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首绣林古十景中,调弦口远在二十里外的调关镇,虽在石首境内,但离绣林有点远。而这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石首人说在调关,汉阳人说在汉阳,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可怜咱小石首,怎么争得过大武汉?何况人家古琴台那么有名,人家还办有《知音》杂志,把那些个知音文化搞得有声有色,不管你石首人信不信,外地人反正信了。
知音故事,对石首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童叟皆知,但石首知音故事,到底源起何时呢?
有关石首知音的书面史料不仅非常丰富,而且还非常悠久。考证多种古籍资料,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石首知音传说不晚于北宋时期。下面的信息来自张友先生的文章《石首知音文化传承简史》。
先是,北宋年间编撰的官修志书《太平寰宇记》中非常明确地记载了石首知音传说,其中第一百四十六卷中记载“调弦亭,在(石首)县东六十里,相传伯牙鼓琴于此”,可以看出,一句非常精简的话中十分清晰地记载了有关知音文化的“人物、地点、事件、纪念物”等关键要素。其后,《九域志》中亦有相关记载,在江陵府下的古迹一目中,将“调弦水”与“章华台”并列其名,“调弦水”作为知音文化遗迹,是楚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列为重要的“古迹”自是情理之中。还有,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于1101年为石首绣林亭题写“牌匾”(据宋代《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史料),并创作“绣林十景诗”,调弦亭作为绣林十景之一,“伯牙调弦遇知音”的典故自然收入诗词之中,其诗开头便是知音典故,即“调弦南望马鞍还”。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石首知音故事此时已经广为传播,其记载上榜官修的全国性地理总志。
元朝文史古籍传世不多,但仍记载着知音文化在石首传承的信息。在当时,在区域性地标黄陵山附近设置了水驿。在明代《永乐大典》收录的元代《析津志》中,含有知音文化元素的“调弦站”名列其中,不可否认,驿站名称也是传承知音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元代石首教谕张伏源原本山东高密人,因爱慕“调弦”知音美名,致仕后携领家眷于调弦乡钟湖畔定居。另外,在元代石首知县王廷端刊刻翰林大学士林元创作的《石首重开古穴记》的石碑上,亦多次提及“调弦”之名。当时官民合力疏通了调弦河,让南来北往的船只及人员通过河流行经此处,感受知音文化。
于是,到了明代,石首知音文化传承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国家级的官修志书上均有石首知音文化内容,首先是成书于景泰七年 (1456年)的《寰宇通志》,其后是成书于天顺五年 (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还有成书于崇祯三年(1630年)的《大明一统名胜志》等。省级方志上亦有相关记载,如成书于嘉靖元年(1522年)的《湖广图经志书》与成书于万历四年(1576年)的《湖广总志》等。府志则与国志、省志记载基本相似,如有成书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的《荆州府志》与成书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荆州志》等。这些官修方志史料均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石首知音文化的相关内容。
在民间,知音文化的传承更为活跃,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传唱知音故事,其中不乏朝廷重臣,如韩守益、张璧等,也有地方官员及文人,如邵经邦、傅启让、张维、王䋊、郑如虔、赵中道、王乔桂、王启茂、熊本忠、成师适等,这些官员及文人墨客非常崇尚石首知音文化,如韩守益在《调弦亭》一诗中曰“读书常慕伯牙琴,今访遗踪楚水浔”。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出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在朝廷为官的翰林大学士张璧选用上好的石材,将“调弦亭”等绣林十景诗词刊刻其上,并运送回石首绣林学宫,在时任石首知县李延春的支持之下,立于学宫之内,诗词刻石成了当时学宫内的一道亮丽文化景观。
张璧的这一举措,无疑为石首传承知音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学宫不仅是石首生员学习及才子聚集的场所,更是石首与周边区域进行文化交流的重地,如明代“公安派”三袁人士曾多次到访绣林,与石首县学教官及师生多有交流互动。张璧及石首知县在学宫内修造的含有知音元素的文化景观,为石首知音文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载体,其功不可没。“公安派”领袖袁中道曾两次乘舟到访调弦驿,并两次提起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典故,并记入文章内。
在明代,调弦口修复了调弦亭,江、河、山、亭多景交融,调弦口成为石首县东的一大胜景,调弦口不仅有美景,更有伯牙子期知音雅传,由此吸引了王氏、傅氏等多个姓氏家族慕名而来在此安居乐业,有王氏族谱记曰“至石首登调弦亭,见地美俗淳,遂卜居黄陵山,族人尊其为落籍石首之始迁祖”,原住江北武侯辖的傅启让亦是如此,后来举家迁至江南调弦乡,历史上有张家、王家、侯家多个祠堂建于调弦口处。在明代,还有节行高逸之士慕名前来隐居于此,修订古琴曲谱,其琴谱一直流传至清代末年,其琴谱后被调弦税关师爷所收藏,又其后,经民间俗乐艺人袁衣工传献给伯牙坊举人傅上瀛,傅举人如获至宝,将其装裱后作序并收藏。
明代的石首调弦乡,繁盛的知音文化与优渥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这也是吸引黎民和隐士前来安居乐业或隐居的重要原因。据旧志记载,昔时的伯牙山,“下有清泉,大旱不竭,回环数里”,而钟湖亦是风景秀丽,被誉为“东隅之胜”,有“秀山为岸,诸峰滴翠,群涧澄碧,鱼跃凫翔,渔歌应和”之美景,游客络绎不绝。
至清代,石首知音文化传承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同明代一样,石首知音文化元素在国志、省志、府志、县志上均有记载,除此之外,民间诗词创作也更加丰富。传承方式有方志文献、诗词文赋、图画、碑铭、家谱、戏曲等。其中有多等级多版本的志书记载,如国志有康熙、乾隆、嘉庆三版《大清一统志》,省志有嘉庆《湖广通志》、宣统《湖北通志》,府志有康熙、乾隆、光绪三版《荆州府志》,县志则有康熙十一年、乾隆元年、乾隆六十年、同治四版《石首县志》。知音题材图画有康熙版《石首县志》上刊载的《调弦亭》景图,有乾隆元年、有乾隆六十年版《石首县志》上刊载的《调弦夜月》景图,在乾隆元年版的《石首县志》东乡疆域图上标绘有知音文化纪念物“调弦亭”及亭名,黄冈训导傅上瀛用“鼓琴之浦”概括了知音文化典故并刊刻在“调弦渡”的石碑之上。
知音文化还体现在家族谱牒上,在清初,石首登莱堂王氏的族谱之上,在顺治年间、康熙年间的序言里,多处表达了自己家族先贤因看中调弦口有调弦亭,是伯牙遇钟子期的知音文化的遗迹地,遂来安家于此。康熙十年(1671年),四川巡按御史钱邦芑在《王氏族谱》中写道“舟次石首之调弦,古伯牙鼓琴处也,高山流水志在斯夫。因返棹而卜居焉……因目三江口指调弦曰:‘吾族祖宦居彼矣,今之世系且繁焉’。朝棹舟拍之,而(调弦)亭趾宛然者,是钟伯之遗也。因观台侧晤名卿。王先生于调弦且陈其状甚悉……而县望族于高山流水夕矣”。
此外,石首《郑氏族谱》《赵氏族谱》等家族谱牒亦有知音文化的诗词文赋等内容。清代乾隆五十一年,调弦口设“钞关”课税,南北商船交汇于此,茶楼酒肆林立于古镇街头,有关知音题材的说书、地方戏曲节目轮番上演。光绪元年五月,浙江钱塘人包家吉到访调关镇时亲历了一场“正在演剧,观者哄然”的沉浸式体验。
清代留存下来的有关咏唱石首知音文化的诗词更为丰富,从康熙和乾隆版《石首县志》辑录的知音诗词来看,在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石首传唱调弦知音文化的氛围非常浓烈。清代咏唱知音的文人其中有石首知县,如卫胤嘉、魏天申、张坦等,也有其他官员和文人,如徐州岱、李宗翰、王承禹、刘鸿庆、郑家犉、李性悫、王者宾、孟曰臣、郑家说、李文燕、张汉、张祚绅、屈毓仁、郑士模、傅如钧、李树瀛、汪巨源、高楚望、赵文𪨧、徐大效、汪一源、徐学濂、张光耀等等。
又从清代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在调关镇,除了有“调弦亭”之外,还有“琴台”“伯牙台”“伯牙口”“伯牙坊”“七贤村”“钟子期墓”等相关知音文化地标。至于“七贤村”“钟子期墓”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在周代,调关镇伯牙口村流水口群山区域早已充满旺盛的烟火气,楚国先贤在这里繁衍生息。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移动文物目录·湖北卷》(国家文物局编 2011.09)书中记载,伯牙口村老虎山有周代古墓遗址群。而8公里之外的张家冲,更是发现了楚国宫廷乐器——镈钟。
可以看出,历史上石首知音文化传承有序,从未间断。自宋代起,历代均有不同等级方志史料文献记载,国志、省志、府志等,有“规格高、要素全”的特点。自《太平寰宇记》记录调弦亭知音文化相关信息起,石首调关“伯牙子期传说”至少已经有了1037年,石首知音传说被誉为“千年传说”,实实在在,调弦亭称为千秋知音文化名亭也是实至名归。
历史上,石首知音文化被官方文献记载最早最多,知音故事情节完整,有“调弦口抚琴遇知音、流水口会琴结知音、调弦河赠琴别知音、伯牙山碎琴谢知音”等故事链,有宋元明清的众多官员与文人墨客的传唱,流传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按照传说的圈层理论,石首调关是伯牙钟子期知音故事的发源地。
我经过一年时间的修志,看过荆州府志,很赞同张友先生的文章《石首知音文化传承简史》,断定知音文化就在石首调弦口,于是写了不少诗联,用来大力宣传石首知音文化,现抄录如下:
调弦知音
挺拔矶头感慨多,高山流水谱新歌。
阳春白雪千秋韵,一镇调弦九有和。
知音雕塑
知音一别各西东,此地空余塑像工。
借问矶头轮渡客,岸边可遇伯牙公。
调弦月夜
月照轻舟抚古琴,山弹水拨遇知音。
俞钟一别千年后,天下相思说到今。
调弦月夜 一一调弦亭
盟言牢锁一台琴,谨识巴人睿智心。
伊自弦调钟子曲,高山流水结知音。
调弦口遇知音
曲中山水似龙吟,巧遇知音结谊深。
闻道子期仙逝后,人间至此断瑶琴。
调弦口知音文化
知音故事韵悠长,一任时空放瑞光。
俞伯抚弦情切切,子期解意语茫茫。
荆江浪奏萦佳梦,古曲风和绕宇乡。
天籁千年华夏袅,翻开史册续新章。
伯牙口名村撰联
1
门边嫩柳沾春露;
窗外好花带月香。
2
小康投产名村绿;
流水调弦中国红。
3
福光高照勤劳宅;
春意常留节俭家。
4
知音文化千般美;
碧野乡村百样新。
5
春风得意调弦口;
丽日舒怀伯牙人。
6
千祥云集小康景美;
百福骈臻大有民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0141
评论列表(3条)
文图荟萃,灵动抒写,将石首知音文化的来龙去脉与内涵深邃呈现。
原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的故事发生在湖北石首, 还是第一次知晓。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 进行了纵横的梳理, 让人信服。为之还写了不少诗和联, 佩服!很喜欢“月照轻舟抚古琴,山弹水拨遇知音。俞钟一别千年后,天下相思说到今。”这几句,[赞][赞][赞]
修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壮举。雪花老师在修志过程中挖掘了“知音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让我非常倾佩。你写的宣传石首知音文化的诗作,读起来朗朗上口,意蕴无穷。[赞][赞][赞][花][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