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上的粽子, 是我老伴的作品。我在网络上查找了许多粽子的图片, 不得不王婆卖“粽”地说, 都没有我家的粽子俊。这型是正宗的“小脚”, 脚背高高, 脚趾尖尖, 肌腱挺实。关键是这“小脚”无添加、无附加, 没有捆绑它的绳索, 固定它的是粽叶本身, 将叶尖穿进一根大针的针眼, 针再穿过粽心, 把那叶尖拽出来, 粽子就固定住了。这粽子在锅里煮几个小时, 都不会松散, 避免了各种绳索在烹煮过程中, 色素等化学元素对粽子的非法入侵, 保证了粽子自身的贞洁。
这技术, 老伴是跟她母亲, 我婆婆学的。据说, 她不仅会包小脚粽子, 还会包三角、四角等多种款式的粽子。粽子的这小脚, 形似封建时代, 女人的三寸金莲。这三寸金莲背后, 是畸形的审美, 是女子的憋屈人生。我婆婆虽没有三寸金莲, 但她的人生, 也是被无形有形的这叶那叶拘着的。她的故事, 很多是在老伴及她两个妹妹——我的小姑, 在包粽子时扯出来的。
我是婆婆的第三个儿媳, 她是一个资深的老婆婆, 而我不折不扣是个小媳妇。可我第一次见到她时, 印象完全颠覆认知。一条方巾包着头和耳, 在脖子那儿交叉一系, 本就不大的脸庞, 被遮得就真只有巴掌那么大了。眼睑是下垂的, 仿佛低眉顺眼已习惯成自然。两手交叠在胸前, 就是心理学家说的, 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细细的腿站立着, 让我想到鲁迅笔下描绘的豆腐西施杨二嫂 :“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还没有正式入婆家时, 就听说婆家很特别。公公、婆婆早就分家, 是事实离婚。五个子女中 , 二儿、三儿跟父亲, 大儿和两个小女儿跟母亲, 还有一个老母, 婆婆的婆婆, 跟我公公。分开的两个家, 人口均等, 都是四口之家, 经济完全独立。男女平等, 妇女能顶半边天, 这些个口号, 在一个农村家庭真真切切地实践着。
我一再追问分家的原因, 我家那位说, 分家时他只有10来岁, 也不太清楚其因, 只是听说是因为他那个浪子大哥。大哥当时二十岁了, 照理是个壮劳力了, 可他不仅不顾家, 还把家里的粮食偷出去卖, 就是个败家子。父亲要把他赶出家门, 让其自己过日子, 母亲护犊坚决不肯, 理由很简单: 不能把还没成家的孩子赶出家门。父亲很倔, 就是不要这个大儿子, 谁要就跟谁分家, 于是父母就分了家。
另一个分家的版本, 复杂一点, 是从在我家包粽子的小姑嘴里说出的。
小姑说: 她母亲, 我婆婆是不堪忍受她婆婆和大姑(公公的姐姐)的欺凌, 才分门立户的。在我小姑嘴中, 她母亲是“大家闺秀”。至于“家”大在哪里, 小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那“秀”倒是有一些蛛丝马迹: 她是一个独生女, 父亲是私塾的教书先生, 女儿身体瘦弱, 没有像一般农村女孩那样粗养, 有些娇生惯养。字倒是识几个, 但远未达到能自立谋生的程度, 书恐怕也没读几本, 但礼貌待人是能做到的。
我见到的婆婆, 话很少也不高门大嗓, 没有那种农村女子常见的尊荣: 往门框上一倚靠, 一手叉腰, 一手指东指西, 扯着嗓子说话或骂人。也没见她托着饭碗串门子, 家长里短过什么。见得最多的就是洗衣服, 拾掇这拾掇那的。她爱整洁爱得酣畅淋漓, 以之为人生最大的使命和最大的快乐。她把被子叠得像方方正正的豆腐块, 码放衣服齐整得如砌城墙, 家里始终要一层不染。这些在城市和文明社会被看好的品质, 在她过活的农村却不被看好, 因为这些个作为, 不能变现为果腹的粮食, 白花花的银子, 以及人民公社账簿上的工分值。
她父亲为了女儿能嫁好, 也是用心的。他为女儿挑选的郎君, 我的公公, 曾做过他学生, 跟他学写了一手好字, 当时这后生也英俊又聪慧, 而且家境还不错, 解放初期被定为上中农。据说, 我婆婆当年的嫁妆是能盖三间瓦房的建材, 那是够丰厚的了。用那建材盖的老房子我见过, 正房还铺有木地板。
嫁妆虽丰厚的, 可是人不丰厚。农家要的是身体结实, 嘴一张手一双, 能扛活的媳妇。婆婆的婆婆, 我夫君的奶奶, 就是一个能扛活的女能人。她个子高、身体壮、脑筋活。36岁守寡, 靠自己养活一双儿女, 家道不仅没中落, 还有了一些小发展, 置下了一个大竹园。以她为标准, 我婆婆就是个差生。婆婆的嫁妆完全经不住岁月的消耗, 她的短板逐步显现。工分常常争不满, 头疼脑热还不断, 天长日久, 她婆婆就给她脸色看了, 还有一个大姑(我公公的姐姐) 来作怪。
这个姐姐, 虽说是被泼出去的水了, 可这汪水时不时的要到娘家溅点水花来。挑拨离间就不谈了, 她还把一个女子(据说是无姿色、无家产的孤女), 领到娘家来住, 撺掇这个女子跟自己弟弟好。这女子, 大妈、大哥的叫得欢, 撸起袖子干活也干得欢。把我婆婆比衬得手脚没处放, 脸更没处放。这来者不善, 是要逼宫呢。老实巴交的正宫娘娘, 偷偷留了许多眼泪, 甚至想回娘家去。委屈的泪水流得差不多了, 心中有了主意: 这屈辱是不受的, 这位也是不让的, 分家过自己的日子, 你们爱咋咋地。我公公对她姐姐的幺蛾子主意, 也并未迎合, 那个女子无趣的离开了。
我婆婆分家的意志很坚定, 这事关尊严。从此, 两个幼小的女儿归婆婆养, 那个不成器, 但还没有成家的大浪子, 也跟婆婆过。婆婆是明媒正娶来的, 分开过, 也要分到家里的不动产——住房以及竹园。那个老婆婆奋力争得和扩充的家产, 一个令人羡慕的大竹园, 生生地被一分为三: 老婆婆, 分了家的儿子、儿媳均等分。老人家心痛呀, 那个姑奶奶, 偷鸡不成蚀把米, 心不正, 失了人心, 从此不受娘家人待见。
两个分家的版本, 无论哪个更真实, 都是我婆婆在理。我夫君选择第一个版本, 这个版本可能是我公公反复强调的, 而第二个版本, 有些丑, 公公说不出口。而我小姑说的这个版本, 是婆婆有选择的对女儿说而不对儿子说的, 因为觉得, 如果让儿媳知道了很丢人。
我那婆婆瘦瘦弱弱的身子里, 装着钢筋铁骨, 硬是把一个家撑起来了。那个不争气的大儿子, 因为母亲的不弃之举, 改邪归正, 婆婆帮衬他娶妻生子。婆婆虽然工分争不过人, 但节节俭俭也能度日, 还有竹园的竹子默默帮衬。那竹乡的竹子, 被乡人称作是哑巴儿子, 有时比会说话的儿子还给力呢。两个女儿的嫁妆, 也主要是从竹园中长出来的。婆婆这辈子, 也把自己活成了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那个会作怪会来事的姑奶奶, 我婆婆后来不跟她说话和来往。姑奶奶的子女因遗传了夫家的不良基因, 女儿早去世, 两个儿子到中年腿疾厉害得行走艰难。那姑奶奶的晚年, 是靠我夫君兄弟几人周济的, 最后送终安葬, 也全靠侄儿们, 她真真也是个苦命人。
我婆婆受先天和后天的局限, 使气力的粗活干不来, 但包粽子、剪纸、绣花这样的细活干得还不错。一个这样的女子, 是生错了时间, 长错了地方。如果她生活在机械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当今社会, 当不会受歧视和欺凌。如果在酒店里做客房管理, 还很称职呢!
如今, 婆婆的子女个个会包好吃又漂亮的粽子, 他们也通过包粽子来惦记和祭奠他们的母亲。现在, 冰箱可冷冻冷藏在春天才有的粽叶也即芦叶, 一年四季随时都可以包粽子。我女儿在厦门大学读书时, 还学习了闽南人的粽子配方, 就是在糯米中按比例加一点食用碱, 既增加了粽子的香气, 又使粽子更容易消化。我们的一个朋友特别喜欢这种加了碱的粽子, 隔一段时间, 就向我们要这种粽子。这种特色的粽子, 成为我家的亲善大使, 在亲戚朋友间游走。
婆婆知道她包粽子的技术, 后人不仅继承了, 还发扬光大了, 一定会在九泉含笑的 !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1113
评论列表(35条)
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
@王志学四连笔记:谢谢!谢谢!
翠叶缠腰裹玉身,玲珑一束似罗裙。
千年楚韵藏香糯,百转柔肠系故魂。
艾虎门悬驱浊浪,龙舟鼓震唤忠臣。
今朝解粽分甘苦,犹带离骚带泪痕。
食事家事皆如意,美文数篇天然成。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的诗作!笑纳了。
大户传承民国范,孙府粽子可申遗。
@晓舟同志:有家谱的高门人家, 笑话俺小门小户了。[微笑][微笑][微笑]
粽子独具特色,婆婆形象鲜活。错综复杂乡村家庭中事实离婚现象有不少,他比真实离婚残酷。轻品老师举重若轻,娓娓叙述,文情并茂。
@淡墨:谢谢周老师美言! 婆婆的形象总是鲜明的印在脑中。
老师对心灵手巧,颇有大家闺秀之风婆婆的深度缅怀,在情深意长,暖意融融,生动鲜活的细节里多维立体地呼之欲出。这样的极品女人,是永不熄灭的灯盏,光照人心,引领后人青出于蓝胜于蓝。
@锦瑟黎燕:谢谢大姐美言美评!
刚一看到刘教授那粽子图,以为艺术加食品,未曾想是先生包的手巧得很!看完整篇文章,看着笑一会儿下猛然又伤心起来!“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兰梅竹菊,为老婆婆占有席之地,可见您对老婆婆敬重和怀念之情![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谢谢您的理解, 确实很敬重也很心疼婆婆, 她生不逢时, 吃尽苦头。
刘老师通过“小脚粽子”讲述了婆婆的分家过日子的艰难经历,婆婆是个能人啊!小脚粽子发展到加了碱的新粽子,几十年的沧海良田啊!
@李宗宾19481957:谢谢李老师很暖心的理解, 婆婆是个值得敬重的, 但命运不济,吃尽骨头, 看到粽子就会想念她。
你这粽子真的包得漂亮,一看就让人胃口大开。我们这叫这种粽为狗头粽,我也会包这种粽,也只会包这种粽。但我们包的远远没有你家的这么科学,以粽叶自身裹紧了粽子,我们都是用细细的线裹紧的,还怕裹不牢,得缠上很多线才放心。
@四格格:谢谢夸赞, 您有慧心, 一定也有巧手, 所以也会包粽子, 我就手笨不会包。
你婆婆很有个性,做事体面周到,凭一己之力抚养不成器的长子和两个幼小的女儿,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你先生的包粽子绝活深得老母真传,这一个个玲珑剔透的粽子出自一个男人之手,真令人难以置信。你有口福啊![赞]
@难诉相思:婆婆外表柔弱、内心刚强, 生不逢时、吃尽苦头。包粽子也是一个念想, 其实现在人老了, 怕那粽子不消化升血糖, 也包得少、吃得少了。
您家的粽子是工艺品啊,有欣赏价值,小巧玲珑,模样周正,看着就有食欲。
@雨凌:谢谢夸赞!
小脚粽子漂亮。婆婆的坚强让人敬仰。那时候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多亏有人民公社。吃粮靠公社,生产队有基本口粮,婆婆与二个女儿一个儿子,有基本口粮就饿不着。看来家里的竹林是摇钱树,零花钱,娶媳妇,嫁闺女基本靠这片竹林。现在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在农村,不知道还能不能生活。
@地质之花:谢谢大姐评点! 过去的日子还是很艰难的。
真没想到那小巧精致的粽子是您先生的杰作,一个男人居然如此巧手。您婆婆早年命运波折,但她确实是个坚强聪明的女人,在那样的时代,殊可敬也!难为您写文纪念,对婆婆如此深情!
@惑矣:多谢认可和鼓励! 睹物思人, 看到粽子就会不由自主的思念。
唠家常,明事理。身正不怕影子斜,逢凶化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赞]
@一池烟雨:谢谢老先生!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外婆曾经包过各式各样漂亮的粽子。床褥叠的整齐,衣服折叠的像店里的一样服帖。那个旧年代的女子心灵手巧。好厉害的婆婆,人小志气大。
@ch雪梅:老一代人哪怕困苦, 也要活得有尊严, 也要把日子过得有模有样。
这个包粽子的技术,完全可以申请非物质遗产,先生是传承人。现在各式粽子都有卖,即使会包自己包的也不多了,先生用包粽子的方式惦记和祭奠母亲,孝悌之家风范。婆婆心灵手巧,如果在刺绣之乡镇湖,妇女干活就是做绣品,说不定就是个刺绣大师。食事烩家事,有味![赞][赞][赞]
@诚厚:谢谢美言!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才能不轻慢人。可是很多时候, 尤其是不正常的年代是很难做到的。
你家这包粽子的手艺可是独家所有,可申请专利权。我是第一次看到包粽子可以在粽叶上刺个洞,然后用粽叶穿过来就裹紧了,不仅美观,还很科学。
@四格格:谢谢美言! 我家这种暴发并非独创、新创, 是继承前人的。粽叶尖穿到针孔里, 针穿过粽子, 粽叶随之穿过。这种针网上还有卖。
生活的价值,描画了生活的小廖,开心的时光描述了整个时光留下的珍重,那是最美的风雨如潮水遍地涌动。
@诃痴快乐:多谢!多谢!
羡慕你心灵手巧,把粽子报的如此活龙活现,禁不住想品尝一口,带回家给奶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