慨叹道“吾可以安于岛夷矣!” 意思是: 我可以安心的在这荒岛老去了。东坡写信给友人说:“幼子过, 文益奇。在海外孤寂无聊, 过时出一篇见娱, 则为数日喜, 寝食有味。” 在惠州时, 有一次家中没有稻米了, 苏过用山芋做成一道“芋糁羹”, 东坡做诗文赞之“过子忽出新意, 以山芋做芋糁羹, 色、香、味皆奇绝!” 其实这个“芋糁羹”东坡在黄州做过, 那时苏过十来岁。
“誉儿有癖”的父亲, 教子又有何方?
这个父亲, 真心觉得自己的孩子都聪明好学, 所以不怎么严格督促孩子们读书, 但自己为孩子做了终生学习的榜样。他说:“废学从而懒”。是说一旦放弃学习就会导致懒惰。他自己一直写诗文, 儿子也跟着写诗文, 孩子们的诗文习作他都是要看并督促修改的。他认为用字必须经济, 凡是辞多而意寡的, 或者滥用的虚字, 一定勾出来, 要他们改写。他的精心指导更多的存在于父子共同读文、共同唱和诗文的过程中。
这个父亲对三个儿子的教诲不平分秋色、一视同仁, 而是因材施教并各有侧重。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的夏天, 东坡走出黄州, 长子苏迈也第一次出仕(通过举荐)。东坡在调任汝州途中,专程送长子苏迈赴饶州德兴县任县尉,乘舟途经江州(今九江)湖口县。父子二人夜游了石钟山,对山名由来展开实地考察,苏轼随后完成《石钟山记》。该游记以考察著称,认为凡事不能靠臆断,强调亲身验证的重要性,该文成为东坡散文代表作。东坡并没有要求苏迈做同题作文, 如果是与幼子苏过同游, 多半会要求他做同题作文。东坡此行的目的, 不是游山玩水, 是要把将要入仕的儿子, 扶上马送一程。他赠予苏迈一方砚台并作《迈砚铭》以勉励之。
铭文为: “以此进道常若渴, 以此求进常若惊 。以此治财常思予, 以此书狱常思生。”大意是: 你用这方砚台追求学问和道德时,要像口渴时求水一样迫切; 用这方砚台求取进步时,要如履薄冰般谨慎, 在仕途或人生进取时需保持敬畏之心,不可急功近利; 用这方砚台管理财务时,要常怀“给予”之心, 为官或治家理财时需廉洁,不要贪私利,要懂得分享与济世; 用这方砚台书写案卷时,要常念及生命的可贵,若为民断案,须秉持仁恕之道,慎用刑罚,以“人命关天”为念。古人写诗文有托物言志的传统, 东坡托一方砚台来教子。这方砚台和铭文, 凝聚着对苏迈的殷殷教诲, 铭文就刻在砚台上, 苏迈用这砚台就会看到铭文, 这简直就是砚台传、铭文教, 父亲的教诲如影随形。苏迈一生只在地方做过小官, 但以民为本的“官念”与父亲一脉相承, 因此东坡说他“作吏颇有父风”。 (待续)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1303
评论列表(36条)
三苏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您写的太好了。
@2272 张英辅:谢谢张老师抬举!
三家一父子,文章看老泉!
@王志学四连笔记:所言极是!
老师将苏东坡对三个儿子的爱与教诲,细致入微,情景交融,呼之欲出地呈现,东坡的深沉爱意与教子有方,令人动容。
@锦瑟黎燕:谢谢大姐认可和美言, 说得对极了, 深沉爱意与教子有方是相辅相成的, 大姐说得太对了。
举箸思农崇俭省,锄苗携子感田桑。
亦师亦母童心启,慈也兼严教有方。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
教子以鼓励为主,是今天倡导的教育方法。但教育无定法,有的从严,孩子成才,有的从宽孩子也成才。关键是要因材施教。好文,增长知识了!
@梅岭闲人:谢谢鼓励!
轻品老师对东坡的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就东坡教育三子这个专题上,记录了三子各自的经历与造诣,重点写了动坡鼓励性教育的特点,并表露出得意的神情(与陶渊明比较,东坡成功多了)。老师的这种读史随笔,让人长知识。
@淡墨:谢谢周老师认可和美言!
苏东坡这种鼓励为主,倒是完全符合现代人的教育理念。不要求儿子们青出于蓝胜于蓝,不要求儿子们光宗耀祖,这一是苏东坡淡泊名利之态,二会不会是苏东坡对儿子们有自知之明,既成不了栋樑又必强求。
@四格格:您说的这两点, 我也很认同, 我暗下也是这样想的。对自己的孩子有清醒的认识, 才是称职的父母。
教授对苏东坡研究的很深很透,我们听讲座受益匪浅。
@漫言华语:谢谢大姐! 哪里谈得上研究, 就是有感而发吧!
文章深深留恋处那段岁月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慢慢滴阅读到底,流年是昨日的风光一点王,丹丹书写时岁月的光芒,永不忘记他们在过去的做出的贡献,让他们的实习流淌到现在,给我们感慨和成长的起航。
@诃痴快乐:谢谢!谢谢!
赞大文豪的书香家传!
@王志学四连笔记:多谢!多谢!
爱之有加,教之有方。各自见解,各自担当。读友品评,豁然开朗。
@一池烟雨:谢谢老先生评点!
苏东坡在对待儿子的态度上是睿智的。因为他明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太可能超越他。与其苛责,不如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难诉相思:您说得很对。苏东坡自己就是添花了, 很难超越了。不和这个父亲攀比, 那几个儿子还是不错的, 一比就黯然失色了。
苏东坡的可亲可敬,不仅在于他的文学艺术斐然成就,在于他在逆境之中的云淡风轻,也在于他的重情重义,对妻儿如此爱之深,情之重。
@锦瑟黎燕:谢谢大姐再次评点!
东坡先生心态真好。其实,上天似有一把公平秤,过于聪明的人,其后人肯定有不小的才能差距甚至差距很大。富不过三代,穷不到一世,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世事皆有轮回,几代之后看得更清。
@晓舟同志:您说的很在理, 上天总的来说是公平的, 风水轮流转, 世道和命运也有流转, 听天命、尽人事就好!
东坡事东坡读,满卷书香!点赞!
@王志学四连笔记:多谢!
“誉儿有癖“,足以说明东坡是位好父亲。古今中外,父辈名望太大,子女能达到或超过的,寥寥无几。如大书法家林散之,儿子得的是真传,但远远达不到父亲的水平。苏州的书法大师费新我,儿子模仿父亲的左笔,但与父亲比也差得不是一点。大概天赋是不能遗传的。虽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所有做父母的希望,但东坡的可贵之处是对三个儿子从不责备、埋怨和流露失望,而是赞誉鼓励。只要孩子走的是正道,也努力了,做父母的就可欣慰。不愧学者,一篇文章让我浮想联翩。
@诚厚:谢谢老部长评点, 还能浮想联翩, [赞][赞][赞] “父辈名望太大,子女能达到或超过的,寥寥无几。” 这几乎是一个规律了。
东坡的几个孩子挺优秀的,龙生龙凤生凤有时候也不准,但向东坡那样培养孩子善良,自律,就是平平常常的过一生也是好的。
@李宗宾19481957:谢谢李老师评点, 不和父亲比, 东坡的孩子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