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翻到一篇有关“刘”姓来历的文章。
在百家姓中,“刘”是大姓,人数众多,且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说刘姓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北唐县,那是在远古洪荒年代,“刘”是一个图腾,是一种谋生工具,更是一种卸敌的兵器,它是一把高扬的巨斧。人类原始时期,就是靠“刘”这种石斧的原始工具抵卸猛兽的袭击,也是用石斧这种原始工具捕杀猎物,开创了人类最早的社会文明。所以“刘”不仅象征人类文明的启始,它还具有宏大的王者气象;当年刘邦开创的刘氏汉朝就是代表中华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汉朝始中华民族的主体称汉人、汉族;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称汉语、汉字;中华民族的服装,称汉服;刘氏汉朝,奠定了中华汉民族文明大业的基础。
有史书记载,远古五帝之一的尧帝居地于唐,他本姓祁,年轻时因善制陶器,称其为陶唐。尧帝机智能干、智力超强,十五岁就被族人推举为部落大酋长。后来他征服了原始土著刘氏一族,并将自己的后裔子孙任命为刘氏首领,这位本姓祁的刘氏首领,也就改姓为刘了,这位改祁姓刘的后裔首领叫刘累。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 . 昭公二十九年》中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 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刘氏家谱谍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唐书 . 宰相世系表》中说:“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是说尧帝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其后裔之孙刘累则是刘姓的始祖。
随后刘氏一族分化为无数支,散落于各地,我是江苏宝应人,究竟属于哪一支?有人说我们是刘备一支的后裔,因为刘备是汉宗室,原籍是幽州涿郡涿县人(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后才入四川开国蜀汉。有人说我们应该是属于刘禹锡一支的后人,刘禹锡是洛阳人,他曾任苏州刺史,而宝应就有由苏州迁入的一支刘氏家族。
有关“刘” 氏来历的传说,不禁让我们刘姓家人们浮想翩翩,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却无一结论。
于是,我们兄妹决定来一次正式的刘氏故居寻根,所以才有了这次江苏宝应之行。
第一次踏上宝应的土地,“宝应站”这三个大字,让我的双眼顿时湿润,我们终于回到了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只是我对它太陌生了,“宝应” 二字一直只是一个抽象的汉字符号,一个抽象的祖籍身份存在于我的血脉里、记忆里、籍贯里。今天,陌生的宝应仿佛与我有了最初的心灵感应。
站在宝应站,四下里没有一个人,这种安静让我们好茫然,不知寻根的脚步应该走向哪里?
幸亏出现了一位身着制服的铁路人,我赶忙向他求助:我们是宝应人,但这是第一次来宝应,好像找不到出租车,不知我们该怎么走?
铁路人非常热心,他就是宝应本地人,他不仅告诉我们该如何走,还一直把我们送到了公交车站。原来出宝应高铁站是没有出租车的,只有公交车。公交车站宽敞明亮,里面井然有序,非常舒适漂亮,每辆公交车前都有一个高科技电子荧光指示屏。
看着我们坐上了开往安宜镇的102路公交车后,铁路人才挥手与我们告别。
安宜镇正是我们心中寻根的重点所在。102路公交车上的乘客都是宝应本土人,听说我们是来寻根的,大家都情绪激奋,纷纷介绍宝应的许多往事。我们打听什么地方有刘家祠堂或刘氏家庙之类的地方?那些稍年长的尤其热心,但都说记不清以前是否有过刘家祠堂或宗庙之类的,即使有也应该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车上,老乡见老乡,没有泪汪汪,只有热心肠。虽然他们没有给我们什么有用的线索,但亲切的乡人,温暖的言语,让我们倍感安心和欣喜,宝应与我有了更多的心灵感应。
我爷爷和我爸爸都去世得早,除了给我们一个宝应人的身份外,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有关宝应故乡的信息。我们记忆中只有妈妈给我们讲过有关爷爷家的片言只语、蛛丝马迹,我妈妈也没有来过宝应,这样来寻根确实有点像大海捞针。
为什么我们寻根要首先直达宝应的安宜镇?因为我们查过有关历史记录,宝应建县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宝应叫东阳县,隋朝开初改名叫安宜县,到唐上元三年(公元762)在县城境内获得了“定国之宝”,由此唐肃宗当即颁布诏书,将安宜县易名为宝应县,宝应二字就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们认为现在的安宜镇,很有可能就是当时安宜县最繁华的主要城区,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因为现在宝应县内最著名的古迹“纵棹园”、“宁国寺”、“宝应学宫” 都集中在安宜镇。
我的爷爷一直就职于国民江西省司法厅,我爸爸是家中长男,人称刘家大公子,下面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的祖上故居应该不会选择在穷山僻壤,而是应该在当时县城内比较繁华兴盛的地段,也就是现在的安宜镇区域。
中午时分,我们在安宜镇一家饭店吃饭,上菜的是一位女服务员,我对她说:你是宝应人吗?我们是宝应人,第一次来宝应。
她告诉我们,她不是宝应人,但饭店老板是宝应人。于是她去把老板找了来。
老板是个中年男子,他自我介绍说他姓刘,是宝应本地人。
一听说老板姓刘,这下可乐坏了我们:我们也姓刘,我们是专程来寻根的。我告诉他:我爷爷是什么辈,我爸爸是什么辈,我们是什么辈。
老板笑了,说:太可惜了,我们不是同一个刘氏家族,我们的班辈与你们大不相同。他告诉我们刘氏在宝应有四个分支,他们那个分支当时在一个乡区,离宝应城比较远,所以与我们可能是同姓不同宗的刘氏后人。
虽然没有准确的线索,但还是很感激老板,至少他让我们知道在宝应,刘氏家族是有着四大支派,当然这也增加了我们寻根究源的难度。老板挺客气,要给我们免费。我们婉言谢了他的好意,越是老乡就越不能沾便宜。
离开饭店后,我们前往“宝应学宫”,这是宝应著名的文化古迹,只是学宫大门紧锁住了,要到下午两点以后才对外开放,我们只好隔着栏杆向内张望。
这时有一位过路的男子主动和我们搭话,他说现在学宫里其实没有什么实物了,大多都是一些图片。他小时候就读的学校就在学宫旁边,他经常在学宫里玩,非常熟悉。
我们得知他就是地地道道宝应安宜镇人,从小就在这里长大,赶忙问他知不知道安宜镇有关刘氏家族的信息?
他说他不姓刘,所以不是太清楚,只是以前常听人说这里的刘氏后裔都是清朝刘宝楠的支系。他告诉我们,越过泾河,前面有个“刘宝楠广场”,让我们去那里看看。
一到泾河,我们就看出我们原来的猜测没错,安宜镇的确就是原来宝应县的老城区。泾河位于安宜镇泰山路,现在河很小,只有3米多宽,长度也只有5100多米,但当初的泾河可是一条大河。唐初安宜县迁往宝应,广陵太守陈登凿了一条“夹耶渠” 贯通全城,宋朝时夹耶渠改名叫“泾河”。那时泾河是大运河宝应河段,河面宽阔,水资丰沛,是漕运的重要水道。明初时,大运河改了道,泾河才沦落成为城内小河。
跨过小小的泾河桥,就见到了“刘宝楠广场”。广场上有“刘宝楠雕像”,雕像边有一石碑,碑文是著有《宝应史话》的刘金城先生所撰,他对刘宝楠的一生深有研究。
刘宝楠 (刘金城文)
刘宝楠(公元1791 – 1855),字楚桢,号念楼,江苏宝应人。清朝著名的经学大师,清道光二十年进士,历任文安元氏三河等地知县,他为官清政利民,是儒学世家西汉大儒刘向之后裔。刘宝楠与他叔刘台拱、还有他子刘忝冕被荣称为“刘氏三世”,并以家族形成端临学派。有宝应刘氏论语、宝应刘氏儒学享誉学林,为扬州学派杰出的代表;入《清史儒林传》、《清史列传》。清史传代表著作有《论语正义》《宝应图经》《念楼全集》《毛诗注疏长篇》等等。《论语正义》是集大成名著,传世不朽。《宝应图经》为中国大运河研究发轫之作,对运河学的形成有开拓性意义。
丙申清明安宜张泽民书
广场不大,但氛围极好,泾河畔是一长排汉白玉石的栏杆,还有一堵长长的文化墙,墙上刻的是“礼义廉耻、仁爱孝悌”,还有许多唐诗宋词。刘宝楠的雕像对面有一座墨色古亭,亭额上是用刘宝楠的号命名“念楼亭”,亭的左右两侧是长长的墨色回廊,亭柱上有楹联:
精博为文弘正义,勤廉理政播仁风
细细的泾河水绕亭流过,徐徐的微风拂动着亭后那一帘帘翠屏似的青竹;墨色的亭和廊,碧色的水和竹,静谧之极,清雅之极。
有趣的是泾河上还有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板桥,桥头刻着“送子桥” 的字隐约可认。石桥非常简陋,没有任何雕饰;桥不出奇,奇的是桥上的石板是一条条整块的长石板,两边的护栏也是两条整石板。用这样长幅的整石板,现在是很少再有的了,就凭整幅长石板,就足以证明泾河、安宜镇的岁月有多么古老。
站在“念楼亭”前,面对着刘宝楠那沉思的雕像,想着假若雕像能说话,我很想听听他会对我说什么?或者说:不肖子孙,这么晚才来寻根;或者说:故乡热土,不分早晚,来了就好。
刘宝楠到底是不是我们这支刘氏之先,无人告知,我们心中没底。所以宝应之行,一路寻根,似乎并没有得到明确结论。离开宝应时,我们又议论开了,寻根之旅是不是还得继续。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9671
评论列表(75条)
宝应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寻根。
寻根不寻常,荣宗耀祖很荣光,优秀人脉在,人生铸辉煌!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你对宝应的赞许,寻根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相信您一定会找自己的根祖![赞][赞][爱心][爱心][喝彩][喝彩][花][花]
@解世权:谢谢你的鼓励,会的,我们会努力。
这样的追根溯源,寻根问祖之旅颇有意义,探幽钩沉生命之源的来路,传承族风,让人生之根扎实丰厚,不亦说乎。
@锦瑟黎燕:通过一次故乡行,发现寻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而且很快乐的事。
唐县就属保定市辖,刘备张飞都是保定人。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若爸爸和爷爷是解放后过世的,应该在工作地的档案馆有履历表。那时候对于“旧社会”过来的人,都有很详细的记载和调查材料。那上边说不定有详细的祖籍记录。
@惑矣:谢谢你的提醒,寻查档案也是寻根的一种办法。
一个县,民国时在外省做官的家乡人为数很有限,也必是县史乡史、刘氏家族人值得称道之事。况且年代不算久远,因此下一个方向,应与县志办的人接触,逐个与四支刘姓人接触。如有刘氏家谱存在,你爷爷必是上书之人。祝顺利!
@晓舟同志:通过这次寻根才发现寻根的乐趣在于寻,怎么寻方法多种多样,查档案也是其中一种方式,但我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享受寻的乐趣。谢谢你的提议。
@四格格:不是卖老。八十年代,我做过三年史志工作。[微笑]
原来您也姓刘, 300年前是一家。你们去的宝应是不是江苏的宝应? 关于刘姓的来历, 我是一无所知。读了此文, 知道了一些, 受教了。寻根似乎是一种本能, 我也想寻, 苦于没有线索。
@轻品慢尝:我们也没有线索,开始寻时也茫然,但越寻越感觉到寻的乐趣,结果怎么样不重要,毕竟祖辈们早就作古了,我们现在寻根的目的是寻找祖辈的出处。
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寻根越来越执着。我们三兄妹下月底也要开启寻根之旅了。
宝应,二十年前去过一次,而且只去过一次,那是我的伤心地。
@难诉相思:啊,是你的伤心地,虽不知发生了什么,但作为宝应人,我向你说声对不起。
@四格格:不是宝应的错。那年夫君就在宝应出的车祸。
@难诉相思:抱抱!
单是这份执着,就让人读得感动!字里行间,即有家学、血脉渊源及格格之担当。
寻根旅游,别开生面!为你点赞!
@柳絮晗烟:谢谢,在寻找中,发现追寻历史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寻根之旅,源自血浓于水的情缘,这样的历程,弥足珍贵。
@锦瑟黎燕:寻根的过程很有意思,很享受这种过程。
寻根之旅,弥足珍贵。我审定过族谱,但没寻根经历,很遗憾。
@雪花漫舞:你审定族谱,与寻根的意义相似,不用遗憾。
文笔深奥,令人思考,寻找昨日,看看环保。
@诃痴快乐:寻找先人的足迹。
看不懂这些寻根之旅,铭刻心中弥足珍贵。这些审定过族谱我没经历过,也不知道昨日的记录在何方,感觉文笔申请但没寻根经历的过程,令人感觉问呗省钱不如花开的昨日惭愧不已。
@诃痴快乐:寻根有各种方法,每一种都很好。
寻寻觅觅都是精彩的魅力,感觉在寻根之旅,源自做题的记载血浓于水的情缘弥漫在心中,这样的历程足够花费很多的宝贵时间,才知道弥足珍贵,足以感慨万千,日白云悠悠过往的历史,浮现现在眼前。
@诃痴快乐:是要花很多时间,好在现在我们有时间。
格格出生于刘家,书香门第,文脉丰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青出于蓝胜于蓝。
@锦瑟黎燕:没寻根前,以为刘姓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大姓,寻根后才发现,刘姓不简单。
寻根问祖,是寻找生命之根的缘起,也是传承族风的精神光照,美在其中。
@锦瑟黎燕:寻根,就是在问“我从哪里来”?
寻根向祖,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
@2272 张英辅:水有源,树有根。
你们的寻根之旅,这样的经历与遇见,多么温暖,多么明亮,弥足珍贵。
@锦瑟黎燕:的确,这是一次难以忘怀的旅行。
刘姓的家族门庭显赫,文脉丰厚,精英迭出,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锦瑟黎燕:我们开玩笑说刘氏是皇族,先有尧帝,后有刘邦汉帝。
没有详细信息,从没到过宝应,又无内线,居然贸贸然到宝应寻亲,心很诚,胆很大。刘四格格祖上是大户,能列入家谱的。此行至少知道了线索,可从刘宝楠那一支入手。宝应应该会有同宗亲戚吧?如有,找起来更方便。
@诚厚:我们的主要目的,只是想看看祖辈们生活过的宝应究竟是什么样子,祖辈们的情况我们基本了解,所以不在乎结果,只是很享受寻根的过程。
江苏宝应风水宝地,文脉丰厚,人杰地灵,刘姓家族支根地,让我倍感亲切。
@锦瑟黎燕:因得了一宝,故被肃宗赐名为“宝应”。
随文了解刘姓的来历,寻根之旅,每一步都踏满对家族的深情,寻的不仅是血脉,更是心灵的归宿与精神的寄托。
@含羞荷:在寻根的路上,寻访的人和事,更感觉血浓于水的亲情。
文人寻根到底不一样。
@霁月:我想,每个人寻根的情景都不一样吧。
你们兄妹携手同行,踏上寻根之旅,这样的远行,多么幸福,令人垂涎。
@锦瑟黎燕:是的,这一路的征途,感觉特别有纪念意义。
只想看看祖辈生活过的地方,那就简单多了。安宜镇是县政府所在地,是宝应的中心区域。到了就达此行目的,祖辈生活的蛛丝马迹,了解一点就是意外收获。
@诚厚:是的,开初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只想看看宝应是个什么样子,但一路寻下来,才发现寻根还有遇到许许多多的乐趣。当初我们并不知道安宜镇是县政府所在地,只是我们自己估计它曾是宝应的中心区域。
格格兄妹的寻根之旅,既增强了手足之情,又贴近了家族根脉。
@锦瑟黎燕:大家齐心协力,才感觉更有意思。
追根溯源,我从哪里?寻根问祖,解密先辈踪迹。刘氏家族名声显赫,上至帝王,下至文臣武将,墨客诗人,都能找出姓刘的名人。探寻一个家族的来龙去脉,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雨凌:不寻不知道,一寻吓一跳,原来刘姓根基如此深厚。
有意义的寻根之旅,心诚则灵,慢慢会寻到的!
@李宗宾19481957:谢谢你的鼓励,是的,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江苏宝应的历史如此悠久,命名如此与定国之宝息息相关,熠熠生辉啊。
@锦瑟黎燕:可惜不知这个定国之宝是何物。
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让我随之走近宝应,对其有所认知。
@锦瑟黎燕: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宝应,囫囵的走了一圈。
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既有地理、历史,又有亲情与风景,美好至极。
@锦瑟黎燕:根就在这些地理、历史、人文里。
中国有一些地方不大,名字却如雷贯耳,声名远播,诸如宝应。
@锦瑟黎燕:宝应本就是个小地方,也没有什么名气。
这样的寻根之旅,也是中华文脉的一次探幽与采风,好有意义。
@锦瑟黎燕:目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的乐趣。
寻根之旅师门很辛苦的走在异地他乡的土地上,去慢慢巡诊寻根刨底才会找到这个大家族的根源在哪里。
@诃痴快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能找到自己祖先的原地,那真是一门真辛苦的工作,还得走家串户信息产跟他的园地,才会有圆满的结局,找到了是对后代子孙的交代核对他们说说自己的原家在哪里。
@诃痴快乐:不辛苦呀,感觉非常愉快。
在寻根之旅之路上,不仅感觉辛苦不算,害的继续努力去寻找祖辈门生活的地方,天根温蒂也是增添了新的课程和学习的根本,是对走向桃花源定的场地。
@诃痴快乐:当年先辈离开家园,绝没想到从此背井离乡。
血浓于水,让格格一踏上宝应这片土地,就有了非同寻常的心灵感应。
@锦瑟黎燕:这大约是一种天性吧,冥冥中有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