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湖州南浔,我首先去拜访的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嘉业藏书楼”,又称“嘉业堂藏书楼”;它的创始人即嘉业堂主刘承干,是清朝刘镛的嫡亲长孙。
清光绪年间,南浔以经营湖丝而馳名于国内外,早在唐开元年间,湖丝不仅是南浔的一大支柱产业,还纳为了朝廷贡品;到南宋时,湖丝已出口畅销国外了。在《嘉泰吴兴志》中就有“湖丝遍天下” 之说。而湖丝又以南浔的辑里湖丝最闻名,因为辑里湖丝质地细匀洁白,有韧性、拉力好的特点;《南林报国寺记》中说:“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南林就是南浔的古称。《南浔镇志》中说:“南浔镇本名叫浔溪,又名南林,宋理宗淳祐末立为南浔镇”。清道光年间诗人董蟸舟在他的《蚕桑乐府》中写有:“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中,尤以南浔为甲。” 可见当时南浔的湖丝产业和湖丝商业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南浔曾富甲一方,涌现了无数的商贾富豪,这些富豪以拥有的资产多少分为“象、牛、狗” 三个等级。象者:财产须达到百万以上;牛者:财产须达到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狗者:财产须达到二十万以上,不过五十万。当时有“四象、八牛、七十二狗”,刘镛则是居“四象之首”,是南浔的鼎级富豪。
其实刘镛幼时家境并不富裕,祖上是靠挑铜匠担子、以手艺为生;刘镛却拥有惊人的经商天赋,十三、四岁时他就转行涉足丝绸生意,并显现出极度精明能干;湖丝买卖让刘镛大发,他彻底改变了家族贫穷的命运,家大业大,一跃成为了南浔巨富之首。
“嘉业藏书楼”的拥有者刘承干(公元1881 – 1963),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他的生父是刘锦藻(刘安江),是刘镛的二儿子。刘安江自幼聪慧过人,励志好学,中了秀才又中举人,中了举人又中进士;还因捐赈有功而大得人心,就连皇上也对他刮目相待,钦加三品衔、五品京堂候补。
刘镛的大儿子刘安澜因病过世早,且膝下无子,便将刘锦藻的大儿子刘承干,过继给了长房刘安澜作继子,以续长房之脉,这样刘承干就成了刘镛家中的长房“承重孙”。所以刘镛及儿子们先后离世后,刘承干则以长房“承重孙” 的身份继承了刘氏祖业。
刘承干先生自幼承家学,有其生父之慧根,早年中了秀才,后科举废止,他便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他有多部著作问世:《再续清代碑传录》《清遗民录》《历代词人考略》等等。刘承干先生善学问,尤其酷爱藏书,又特别注重收集古典书籍;与当时学术界的名流、高士们交往甚深,比如吴昌硕、缪荃孙、吴庆坻等等,都是楼中的座上宾;他们相互间经常聚会切磋学术,举行学术研讨活动,也常谈论藏书有关事宜。
刘先生还热衷与当时的清皇室贵族们互来互往,交情相当深厚,末代皇帝溥仪曾赐予一块“钦若嘉业” 的九龙金匾给刘氏家族。后来刘承干先生将匾上“嘉业” 二字用于了自己创建的藏书楼,“嘉业藏书楼” 之名就是源于这块九龙金匾。刘先生也喜欢交结前清遗老遗少们,藏书楼竣工之时,他把这些前清名流遗老遗少们都作为文友嘉宾,请来参加竣工典礼,大家合影留念,现存的影相中有吴昌硕、王渊若、缪荃孙、朱念陶、吴子修、周梦坡、陶存拙等等当时的名流们。
嘉业堂藏书楼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它始建于1920年。
刘承干先生继承了刘氏祖业,其中包括多种商行和房地产业,所以刘承干先生还是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祖业夯实、资产雄厚的刘先生,于1920年,一次性耗金12万,在南浔刘氏家庙前购得土地20亩,创建了自己的“嘉业藏书楼”,楼房到1924年正式落成后,刘承干先生就成了“嘉业堂主”。
藏书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体结构呈一个“口” 字形,带有三面回廊的两层楼房中间,是一个宽敞的正方形天井;整栋楼房的设计布局非常好,不管是楼内院内、不管是楼上楼下,光线都非常充足,空气也非常通畅,而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还特别利于安全防护和管理。
我穿梭在书楼的楼上楼下,它共有52间库房,这么多数量的库房,恰好用于分门别类藏书。楼下有“诗萃室”、“宋四史斋”、“嘉业厅”;楼上有“希古楼”、“求恕斋”、“黎光阁”;书类摆放布局合理,分配适当;宽敞明亮的藏书楼,让我感到开阔而流畅。
所有的建筑物没有描龙画凤、没有五彩缤纷,全部是色泽简洁朴素,非常符合书香门第的清雅风范。我格外喜欢那些高大、开阔的窗户设计,一扇扇木质窗棂,全部都是以三个字组成,分别是:嘉业堂、藏书楼。简单的几个字,非常直白却又很有涵意。我在这座简洁朴素的藏书楼的设计中,品味到是它的高端大气、温尔儒雅;我也由此而领略到嘉业堂主刘承干先生别出一格的审美观和他的独具匠心。
刘承干先生是书香世家子弟,他的藏书中,特别多的是难以寻得到的古籍。为了收集到更多的古籍好书,他呕心沥血,也舍得花血本。辛亥革命之际,许多古籍流向社会,刘先生抓住机会购进了大量的古典书籍。他当时花重金购得了宋刻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统称为“前四宋史”,这“前四宋史” 成为了藏书楼的镇库之宝。为此,刘先生在藏书楼专门设置了一间“宋四史斋”,将它们精心收藏。他说自己是历时20年,花费银两30万;他取得的硕果是购入了古典宝籍60万卷。
1925年 – 1932年间,是嘉业藏书楼的鼎盛时期,据记载统计当时楼内藏书:宋元刊本书籍有150多种(其中有69部特珍贵)、地方志书类有1000多种、许多明刊本、明抄本及书稿本,还收集了大量清代文人文集和史书集。刘先生不只是单纯的收藏古书,还自己大量刊印出书,他的藏书楼以雕版印书而扬名四海。其中“前四宋史” 和收集的其他孤本,刘先生为了不让它们绝迹,花重金请人先将这些书雕刻成木版书,再将它们印刷成书向外发刊,当时还有些书籍被清政府列为禁书,这些禁书却在刘先生的藏书楼里得到了精刻印刊,让它们有机会流传于世。所有书籍在印刊前,他都请来清末著名学者缪荃孙等专家们进行认真、严谨的校勘并认定,以确保刊书质量的精准度。现在“嘉业藏书楼” 内保存有当时的木制雕版4万多片。刘先生就是通过这种古老的雕版印书方法,让大量的孤版古典书籍得到了保护,得到了承续、得到了传播。
书楼里浩瀚的藏书,刘先生精心的对它们进行管理,每一本书都有编号,并严格的按序号摆放在固定的书柜中;他还采用了北宋时期的档案管理方式,用《千字文》作图书检索码,用书者只要通过每一个字在《千字文》中的排序就可以顺利、准确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刘先生对收集藏书、刊印古书的热爱程度近乎于痴迷,这是既费钱又费心、还费力的苦差事,但他却乐此不疲,终身不悔,于是有好事者戏称他是一个“傻公子”。鲁迅先生对刘承干先生这种“傻” 劲却大加赞赏,曾说:“有些书,则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因为他传授给我许多知识。”
只是世事难料,1933年后,威名赫赫的“四象之首”、南浔刘氏家族也家道中落。“嘉业藏书楼” 因此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逐渐衰落了。珍藏的许多珍宝级的古籍都失散了,原有的宋元刊本了无踪影,所剩的明清刊本也寥寥无几,原有60多万卷的藏书到后来只剩区区11万卷了,仅存的还残缺不齐。解放后,1951年11月,嘉业堂藏书楼楼主刘承干先生将整座书楼、还包括书楼所属的庭院,慷慨无私的全部捐献给了浙江图书馆。自此,“嘉业藏书楼”成为了浙江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藏书楼出来,我漫步于书楼外的庭院园林:四周清水环绕,树木茂密;池中尖荷婷婷,屋后修竹青青;园中常闻花香,林间时有鸟鸣。
走过园内那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又走过精致的假山、石笋;我沐浴在庭院小凉亭那习习微风里,凭栏而依,抬眼望去,在那片浓郁的绿荫深处,嘉业藏书楼巍然,楼内那一间间库房中仍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书架上摆放的书籍仍是整整齐齐;当然,这些书现在是不能阅读的了,因为它们都是当年的木制雕版,但这种满满当当的架势,足以让我想象出嘉业堂藏书楼当年鼎盛的模样。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0915
评论列表(60条)
格格以精美拍摄,灵动抒写,将南浔“嘉业藏书楼”的来龙去脉,古建,馆藏书籍,今昔变迁予以深邃呈现,让我大开眼界。
@锦瑟黎燕:这间藏书楼,不同于其他藏书楼,这是国内最大的私人藏书楼。
鹧鸪溪畔立书楼,中西合璧映碧流。
天井窗明藏万卷,荷池水静护千秋。
雕版传薪承古韵,捐书泽世启新筹。
百年风雨沧桑路,一缕书香续未休。
@阳光笙箫支剑笙:老师的诗作,对藏书楼作了高度概括,谢谢。
这么宏大的建筑规模和藏书规模,在1951年献给政府并由政府经管,是明智之举,若作私家保管,后来可能毁于大抄检。格格老师对“嘉业藏书楼”历史渊源的考查,精细全面,文中书籍种类与数量记得翔实,很有文史价值,
@淡墨:这样大规模的藏书楼,我想如果要把所有的手续办下来,需缴纳税和费的数额应该不是小数目,再加之不断需要的维修费,在那个年代个人承担可能负担很重,交给国家管理比较合适。
多数人的旅游都是走马观花,而格格却对每一个所到之处都做足功课,可见是个做学问的人。嘉业藏书楼,我去南浔时也去过了的,却早忘了。格格的文章给我补上一课。[花][花][花]
@难诉相思:每到一个地方游览的景点其实很多,我不会一一记录,第个地方都只会择重自己比较偏爱的写写。
这个藏书楼建筑还真是中西合璧。藏书楼虽建于1920年, 但楼主家族家基深厚, 藏书甚多, 是宝贵财富,现在由国家政府管理, 一定会使藏书楼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您的叙述非常详尽, 读来十分收益。
@轻品慢尝:楼主是刘镛的长孙,刘家原是南浔首富,家大业大,修个藏书楼对他们来说很平常。
藏书是需要花钱的,藏书的·规模与拥有的资本成正比,刘承干被称为“傻公子”,可见对购书、藏书之热衷。把钱花在藏书上,是利国利民的善举。民国藏书第一人,是对刘承干的赞誉。复旦图书馆的藏书,也有很多是购自刘承干。格格爱读书,所以对嘉业堂藏书楼特别钟爱。欣赏,点赞![赞][赞][赞]
@诚厚:藏书谈何易,没有财力和人脉资源,想藏书也藏不了,更何况还要建这么一座大楼,财富是底气。
其实刘镛幼时家境并不富裕,祖上是靠挑铜匠担子、以手艺为生;刘镛却拥有惊人的经商天赋,十三、四岁时他就转行涉足丝绸生意,并显现出极度精明能干;湖丝买卖让刘镛大发,他彻底改变了家族贫穷的命运,家大业大,一跃成为了南浔巨富之首——天赋啊,对于刘墉彻底改变家境,极具经商的战略意识,将丝绸生意做大做强,使家族成为南浔巨富之首,起到了不可小视的支撑作用。
@锦瑟黎燕:天赋加运气,刘镛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沾了。
存财一世,未若藏书百年!书香为宝!
@王志学四连笔记:藏书还得以财富为底气。
看你的文字涨知识。这一篇把南浔“嘉业藏书楼”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细细道来,馆藏书籍如此恢弘,竟然多达60多万册,叹为观止。
@雨凌:谢谢,一座藏书楼,差不多是一个家族的发家史。
叹为观止,为格格点赞!
@柳絮晗烟:谢谢鼓励。
堪称大家,开我眼界。
@2272 张英辅:过奖了,谢谢鼓励。
嘉业堂藏书楼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它始建于1920年——这样的藏书楼,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令人敬仰。
@锦瑟黎燕:古代的富豪,许多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们也本着财来自于民,也还之于民。
1951年11月,嘉业堂藏书楼楼主刘承干先生将整座书楼、还包括书楼所属的庭院,慷慨无私的全部捐献给了浙江图书馆。自此,“嘉业藏书楼”成为了浙江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藏书楼的一个最好的归宿!
@李宗宾19481957:是的,书楼捐献,既体现了楼主的国家情怀,也减轻了自己个人的负担。
嘉业藏书楼与铁琴铜剑藏书楼,解放后对藏书的处理有相同之处,一部分买给国家,大部分捐给国家,所有图书都得到了妥善保存。嘉业藏书楼从鼎盛时的60万卷到11万卷,有点可惜。书籍应该没有流失,换了主人。
@诚厚:我觉得能保留下那些木质刻版书就非常好了,如需要它们还可再印刷。
欣赏你洋洋洒洒碧玺阿里云仓的藏书楼,惊讶今天在这瞬间令人大开眼界,真是长见识了。
@诃痴快乐:藏书总是会让人眼界大开的。
抓紧时间来浏览,看看精彩若收货满仓,收拾天地的酝酿,令人情不自禁跟上去学习,才是最美的汇报给自己一个最美的答复。
@诃痴快乐:谢谢你,时间有的是,你随时可来。
深刻铭记在心试着做悠久的藏书楼,给我无限的感动,若要文笔更低圣后,就从这里开始学习给我收获啊火锅蕾蕾,市政道。
@诃痴快乐:所以世界上总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他们为人类书写着灿烂的历史。
细细阅读感慨万千,一座悠久的历史的沧湖楼,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时间才能做成这样的作品,只有慢慢帝天只拿飞翔的思维,才会拥有足够的力气携程这篇最美的篇章。
@诃痴快乐:你的思维很活跃,涉及的范围挺广的,多写就会有好作品。
这样的私人藏书楼,将家族根脉与精神传承,具象彰显,令人敬仰。
@锦瑟黎燕: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普通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南浔“嘉业藏书楼”的古建古朴清雅,与丰厚藏书相得益彰,美到极致。
@锦瑟黎燕:在这样的书楼里转上一圈,虽不能读书,但那种书香的氛围让人很享受。
南浔古镇,有了这样的藏书楼,越发熠熠生辉,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南浔镇不大,有一座这样规模的书楼的确很了不起。
书楼,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王志学四连笔记:的确,书楼为南浔增添了光彩。
这样的私人藏书楼,以文脉丰厚,藏书丰富而穿越时空,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建一个藏书楼不容易,光有藏书的心还不行,还得有经济实力。
一个成功的商人,对文化情有独钟,用心用情创建私人藏书楼,这样的心境与精神,令人敬仰。
@锦瑟黎燕:现在书楼已经不是读书的地方了,但它记载了那样一段历史,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标志。
格格的一篇篇精美佳作,将中华文脉薪火传承,满满的正能量,极具审美价值,是卯酉河的靓丽风景线。
@锦瑟黎燕:卯酉河人才济济,我不算什么。
一个家族有这样的私人藏书楼,这个家族的文脉与书香光照人心,回声久远。
@锦瑟黎燕:还需要强大的财富作支撑。
这样的藏书楼,是家族经济实力与精神高度的具象呈现。
@锦瑟黎燕:有经济实力,还要有愿为民众文化作出努力和贡献,所以他们是值得纪念与尊重的。
好喜欢南浔“嘉业藏书楼”的墨宝,将中华民族的文脉深邃彰显,让我由衷敬仰。
@锦瑟黎燕:藏书楼是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年代不是太久,所以保存得比较好。
嘉业藏书楼的建筑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民国风格了。不得不说,楼主当年连楼一起捐给浙江图书馆,是个高明之举。100多年,也是个重要文物啦。
@诚厚:楼主连书连楼一起捐给出出来,连同书楼的庭院园林一起捐了。是明智之举,在解放初期,想保留自己的这些建筑财产,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拜读美文,走进这座百年书楼,感受它的书香。
@含羞荷:每一座古迹,都让我们吸收优秀的文化的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