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是我儿时的最爱,而上小学时是看小人书最为痴迷的时候。
因为家境不宽裕,没有多余的钱买小人书,我只能借别人的看,勿兰村的同学付长仁有很多小人书,我就求他每天给我带几本看,有时还到公社的供销社的柜台前看看花花绿绿的封面,但是只能看封面,看不了里面的内容。有一次赶集,我央求母亲给我买了一本《新儿女英雄传》,拿到手后爱不释手,让我高兴得几天睡不好觉。
那时的学业很轻松,看小人书、听收音机是我仅有的两个业余爱好了。很多知识的取得都是从这上面累积而成,在初中时我还尝试自己画小人书,曾经画了几十页,上高中以后就没有时间再画了,画稿至今还保存着,虽然青涩,却是我们少时的回忆。
当时大舅有个书箱,里面有《东周列国》、《秦始皇》、《大禹治水》等,大舅去梨树读师范之后,书箱被老舅保管,我每次想看书箱里的小人书,都要央求老舅,老舅为了戏弄我,还让我磕头,不磕头不给看,当时我几乎从不犹豫。1986年发大水,书箱被水冲走,被邻居也拿走不少,小人书都散失了,为此我还曾向老舅抱怨,如果是我保管,绝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小人书多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现在的孩子关注的是动漫、卡通。不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小人书大都是精品,而且是知名的画家所作,现在的作品与之无法相提并论。作为七零后,现在再看小人书,更多的是对于流金岁月的回忆,因为这些小人书都是岁月打磨的珍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099
评论列表(13条)
一个人的发展史,也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小人书的魅力永在![赞][赞][赞][花][花][花]
@情满乌江:是的,它承载了童年的回忆,也是时代的烙印。
我虽是四十后,但我的童少年(五六十年代)时期的小人书,也令我们着迷!也像你们一样,是互相传阅的。三国演义的故事,在还没看原文时,已从小人书中了解大部份。我们叫它作连环图画书。
感谢您的文章,唤起美丽的回忆。
@不变hong心(黃梅麟):是的,小人书是很多中国人的启蒙读物。
我母亲在上海有一段时间没有正式工作,就在弄堂门口摆的小人书摊,新书2分钱看一本,旧书1分钱看一本。后来安排工作了,几箱小人书全部送给居委会。小人书也曾经带给我许多快乐和知识。
@蓓蕾含香:当时在东北也有很多书摊,看一本三分钱。
我小时也看了很多小人书,都是我的哥哥们买的,品味当然也就随他们。很多历史演义小说就是零星的看小人书完成阅读的。
@灿烂阳光:这是我们最早的文学读物。
参观水浒文化博物馆,发现许多久违的小人书。小人书是我们童年最温暖的回忆,也是童年最贴心的陪伴。四四方方的一本小册子,薄如烧饼,墨香四溢。谁偶尔拥有一册这样的小人书,他就会成为最受欢迎的小英雄。借书、还书、转借、索赔……围绕小人书的事故与故事就够讲上三天的。一看到里三层外三层的团在一起,就知道又是小人书招惹的。芥蒂烟销,握手言欢。冲突来得快,去得也快。小人书,既是惹祸的主子,也是修好的青鸟。它属于那个峥嵘岁月的独一份。
我们就是通过这样薄薄的小册子,走近了历史、地理、民俗,走进了《水浒》《三国》《西游记》。在乏书可读,却又嗜读如命的年代,小人书成为我们解渴的冰激凌,解馋的冰淇淋;成为我们那个年代的电视连续剧和IPAD。
这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阅读,一种一图一世界,一页一涅槃的享受,一种前无榜样、后无踵武的独创。说是小人书,其实也很受成人的青睐。粗糙结实的大手,拿惯了镰刀斧头,拿着这薄薄的小册子,小人书更显袖珍,远觑着,有一种滑稽的美感。
@觅小舟:确实是这样,小人书是当时那个年代的一种寄托和期许。
这些小人书如今都成了稀罕之物了。
@难诉相思:都可以收藏了。尤其是一些大师的作品,比如说王叔晖有《西厢记》,戴敦邦的《水浒传》
分享精彩,问候,新周愉快[花][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