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文字的“山重水复”

2022083107200537

文字的“山重水复”

——从怀念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拙文说起

《柴埠溪》杂志的编辑先生见到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叫《怀念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的日子》。他说:短文不短,颇耐咀嚼。何不就“怀念”铺展开来,写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发到我QQ信箱里去。

我的天啊!几百字改成几千字,好难。

就那件给《中国教育报》投稿的事,本是极其简单的过程,不到一百字就可以说清楚。问题是之前数次往各处报刊投稿,次次碰壁,败绩累累,多是叫人凉了心的际遇。这情境,肯定没有值得怀念的。但是,在凉了心之后,三篇文稿,在《中国教育报》上次第发表,这,才有了叫人感觉可以“怀念”一下的因由,故此而已。

编辑先生的约稿,我不能爽约。原因是刊物这些年来从不嫌弃我这个文学圈外的人,刊物不拘一格为作者服务,把我这个底层“孩子王”的几篇小文,也是发在了县文联主办的《柴埠溪》杂志上,这种知遇之情,我只能用不爽约来回报。

说起“发表文章”,我很惭愧,我的资格好像还不够。如写一篇论文,仅有论题还不行,还得有能自圆其说的若干论据。但是,这恰恰就是我的短项——我没有发表过那些让人振聋发聩的宏文,没有创作的辉煌历史;我连书写的小碎片都难得收集。

早先没有“文青”过,没有过对发表文字的孜孜以求。自己也知道,我不是弄文字的料。

小学时,因为上学路远,山林子多,九岁了才上学,进校就读二年级,读完四年级,又跳到六年级,好像极少写作文。到了上初中,我的作文根本就没有被老师点评过。可见,我的文字水平是何等的平庸。

还好,那时,我有两个在外地工作的哥哥,一个是大哥,一个是姐夫,因为家里时常有事要写信给他们。他们说,我写的信,比他们收到的别人的信,读来感觉就不一样,文一些。其实我也不懂,信就是照实写,把家里的人要说的话,他们要知道的事如实告诉他们,别说废话。别人不是这样写的吗?文一些是个什么东西,那时就没弄明白。

但是,我终于有了一点自信,我写的文字不是一无是处。

当兵那会儿,我在师后勤部卫生科当卫生员,部队野战医院都是男护士。那时部队的政治学习空气很浓,医院除了定期举办学习汇报活动,有时也在支农中搞演出,每个科室经常要自己组织文艺节目。那时,我这个文字写得自己都不满意的人,为了完成任务,写的什么三句半、对口词、快板,科室的头头们觉得可以,也能用。

有时候,各科室出板报,他们也叫我来完成。自己写的被叫作短诗或者随笔的东西,自己誊写在板报上。我估计,我的发表文字历史,就应该从那些短文登上板报开始的。

有幸,从部队退伍后,回到老家,被招收到师范学校读了几天书。

这次的读书,是我梦寐以求的。小学和中学,自己那时根本没找到读书的感觉,参军后,知道文化是多么的重要。退伍了,有好多人想再去读书,而机会不是给每个人的,我得到了,因此,我的努力估计是几倍于别人的。

在师范里,我读的是中文科,这时,我喜欢上了作文。好几次,老师把我写部队生活的作文拿来点评,现在都还记得几个篇名:如《夜行火车》《驰向早春的南方》《琴声》等,记得当时师范中文科作文评审组就把我的作文《驰向早春的南方》评成了优秀作文,并登在了学校文学社的刻印社刊上了。

这是我的文字通过印刷刊出的刍形。

参加工作后,前期也一度有过写作的冲动。应该是七四年或七五年,我写过一篇小说叫《锁蛟龙记》,以清水湾人开挖水坪,把上百亩的山上湖泊改成百亩良田的故事为生活原型,当时誊写完成后,送到县文化馆交给了帅启昌老师,他说放在那里他看看,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去问,他说找不到了,谁拿走了吧!这是我写文字遭受的第一次“泥牛入海”。

在80年代,我写过一篇《吴篾匠进城》,投递到一个杂志社问路,它既没有露面也没有回来,又是石沉大海了!

这两次投稿,我完全是没头没脑的乱投的,摸不准县里是否办过刊物?摸不准编辑有什么偏爱。我只能自找原因,我不是一个弄文字的料。

有一次与阎刚先生谈起我的小说创作,他说:“你起步太晚了。”

我自己找不到我该从何时起步才正是时候。

能给我以慰藉的,是在80年代的中期和90年代前期,有《小议“发”、“伐”、“罚”、“法”》《“只当”没说》《“杜康”“二曹”及其他》这些杂谈类的文字,在当时的《宜昌报》上像豆腐干一样,占了一小个地方;又像小媳妇一样,羞怯的露了一面。这应该是我的文字变成铅字的起始。

近些年来,电脑进了万家,手机已经普及到了人手一部,网络文字成了热门。

这时,只要有一部手机,你就有无数个发表平台:“QQ空间”、“美文(制作音画文相结合的软件)、”“博客(微博)”,你若有个本事大的文友的话,他还会用他的“公众号”帮你发表你想发表的文章。你有多少文章要发都没问题,只要网管通得过,没有违规的词眼,你一天发十篇二十篇也是可以的。只要你脑子里的文字在泛滥,只要你把你思维的闸门洞开,这文词就如洪水汹涌而出,再加上你的指头灵巧如 机械编程的不停歇地敲击字键,你的事没有办不成的。

这时,只要你写人们最热衷的“岁月静好”的文章,人们就特别推崇你;只要你会写“风花雪月”,读者也会喜欢。可惜,我不擅长这种文字的写作,我也没有这样的情怀。

当然,这时,最好不要发农村土地撂荒的帖子,也不要写空巢老人无助的眼神,更不能传递房屋被怎么怎么的消息,还有,千万别写从老山前线退伍的残疾老兵如何维权类的文字。因为那样,你就是没有与时俱进,谁发这种文章,轻的会被踢出群聊,重的小心销号!

手机是要保留微信账号的,因此,你要点赞“岁月如此静好”,还有“诗和远方”!

我曾经给武汉的两家省级文学杂志投过小说稿,也给湖北日报《东湖》副刊投过杂文稿,那自然是我不知天高地厚的所为。

我曾经向《湖北教育报》投过教育杂谈类的稿件,当然是杳无音信。

是不是中国范围内的所有的文章发表平台,都是按什么“圈”运作的呢!

后来,我不投稿到省内的杂志和报纸了,我转而把稿子投向《中国教育报》,这个国家级的报纸上试试看。记得是2006年和2007年期间,他们连续发表了我的三篇稿子,记得是2006年,校长从县教育局开会回来,对我说《中国教育报》驻湖北的编辑在会上说,五峰县在这一年里,只有周修高一人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这算是受到了来自编辑部的肯定。2007年,也就是在我即将退休的那个上半年,我又给《中国教育报》传了一篇文章,两周后,编辑打电话说“稿子选材好,选取的叙述角度很新,你再还细化一点,还充实一下,用传真发来,马上采用。”果真在几个星期以后,那篇稿子见报了。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报纸,稿子应该是海量的,何况他们自己派往各省的记者也很多,但就是这样一家国家教育系统顶级的报纸,不只一次的录用一个素昧平生的草根级的作者的文章,这与圈子肯定没有关系,海量来稿,择优选用,我觉得我很幸运。

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很大,圈子很重要,但一个人还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操持。绝对去依赖别人,看人脸色办事是办不了事的。

退休前的几年,我先后给好几个中学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园地》)投过稿,也曾给一些专题类的杂志(《中学生学习技巧》《班主任之友》《异步教学研究》《文化与智慧》等)投过稿,那些杂志,也先后登载了我的数十篇文章。我自认为,这是教育教学方面的文字,有业务的专一性,投稿对口,再者,他们估计也没设作者圈子,他们的征稿对象估计就是一线工作的人员,所以很碰巧,我的所投,遇上了他们的所需。这个不能说水平了,只能说是机会吧!但我有个原则,凡出钱买版面登论文的事,我不参加,评职称所需的论文,早足够了。

退休后,不上班了,有了时间。我整理了以前写成的小说,顺便也修改了部分随笔。在退休十年的当口,我的中短篇小说集《乡村画者》于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随笔集虽然没有在正规出版社出版,但我把这些散散的文字在我的博客上摘要刊登,每篇的读者点击量也是数千人次。这博客发文,当然也属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之类,读者群也是博友一族,全国范围的。我的小说就曾收到来自北京的“遛弯的猫”的系列评论,来自广东战友的评论和来自省内朋友的评论,说明外地有人曾经细致地读过我的文字,不是看手机时的浅层地快餐式地一目十行。

记得有一位朋友说过,她清理了微信上的一些“朋友”,因为这些“朋友”发进手机的大多是垃圾信息,不说看信息,就是清理这些信息都费时间;她说,她处理了原先订阅的各种快餐类的通俗杂志,因为这些杂志于深层阅读没有意义,也耽误时间。

我是认同这个朋友的做法的,时间是流逝的,若我们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看手机上的微信圈,太不值,不如认真地读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纸质的书籍。认真地欣赏几篇美文,那都是一种享受,细读书里的每一段文字,回味文字里的那些耐人寻味细节,都是蛮有意义的。看手机绝对没有这种感觉。

所以,在挤身“群”与“圈”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

从手机上发表文字,觉得有读者,或者读者能够细读,这文发得不冤枉,若这文从手机的“群”与“圈”里发出了,人家一目十行都不愿意。你刚刚发出的东西,人家瞟一眼就可能立即删除了,嫌它占内存。这种被视为文字“垃圾”,还发它干什么呢!

我很怀念在《柴埠溪》上发表文章的日子,我的好几篇小说和散文都是在这里面世的,我的小说集《乡村画者》里的大多数是在这里首发。《柴埠溪》是县域本土的文学试验田,是那些从初次走上文学之路到登入全国文学大殿堂的文学成功者的阶梯。

我很怀念在“中文起点”发表网络文章的日子,“中文起点”是个不拘一格,不讲关系,不分阶层,只要是独立创作,有可读性的文学类的文章,都可以发表的平台,读者的评论也很有质量,很有指导性。

我很怀念在新浪博客上发表博文的日子,新浪博客式微,很是遗憾。

我也很怀念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的日子,因为那是个不重群族与圈子的过往,那是个重质量而非重关系的过往。我觉得在离了关系与圈子就办不成事的当下,有这样一些过往,是我平生很幸运的事。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90004

(4)
淡墨的头像淡墨
上一篇 2025年5月19日 下午6:06
下一篇 2025年5月20日 上午3: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0条)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5年5月20日 上午6:14

    淡墨老师与文字结缘,以文字抒写美丽人生,以文字放飞自己的文思与才情,给生命插上了翅膀,展翅高飞。那些纸媒与网络发表的文章啊,给让以陶冶,令人敬佩。

    • 淡墨的头像
      淡墨 2025年5月21日 下午4:29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老师的访读与美评,我的文字抒写,没有老师说的那么美好,它只是给生活添了油盐,排除了孤独而已。

  • 2272 张英辅的头像
    2272 张英辅 2025年5月20日 上午7:51

    拜读了,赞!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5年5月20日 下午8:55

    你说的没错,现在什么都有圈,圈子里的人自然如鱼得水,是座上宾;不是圈子里的人内能站门外看看,有编辑约篇肯定不能怠慢,慢慢也可入圈。

    • 淡墨的头像
      淡墨 2025年5月21日 下午4:34

      @四格格谢谢格格老师的雅评与共情,底层人,进入圈子很难,用好圈子更难。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5年5月20日 下午9:12

    这写作的路途, 还真是“山重水复”。功夫不负有心人, “柳暗花明”终到来。您怀念《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也是慧眼识珠。

    • 淡墨的头像
      淡墨 2025年5月21日 下午4:20

      @轻品慢尝谢谢轻品老师的访读与美评,“山重水复”经历过,“柳岸花明”估计不会到来,《中国教育报》的用稿只是对过去时日的证明,现如今成了江郎了。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5年5月21日 下午4:42

    周老师将三五百字的短文扩展成三五千字的长文,详细讲述了文学创作之路的艰难历程。您是幸运的,虽然多次投稿石沉大海,但还是遇到了赏识的编辑,文字得以见诸报端。您说得没错:那是个不重群族与圈子的过往,那是个重质量而非重关系的过往。您能一直守住自己的文学创作初心,不随波逐流,远离快餐文化,这是难能可贵的。向您学习!

    • 淡墨的头像
      淡墨 2025年5月22日 上午12:08

      @难诉相思谢谢蒋院的访读与美评,正因为有重质量而不看圈子的编辑,才给人写下去的路径,好在现如今博客有自主发文的方便,我也是很感谢这平台的。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