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了几部老电影,其中《百万英磅》是我喜欢的,重新再看之后颇有感触。这部诞生于上世纪的经典之作,仿佛穿越时光,依旧散发着令人深思的魅力。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对人性的洞察永不褪色。
电影《百万英镑》改编自马克·吐温的同名经典小说,它诞生于19世纪末,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时代的荒诞与真实。 以一张面值百万英镑的支票为线索,将19世纪末英国社会的虚伪、拜金与人性的微妙展现在银幕之上。
电影讲述了身无分文的美国青年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奇遇。两位富豪兄弟用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打赌,赌他能否在一个月内凭借这张“无法兑现”的钞票生存下去。于是,这张无法使用的钞票,成了他最烫手的“财富”。亨利凭借这张无法兑现的支票,经历了从被人嫌弃到备受追捧的巨大转变。如果说马克·吐温的原著小说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荒诞,那么电影版的《百万英镑》则像一面哈哈镜,将这种讽刺放大、扭曲,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更强烈的现实冲击。无论是1954年亨利·哈撒韦执导的经典版本,还是其他改编作品,电影都通过视觉化的叙事,强化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
电影里的每个人物,几乎都在金钱面前暴露了最真实的一面。通过镜头语言强化了这种讽刺,身无分文的亨利需要一套体面的西装,他走进一家裁缝店,店主瞥见他破旧的衣领便嗤笑:“这种款式,需要三个月预约。”可当他展开百万英镑支票时,店内的光线仿佛被镀了金。店员瞬间跪地为他量尺寸,店主亲自从保险柜取出“皇室特供面料”,甚至声称这布料曾让威尔士亲王“焕发青春”。同一套西装,因持有者的“财富幻觉”而被赋予截然不同的价值。裁缝店的镜子照出了最扭曲的世相,金钱在这里不是货币,而是魔术师的帽子,能变出无数虚假的赞美与特权。
亨利原本只是一个落魄的美国青年,当他拿着支票去餐厅大吃大喝,还拿着支票到裁缝店定制衣服、到酒店入住豪华套房,人们都以为他是百万富翁,纷纷为他提供顶级服务,他也因此结识了大批达官贵族,还与贵族小姐波霞·朗汉姆相爱。然而,好景不长,一位老英国公爵弗洛格纳尔因不满酒店让他让出豪华套房,便唆使女服务员将支票藏起来并散布谣言,说亨利是骗子。众人得知后纷纷逼迫亨利出示支票,还债的还债,变脸的变脸,亨利再次陷入困境。
当英国姑娘波霞·朗汉姆,发现他并无实际财富时,亨利最终选择坦诚支票来源,撕掉支票的伪装,拒绝用谎言换取婚姻与财富,两人在雨夜奔跑,最后赢得了她的芳心。她的爱情选择,并非基于亨利表面的“百万富翁”身份,而是认可他保持本真的勇气。这一刻,电影撕开了所有荒诞的幕布。真正的尊严不在于支票的面额,而在于直面真相的勇气。这一象征性场景标志着人性的复苏,当金钱符号失效时,真诚的情感反而得以显现。亨利最终拒绝用支票兑换利益,而是选择以真实自我获得爱情与尊严,这一抉择撕破了整个社会制造的金钱幻象,宣告了人性的胜利。
好在老英国公爵及时拿出支票还给亨利,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遵守承诺,把那张张百的钞票归还给了两位富翁兄弟——奥利弗和罗德里克。打赌的内容也随之揭晓,原来兄弟俩用这张钞票来验证巨额财富是否会改变穷人的生活。哥哥奥利弗认为持有这张支票的人不用把它换成现金就能够拥有一切,而弟弟罗德里克则认为除非把它换成现金,否则它对持有人毫无用处。此时,亨利的未婚妻插话表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我爱亨利,因为他是亨利” ,点明了爱情并非建立在金钱之上这一主题。不过,兄弟俩对于钞票是否是两人爱情产生的根源产生了争论,奥利弗觉得如果没有支票,他们永远不会认识,而罗德里克则认为也许命中注定他们会相遇,但最终也无法达成一致。
最后,亨利凭借为劳埃德的矿山做担保并成功售卖矿山,获得了丰厚的分红,他和贵族小姐波霞·朗汉姆举行了婚礼,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电影通过这样的结局,既展现了金钱在特定情境下对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也揭示了金钱并非万能,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金钱这一深刻道理,引发了观众对于金钱与人性、爱情关系的思考。
电影让我看到:在资本社会里,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是可以被金钱定义的“商品”。 百年前的荒诞剧从未落幕,只是换了更精致的剧本。电影最终留给观众的不是对金钱的诅咒,而是对人性清醒的期待。当亨利撕掉面具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看清:钞票可以购买一切,唯独买不到一颗不被异化的心。马克·吐温以夸张的荒诞手法,将资本社会的逻辑极端化,从而暴露出其本质,当物质财富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将陷入集体虚伪的漩涡。餐厅侍者的变脸、裁缝店的面料神话、宴会的功利狂欢,皆是资本异化人性的缩影。
在资本社会里,金钱早已不是单纯的交换媒介,而是权力、地位、尊严的象征。 电影版《百万英镑》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戏剧化的情节,让观众在欢笑中看到现实社会的影子,人们崇拜的不是钱本身,而是钱背后代表的社会认可。
而在当下,这种异化以更隐蔽的形式存在:社交媒体中的“财富滤镜”、职场中的“绩效崇拜”、消费主义下的身份焦虑……电影中的支票被置换为信用卡额度、房产面积、虚拟财富排名,但本质仍是物质对精神的侵蚀。电影中裁缝店老板对亨利的态度转变,正是现代社会“炫耀性消费”的写照——人们通过购买奢侈品来彰显身份,而资本则利用这种心理不断制造虚假需求。
《百万英镑》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讽刺了资本社会,更因为它用幽默的方式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亨利的表演既滑稽又富有层次感,让观众既能笑出声,又能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挣扎。它提醒我们:金钱可以带来短暂的荣耀,但它终究无法定义一个人的价值;真正的尊严,来自于内心的自由,而非外界的认可。 或许,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能否在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保持清醒的自我。
当我再看《百万英镑》时,或许会忍不住发笑,但笑过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在这个资本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亨利·亚当斯”——被金钱操控,却浑然不觉?
《百万英镑》让电影超越了时代,成为一部关于人性、金钱、社会的永恒寓言。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1016
评论列表(17条)
《百万英镑》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893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通过夸张的讽刺手法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与人性异化。故事设定在19世纪末的英国伦敦,讲述美国青年亨利·亚当斯因海难流落异乡,被一对富豪兄弟以百万英镑支票为赌注,测试金钱对人性的影响。小说以幽默笔触刻画了社会各阶层对金钱的趋炎附势,最终亨利凭借诚信与智慧赢得爱情与财富,讽刺了“金钱万能”的荒谬性。
@阳光笙箫支剑笙:感谢好友来访雅评,虽然故事很离奇,很荒诞,但是却写出了有钱人如何在社会上如鱼得水的事实。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能否在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保持清醒的自我。
一个经典故事, 一部经典电影, “超越了时代,成为一部关于人性、金钱、社会的永恒寓言。“ 你解读得好,归纳得好!
@轻品慢尝:感谢老师来访品评!虽然故事很离奇,很荒诞,但是却写出了有钱人如何在社会上如鱼得水的事实。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能否在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保持清醒的自我。
精美影评,用心用情,慧心慧眼,入木三分,颇有意境,直入人心。
@锦瑟黎燕:感谢黎燕姐来访雅评!虽然故事很离奇,很荒诞,但是却写出了有钱人如何在社会上如鱼得水的事实。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能否在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保持清醒的自我。
这个影评写得太好了!这得是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才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百万英镑》还是上大学时看过。当时觉得一对相爱的人最终走在一起再自然不过,哪怕一个是富家小姐,一个是穷光蛋。但如今,这种跨越阶层的爱情已经变成一个童话。
@难诉相思:感谢蒋院来访品评!这部电影在我下乡的年代看的,是黑白片,那个时候理解没有这么深刻,近期在看是彩色,反复看了好几遍,才捣鼓出这篇影评,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但是却折射了100年后世界的真相:人们只在意你有没有钱,而不在意你的钱是怎么来的。金钱在特定情境下对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也揭示了金钱并非万能,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金钱这一深刻道理。
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能否在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保持清醒的自我。
永不落幕的经典
@王志学四连笔记:感谢老师来访品评!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能否在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保持清醒的自我。
荷儿的精美影评,内涵丰厚,颇有深度,让人对金钱与爱情予以思考,意味深长。
@锦瑟黎燕:感谢黎燕姐来访留评!《百万英镑》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讽刺了资本社会,更因为它用幽默的方式让我们在欢笑中思考。
这部电影我62年看过,当时就很震撼,那时候我读初中,对钱币还没有深刻体会,现在读您的作品,加深了金钱对人性异化的认识,谢谢您的影评!
@李宗宾19481957:感谢李老师来访品评!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讽刺了资本社会,更因为它用幽默的方式让我们在欢笑中思考。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能否在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保持清醒的自我。
好久好久以前看过《百万英镑》,记得影响非常幽默,引得阵阵笑声,但正如你说的,笑过后引起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思。
有钱就是富贵,没钱就是穷人,在那个资本主义年代,富贵和贫穷相互点到,令人深思反复思考,真的存在钱财贫穷之间的差距。
如果没有进入你的空间,就午饭阅读这本近点的电影,好似穿越了过去回到现在,令人深思反复思考,这个差距令人能否看得见世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