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汖”字念pin,一般的学生字典里没有这个字。本家学生用一种笔顺打字法求得读音。当我们驱车五个半小时到达深山里的梁家寨镇时,打听“大汖村”时,当地纯朴的老乡瞪着黄土一样的诧异的眼睛,遗憾的表示不明白。后来找到一个戴眼镜的先生模样老人,他就比较快的明白“是不是常有人来旅游的大蚕村啊?”然后给我们指明方向。我牢牢的记住方言叫“大汖(can)村”。后来在回程的一个小镇的墙上,发现广告上标的是“大汖(chang)村。
方向不错,道路只有窄窄的一条。但我们显然低估了此行的艰难。在山里绕行数里时,看见一个颇具古风的村落,坐落在陡峭的山腰里。我下车仰望石阶上面依杖踯躅的长须老者,问这是不是“大汖村?”老者摇摇手往前一指:“往里走”。待往里走了很久,又一个村子出现在眼前,但我马上判断不是大汖村。因为村口坐了好几个居家模样的妇女。大汖村应该是没有这样的年轻妇女的。
打听了一下,果然不是。妇女们手指来的方向说我们走过了:“回去,下道,往那走。”我们回去,一直看不见下道的路口。好不容易远远走来一个老头,也戴了一副眼镜。问路,说是还得往里走。
我们又掉头往里走,睁大眼睛踅摸,总算找到一个近似路口的砂石小径,似有车辙。走着看吧!我家老先生毅然决然的开过去。可笑的是,一辆同样迷茫的本田越野一直跟在后面,形似保镖,在深山幽谷孤寂的摸索里,有如此忠诚的跟随者,增加了安全感。我家学生娃雀跃:“前面还少辆摩托开道,那就像个领导了。”
砂石路很窄而陡,车走得战战兢兢。正在担心走入歧途无法拐弯回头时,山脚里转出两个扛镢头的老人,拍着车门用很浓重的口音说着什么,我看懂了,他们要上车。
得到允许,两人将大镢头顺进车里,回身拍拍身上的黄土,跺跺穿着已然破旧的黑布鞋的脚,小心翼翼坐进来。通过交谈,我们知道他俩就是大汖村人,这正是通往大汖村的路,而且是只通大汖村的唯一的一条路。
山势突然变陡,窄路在山坡不可思议的盘旋而上。如果不是这两个大汖村老人的引领,我们肯定会因人迹罕至而心生迷茫不知所措。可怕的是,对面忽然下来一辆白色小车,老人说“只管走,只管走。”那辆小车很会意的慢慢缩进一个拐角,我们和后面的本田错车后继续爬坡。
终于到达村口。一座土黄色的村庄出现在眼前陡峭的山坡上,好似一副退了色的丝卷古画。仔细看整个村子,很完美很立体地建筑在一块巨石上,壮观之外,四面群山环抱,如四壁围合呈现给人自然宁静的安全感。那是一种来自乡土的自足和安适。
坐在对面的山头上,大汖村尽收眼底。整个村子的建筑风格非常谐调统一。材料多是取于当地的黄粘土和青色石头,灰色青瓦屋脊。在如此深山沟谷中,不知几百年前的先人们如何得来屋瓦。房子檐瓦交错,石巷相连。斗转回环的村巷里,台阶都是原地凿出。整个村子就是建筑在一块巨石之上,拥挤而有序。每寸土地都有它自己的价值,像角落里的一架磨盘;拐弯处几级凿出的台阶;窄檐下的石缝里顽强的花椒树;柴扉开启,蹒跚而出的白须老者。’一切的一切都与世无争的存在着,天长地久。
有明确记载,大汖村有500年的岁月了。但蹲在村口石阶上的老人很坚定的认为有一千五百年了,与大同石窟同龄。村口一棵千年古槐无声的支持他们。
它确实有年纪了,也确实太沉默了。年轻的人们带着满腔的乡情逃走,追求花花世界去了。而今,这里偌大一个村子只有十七口人,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给我们带路的两位就是十七分之二。两位花甲老人扛着镢头走向古槐旁边小巷口,脸上平静祥和,而映衬在青瓦片黄土墙上的背影却孤寂伤情。他们告诉我:山上的核桃每年有几万斤的收成,却只能收回几百斤。他们没有力气也没有野心爬到山坡向一株株参天巨树收取果实。野猪狍子黄鼠狼病虫害都来侵害不多的土地上一点粮食。他们尚能干的活计是还能养一群羊,山脚下一条条羊肠小道,羊踪多于人迹。
一条条的窄巷连接每一户人去屋空的人家。上面的人家能俯视全村,大多的空屋都不上锁,外人游弋在村巷里,可以随便推开一扇斑驳的柴门,透过蛛网,用来糊墙的既有民国的明星画,也有文革的报纸,有明清古风的炕头柜,也有寻常出工的荆条背篓。村子中间位置,塌了一半屋顶的是一座两层楼,楼上一排排缸瓮筐罐,是尘封在岁月里的酒坊或酱坊。扁担和草笠挂在墙上,人不在了,早已化羽而出。
见到了村子一半多的人,他们一个个平静而恬淡,无所欲求。已经中午,他们并不着急回家做饭,说是“饿了时才吃,困了就睡”。
村口的老夫妇有饭菜供应,十元一位。但他们忙不过来,每天只做他们力气允许的那一部分,然后只好闭门谢客了。我们坐在羊粪遍地的小路边,吃了自带的饼干水果。收拾痕迹,与大汖村道别,与所有中国人心中都有的故乡道别。
下午,上山的车渐渐多起来。这回躲在山旮旯里让路的是我们。据我观察,这一带山区柿子树不多,最多的是核桃和花椒树。尤其是核桃树,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山的高处是一丛丛的酸枣棵,河边和山洼处种植白杨树,这里的白杨树少杈,直直向上寻求阳光。
此篇写于2013年4月,女儿还是个小学生。彼时,大汖村刚刚开始开发,路还没有修好,基本还是原生状态。一转眼十几年,村子里十七位老人,不知还有多少?挺挂念他们。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9559
评论列表(24条)
坐沙发欣赏美文很爽啊!
@雪花漫舞:雪花晚上好!早点休息啊!
此地落后五十年的节奏。老先生的驾驶技术杠杠滴!
@晓舟同志:很快就会落后一百年。已经没有什么人了。
太行古村大汖村整个村子50余座小院落建在一整块山体上,依山就势,由下而上,形成了独特别致的造型;村间小路也是依山势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体上凿出石阶,连接各家各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是先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造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其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乡土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盂县传统和民俗风情。
@阳光笙箫支剑笙:支老师了解的更详细,描述更完美。
好有情致的文化游记,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将古村落的来龙去脉与现实情境生动鲜活呈现。
@锦瑟黎燕:谢谢黎老师美评鼓励!
这么美的古村落,不知如今怎样啊?要是能好好开发起来就好了,让外人也知道这么一个好去处。不禁想起婺源的篁岭村,一座建在半山腰的古老村落,早些时候也人去楼空,面临破败,后来经过整体规划,修旧如旧,吸纳人才,搞旅游开发,如今是一个游人如织的山乡了。
@难诉相思:这个村子隐藏在深山里,道路极其崎岖。要是当地政府有篁岭那样的气魄和财力,应该修复一下最好。
从照片上的房屋架势来看,老人说的没错,这大汖村肯定有1500年了。要看房屋中的老寿星,就得来这里。
@四格格:也有说,就是当年一群修建皇家建筑的能工巧匠,为躲避陪葬,逃进深山修建的。不可考。村子很有设计感。
古村的房子依山而建, 规划得很好, 可见村子历史悠久。但交通不便, 不适合现代人居住, 只能作为古化石留存了。
@轻品慢尝:是呢,古人喜欢的曲径通幽,现代人已经不能适应,并且摒弃了。只能做文物欣赏了。
专门查了一下,“汖”读pìn,第四声,没想到在当地老人口中,原来还有字典上没有标注的声音。
古老的村庄,是历史的见证者,它宛如一座沉默的丰碑,矗立在时光的洪流中。那一扇扇未锁的柴门,那一件件斑驳的旧物,都是历史长河中溅起的浪花,它们串联起了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得以触摸到岁月的肌理。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脚步声,看到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身影。村庄的兴衰,是时代变迁的缩影。让我们铭记这份历史的厚重,在岁月的回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周旭才:谢谢周老师长评!您的文字很有深度,也很优美!当地人的山西口音很重,很多字发音都不太标准。
这个村落太神奇了。百度了一下它的现状,彼时的17位老铁,还有11位,房屋并没有得到开发,自发游玩的人还是很多。
@霁月:谢谢霁月的消息!没有开发可能不是坏事,只要认识到它的价值,不再破坏就很好了。可能因为地处北太行,一年能够进山游玩的时间相对很短,收入有限,没有投资公司来投资。
别看都是泥瓦土坯屋,但错落有致,那些窗户就像是有灵魂的眼睛,张望着世界,皇家设计师就是不一样。
@四格格:是的,村落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很有灵感。
你家司机执着,你家学生娃雀跃,你家追随者忠诚,你家这支笔下的大汖村,活了![赞][赞][赞]
十多年过去了,谁会为这十七老人修路、供血……
@柳絮晗烟:是呢,北方尤其山区,旅游时间很短,成本难以回收。可能也是迟迟没能开发的原因。
深山探幽也探险,惑矣老师一家都有探古情结和探险精神,佩服!没想到土房也能生存几百年。那些可随便进的房屋,主人应该是放弃了。没人住了,房子的生命就会大大缩短。
@诚厚:诚厚老师好!北方少雨,可能房屋显得较稳定。要是有人使用或维护,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