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说历史文化名镇的同与异
诚 厚
苏州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与老伴自去年11月至今已基本走完。说基本,走了11个,其中震泽没写,木渎融在百园之城中,周庄、同里、东山以前去过,仅剩张家港的凤凰,前些年去过,想留在水蜜桃上市季节再去,多一个品尝凤凰水蜜桃的内容。
走和看的是个别和形象,对习惯于抽象思维的我来说,很想抽象一下这些历史文化名镇的同与异。大同小异也好,小同大异也罢,游客看同更看异。由于对文物和古建筑鉴赏能力肤浅,浅说并非自谦。
说同,就得重温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评选标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够完整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标准是大同。在七批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苏州的15个还有一个同,即都是经济综合实力强镇。
在2024年全国经济综合实力千强镇中,黎里、千灯、木渎、巴城、甪直、沙溪、震泽7个历史文化名镇位列前百,同里2018年就进入百强镇,古里是2023年的百强镇,排名最低的东山列571位。全国有38688个乡级行政区,其中有21432个镇。2万多个镇中的前600,经济强镇实至名归。
经济实力强,一方面有能力保护历史遗存;另一方面对旅游业依存度低,避免了旅游景点的过度商业化。在苏州的3大古镇中,甪直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但发展旅游最晚,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建开发区发展乡镇企业,在苏州很有名,古镇被放在了一边。周庄相反,先发展旅游,名声鹊起后吸引投资发展制造业。强与弱是相对的,强镇之间差别也很大,全国可排571位的东山,经济实力在吴中区都排不上号。
江南水网密布,苏州的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沿河而建的江南水乡古镇特征,不仅有条市河,许多名镇还临大小湖泊。
说完了苏州特色的同,就得说大同。苏州15个历史文化名镇,都保留着一条明清建筑老街。这些老街,大多东西走向,个别因市河走向形成南北走向。老街上及老街周边保存着丰富的文物,这些文物,包括名人故居及墓、有历史代表性的建筑、寺院和塔、古桥、遗址等类型,文物等级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到准文物的市、县级控制保护建筑。在没写的震泽古镇上,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就与千灯一样,有师俭堂、慈云禅寺2个。名镇中,至少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文物价值特别大,如甪直的保圣寺半堂唐塑罗汉,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灯的顾炎武故居、黎里的柳亚子旧居和纪念馆、沙家浜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等,还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文化名镇,基本上也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周庄、同里,沙家浜是5A景区,其余基本是4A景区,是按旅游景区管理的。
说完同,再说异。不少游客说,江南水乡古镇面孔都差不多,主要指成旅游热点、规模差不多的几大古镇。其实,除了3大古镇,古镇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有3里古街黎里、千灯、沙溪,也有仅200米老街的巴城,古里、沙家浜的老街最小。古镇一般都是沿市河两岸形成两条双面街,木渎古镇却是街面临水的单面街。要说看古镇保留的建筑,我对黎里印象最深,廊棚、弄堂、河埠“三绝”,3大古镇都会逊色。对千灯的“三桥映月”、石板街印象也很深。
所保存文物不同的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名镇形成差异的主要方面。千灯的顾炎武故居和墓、黎里的柳亚子旧居和纪念馆,体现的文化内涵是爱国主义思想,一位是古代的,一位是近现代的。光福的铜观音寺和千灯的延福禅寺,反映的是南朝士大夫和富商舍宅为寺盛行的那段历史。锦溪以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化;古里铁琴铜剑楼代表的是古代藏书、读书文化;巴城从梁辰渔到吴粹伦,再到顾卫瑛、俞玖林和“小梅花艺术团”,代表的是古老昆剧的传承。
说异,得说一下由震泽望族徐汝福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的“师俭堂”。堂名取“遵法节俭”之意,占地2764平米,建筑面积3534平米,大小房屋150余间,雕刻244幅,有河埠、行栈、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等,6进的建筑2进在临河的宝塔街南,4进在宝塔街北。这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江南水乡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题图为震泽古镇,文中图为“师俭堂”)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9865
评论列表(37条)
苏州古城苏州名镇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赞][赞][爱心][爱心][喝彩][喝彩][花][花]
@解世权:名镇行告一段落,走古城将继续。谢谢兄弟!
作为评论家,诚厚兄的辩证眼光很是厉害!对古镇同与异的剖析非常到位。
对 “同” 的梳理,严谨且全面。紧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选标准,点明苏州 15 个古镇在保存文物、反映历史风貌上的共性,又从经济维度切入,揭示出经济强镇与古镇保护、旅游发展间的微妙联系。经济实力强既助力历史遗存保护,又避免过度商业化,同时还指出强镇间的差异,如东山虽位列全国前 600,但在吴中区却排不上号,这种一分为二的观点,让读者对古镇的共性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而在阐述 “异” 时,同样秉持辩证思维。既承认游客眼中江南水乡古镇的相似性,又细致入微地挖掘出各古镇的独特之处。从老街长度、建筑形态,到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黎里的 “三绝”、千灯的 “三桥映月”,以及各古镇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如爱国主义、宗教历史、藏书文化等,展现出古镇丰富的个性。对震泽 “师俭堂” 的详细介绍,更是将古镇的独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始终在 “同” 与 “异” 间把握平衡,既不夸大共性忽视差异,也不片面强调独特而忽略普遍。这种辩证视角,让读者得以跳出表面的游览印象,深入理解历史文化名镇的本质,也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欣赏提供了新的思路,着实令人赞叹。
@晓舟同志:兄弟事情多,对拙文看得认真,还花功夫写了一篇评论文章,种种摆好,令我惭愧,当作鼓励,谢谢兄弟!震泽没有写,把“师俭堂”说得详细点作弥补。
好山好水好地方!这样步步渐进的深度游历和文字传播,有心有益,云分享了![赞][花][花][花]
@柳絮晗烟:既陪老伴散步,又能多了解点老苏州,一举两得。谢谢晗烟老师美评鼓励!
诚厚对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 与 “异”的解析与诠释,视角开阔,条分缕析,梳理得泾渭分明,丝丝入扣,让人加深了对这些历史文化名镇的来龙去脉、经济实力、丰厚文脉、古建精英、内涵风采的认知。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老师美评鼓励!
历史文化名镇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千年古镇饱经风霜,在数经焚烧、冲毁、修葺后,逐渐形成横贯南北,以青石板街叠层木质楼群为特征的古镇风貌。狭窄街道全系青石板铺设,沿江纵向伸展,起伏有致,恣意穿插,日久天长,被踩磨得漆黑锃亮。古镇多沟,常有灵泉秀水潺潺而下,故古镇多桥,桥用山石造就,或单拱横跨,或石板铺设,或独块成形,风格各异,大小不一。
@阳光笙箫支剑笙:欣赏支教授美评!
您眼光独到,很让我敬佩。
@2272 张英辅:谢谢英辅兄美评鼓励!
苏州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所在,拥有那么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是别处所望尘莫及的。诚厚老师不亏是“文官”,将众多苏州历史文化名镇的同与异进行了深度挖掘,对读者来说是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此文的标题也看出了作者的谦虚。这哪里是“浅说”啊![赞][赞][赞]
@难诉相思:苏州的历史文化名镇占全国近5%,说明比较重视保护,也重视申报。但名村就不多了,只有陆巷和明月湾2个,规模不亚于古镇。谢谢蒋院美评鼓励!
不愧是多年从事文化事业的老部长, 谈起历史文化名镇来, 既如数家珍又高屋建瓴, 既有宏观的视野, 又有微观的考量。同在哪里, 异在何处, 一一道来, 让人信服。这是一篇集大成的文章, 小则告诉游客, 如何观赏这些名镇, 大则能让有关部门对文旅现状有综合的认识, 对文旅发展有更理性的思路。多谢老部长与我们分享您的思考! 您一直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敬佩!
@轻品慢尝:刘老师缪赞了。我的主要目的是陪老伴散散步,既然一样花时间,那就找点有意义的地方,就像大宝、二宝小时候带出去玩,同样玩,那就选园林、景点。我是苏州进了城的乡下人,多了解一些老苏州,也不枉在这座城里工作生活了30多年。谢谢美评鼓励!
一般来说,男和女的思维方式是有区别的,女性生来右脑发达,重形象思维;男性生来左脑发达,重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一般是从小处着手,多形象少概念;而抽象思维则多是从大处着手,少形象多概念;当然这是相对而言。从你这篇《浅说历史文化名镇的同与异》就证明,正如你自己说的,你是善于抽象思维的,所以你能将苏州15个名镇从大同到小同,从大异到小异,一 一系统的、准确的概括、总结出来,以点带面,让人一目了然。
@四格格:除了男女区别,还与读书和工作有关,虽然上大学是历史专业,但我把主要精力花在哲学上,毕业后教高中政治,在党校上马哲课,这是形成抽象思维方式的主要原因。谢谢格格美评鼓励!
江南水网密布,苏州的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沿河而建的江南水乡古镇特征,不仅有条市河,许多名镇还临大小湖泊——这样的历史文化名镇,既是风景胜地,又是历史文化丰厚积淀的具象呈现,令人神往。
@锦瑟黎燕:不管出于主观自觉还是客观因数,把古镇保护起来了,有贡献的人都应该被后人记住。除了3大名镇,其他古镇游客并不很多,仍保持着一份可贵的安静。
诚厚对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 与 “异”的解析与诠释,好有深度,既有苏州之子对古城的一往情深,又有文化官员的慧心慧眼,文采斐然。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老师美评鼓励!
这样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借鉴。向诚厚老师学习。
@霁月:谢谢霁月老师美评鼓励!
学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单纯的学历史,一种是因研究而学历史。学历史就会有许多形象的趣味性,而研究历史则更多的是遵循逻辑性,也就是抽象的比较多一点。你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历,让你更多倾向于研究,所以你是属于研究型的历史学者。
@四格格:我的兴趣不在历史学科上,跟着后来当系主任的老师,在中国近代史上花了点时间,主要精力花在感兴趣的哲学上。大学毕业后当中学教师,教的是政治,从没担任过历史教师,更谈不上研究。
老师的文章写得真好,写作手法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雪花漫舞:谢谢李老师美评鼓励!
诚厚老师对苏州人文历史了如指掌,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化与治学功底,令人叹服。
@米粒子:谢谢小友美评鼓励!
从没去过这篇对生活充满热爱,和产生无比的崇拜,开始是陌生通过对你书写的博文,感觉是是那么的书写崇拜。
@诃痴快乐:谢谢小诃!
对于对苏州人的文历史了我感觉挺陌生的,说不上了如指掌,只有在百度去搜寻它的历史和现在的踪迹,每个城市的发展核对昨日的过去,对我来说还赶不上他们的步伐,挺茫然无知的,是有跑到你家园,才知道了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化和现在产生的热爱,那是我拥有五别崇拜。
@诃痴快乐:苏州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就有了众多的古镇。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多了解一下她的过去,也是一种责任。小诃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了解得一定比外地人多。一个道理。
看了文章,对苏州更是无限佩服!文物,尤其建筑文物,六七十年前的特殊年代,往往会被当作“四旧”,必须从“肉体”上消灭的。我身边就有许多珍贵的寺院、建筑,毁于那个年代,后来政策允许了,才从无到有重建。苏州能有这么多国家、省级文物单位,可见苏州当地百姓、官员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历经劫难却保护完好,劫后余生,无限珍贵。
@周旭才:苏州人对传统的坚守,我深有体会。谢谢周总美评!
文化的积淀滋养着那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