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一代风华 ——诗与血与火的洗礼
第四章 回故乡
(3)
钟老汉六十多岁了,身子骨还挺结实,走起路来咚咚响。往人前一站跟壮年汉子一样。只是他的脾气格外倔,倔得让很多人害怕。只见他看到钟兆平后,先斜了一下眼,尔后把肩上的锄头朝地上‘咚’声一捣,厉声质问钟兆平道:“你个龟儿子还知道回我的家来呀!?”
钟兆平嘻嘻笑着,连忙迎上去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爹,又急啥嘞!”稍停紧接着又说:“我有好消息等着给您说哩!”
可是屋里炉灶上正滚着饭,若该端锅时不去端该淤锅了,他说:“我先看看锅里滚着的饭,等一会儿再过来说。”说着话进屋去了。
钟老汉望着钟兆平的背影,嘟囔了一句:“骗你爹就是了。”遂一弯腰坐在钟兆平刚坐过的方凳上。李静敏见舅舅坐下了,把凳子朝前拉了拉,又冲着舅舅的脸儿笑了笑,这时才见舅舅瞅着她开了腔:“你来了,小敏?”
李静敏连忙又端出笑脸“嗯”了一声。
老汉又问:“你和你表哥一块回来的?这长时间都是干啥去了?考大学的事不是半个多月之前就已经完了吗?”
李静敏见舅舅连着问,生怕他生气,连忙解释说:“我表哥是一直在等参军的消息。”
老汉高兴起来:“我猜也是这件事。”他拿出旱烟锅装了一锅烟,‘扑嗤扑嗤’吸起来。
“前一阵,我觉着兆平该回来了,可是等了几天也不见人影,随后就听说市里边有些高中学校在征兵。恰巧那时候你大表哥也打信来,说是今年征兵开始征高中生了。批量大、人多。我就在家里猜,兆平这龟儿子会朝哪儿迈步?还会晕着头去考大学吗?我整天在家里这样瞎猜,有时还睡不着觉哩。”
李静敏‘咯咯咯‘地笑起来:“舅舅,不要急,明天就来给您挂军属牌了。”
老汉随着李静敏的笑声也笑起来。很得意。
钟兆平在屋里头看着锅,却一直侧着耳朵听着院里边所讲的话。当老人把心中的曲折一一讲出来后,他心中终于踏实了。他原来还害怕他是父亲的老儿子,父亲舍不得放手呢。这时他连蹦带跳从屋里蹿出来,撅着嘴故意逗弄老爹爹说:“我检查身体是合格了,就是人家人武部讲,一家里边不能有两个人当兵,要不是这军属牌还真的又给咱家挂上了。”
老汉望了望钟兆平的脸信以为真:“胡扯!蒋介石呼叫着反攻大陆,打起仗来还怕人多?我去找人武部说理去!”
李静敏忍俊不禁,‘咯咯咯’地笑起来,老汉恍然明白儿子是在骗他,抡起旱烟锅就要去敲儿子的脑袋,钟兆平往后一躲逃开了。
李静敏见舅舅又高兴起来,于是说:“舅舅,俺平哥刚才给我讲了咱村莲花塘的传说,可好听呢,您是不是再给我讲下去,他只讲到了半截。”
钟老汉瞅着兆平问:“讲到哪里了,讲没讲‘血坑’?”
兆平说:“还没讲。”
“那怎能不讲?!你哥哥来信说,如果你真的去参军,让给你忆苦思甜嘞!‘血坑’的大仇大恨,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掉!”
李静敏心中纳闷,问道:“什么是‘血坑’呀?”
钟兆平给她解释道:“‘血坑’可以说是莲花塘的后续篇,苦得很。天不早了,先去吃饭吧!”
钟老汉看看天色,也附和着说:“吃过饭再给你讲吧。”
钟兆平招呼李静敏一起站起来,进屋端菜端饭去了。老汉坐在院里等着端过来吃饭。
–
吃过晚饭,钟老汉给李静敏讲起‘血坑’的传说来,讲得绘声绘色。睡觉的时候,钟老汉对钟兆平讲:“要好好想一想,把仇恨记到心中。”然后独自到西厢房睡觉去了。
上房屋里留下钟兆平和李静敏。静敏在里屋睡,一躺到床上就入睡了,并发出细细的绵软的呼吸声。
钟兆平辗转反侧,怎么都难以入睡。只见月光透过窗棂射到屋里的地面上,白白的好像洒了一层霜。夜寂静极了。
记得晚饭后老父亲讲‘血坑’的往事是这样开场的。他先是不住气地吸烟,把整个屋子都吸得烟雾腾腾的,可是还在不断磕烟锅,装烟锅,好像总也吸不够。有一顿饭工夫也要多了,他方始放下烟袋,骤然问道:“静敏,大明朝永乐年间离现在有多少年了?”李静敏感到突兀,想了想说:“这我可说不准,大概有五百多年了吧。”他答道:“听有学问的人讲,也就是快六百年了吧。那时候,明朝初定,再加上连年灾害,咱河朔县百里方圆的地面上,到处都是讨饭吃的。有的人走着走着,一头就栽倒了,饿死在异地他乡。老百姓的日子苦得很呢!”
‘血坑’的故事就这样开始讲起来。
2025-05-17 发布于新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9908
评论列表(13条)
钟老汉六十多岁了,身子骨还挺结实,走起路来咚咚响。
老爷子有着农民朴质的感情,对儿子当兵比考上大学还高兴,还要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诚厚:这是数十年前的背景,觊在有些人可能不懂。
灵动抒写,情景交融,生动对话,将父亲的心性与形象深邃呈现,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黎燕老师评价好高呵,谢谢!
农民的朴质是一种能被直接感知到的特质。农民质朴纯真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俭朴,把天真质朴与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里,农民的朴质也处处可见。
@阳光笙箫支剑笙:您写得真好,是这样的。
小敏这一趟回故乡收获还不小,故事接二连三,应该很受教育。期待看到“血坑”故事细节。
@难诉相思:接着就会写,谢谢您。
故事接二连三,生动,耐看,期待续集。
@雪花漫舞:我还会往下发。谢期待。
那时候当兵比考大学光荣, 也比考大学重要, 现在情况恰恰相反, 家庭条件稍好的, 都不愿去当兵。国家公务人员的子女, 几乎就没有去当兵的, 这种情况也很不正常。
@轻品慢尝:您说的很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