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啊!兵!
(二)
伤兵叫尹进山,这时的他,头上的军帽满是暗红的凝固了的血迹,脸,除了血迹还有土,军棉衣的棉花从破洞里绽了出来,也被血污浸染了,显得脏兮兮的。
尹进山躺在战壕里,头部一阵巨痛袭来,他咬紧了牙,苦着眉头,右手手指不由自主地扣紧了军帽,好像只有这样才能缓解疼痛似的,另一只手向身上一阵乱摸,他企图从身上找到一点能止痛的东西来,但是,连队卫生员只给他配发了一个急救包,而没有给他预备止疼药。急救包在腿子受伤后,已经用上了,头部的伤,是这次醒来才发现的,却已经没急救包可用了。急救包,只能用作包扎伤口,也没止疼的功能,现在,止疼,才是最急需的,然而,此时此刻,能有什么可用的呢!
他的手又不由自主地往棉衣口袋处摸去,他想寻到一点关于家人的什么物件来,但是没有,他自从被抓壮丁进了国民党的军队,再也没有与家人联系过,就是在这支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俘虏,变身成了解放战士,他也没有机会探亲回乡与亲人会面,他身上没有留下一丁点关于家的物件,人到了这个地步,空有念想也是悲哀的。
尹进山的手摸到腰部,这里有一条皮带,这根皮带是一个有意义的物件。那是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先头部队与敌人交火了,把敌人压下去了,先头部队乘胜追击,他们后续部队收拾阵地,他捡了一条美国鬼子的皮带,替换了自己那根打了结的烂皮带,他也不管违不违纪,先系在裤子上再说,姑且作个战利品,日后好作纪念。尹进山摸到皮带时,面含苦笑,他的手摸到腰带上了,这腰带是部队发的,牛皮的,皮带上挂着个铁制不锈的半月形饭盒,这是入朝后第三次战役缴获的战利品,这个半圆形的金属饭盒,有盒盖,有可折迭的把手,吃饭时,手持把手,吃饭后,把把手往腰带上一别,可以随身带了行军打仗。他手摸了一下饭盒,又露出一丝苦笑。
尹进山躺在壕沟里,带着苦笑,又昏迷了过去。
尹进山醒来,是在一户山边农家床上,他抬头四处张望,这户农家的主人,是个上了年岁的大爷,大爷正在给他用热水擦拭伤口的创面,他的腿子受伤处,也重新缠了白布,他的头虽然仍是疼着,但比早先好了很多。
尹进山想打听部队的情况,但是,他听不懂大爷的话,无法用语言交流,他试图用手势来作些交流,但是,两人的手都是乱比划,都不懂对方手势的含义,两人都有些无奈,好在尹进山在这里有了水喝,有了饭吃,气色好了不少,能从床上爬起来,能下床提夜壶小解了。
尹进山在大爷家了过了一夜,第二天大爷叫来一个村民,两人嘀咕了好一阵子,他们下了大爷家的大门当担架使用,走了几十里的山路,把尹进山送进了一个山洞。尹进山眼见山洞,心里一紧,有种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复杂,说不祥,算不上,毕竟大爷对他的照顾是往好的一方努力的,但山洞是阴暗的,里面有人,但里面的人说话,他也听不懂,不知道这洞是个什么去处。
尹进山被人从门板上抬下来,放在了一张硬板床上,几个穿白大褂的男人来给他看伤口,大爷与那个村民与穿白大褂的男人说了几句话后走了,白大褂男人用中国话问尹进山:“你受伤几天啦?怎么这么严重了,才来就医?”
尹进山躺在床上,回答道:“我们的人都倒在山头上了,我的脚走不了路,好在那个大爷把我背到他家中,救了我一命,我能活着进山洞,活着躺在你们的病床上,已经很幸运了。”
白大褂男人一边给尹进山解绷带,一边说:“我们这里是朝鲜人民军临时野战医院,你们那边的战事情况我们也不太清楚,等给你消了炎,你能动弹了,我们把你送到你们志愿军野战医院去,你就可以在伤愈后回部队了。”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7280
评论列表(16条)
志愿军战士尹进山被朝鲜老乡与朝鲜人民军医生救命,好幸运。灵动抒写,情景交融,细节详实,引人入胜。
@锦瑟黎燕:黎燕老师如此细读与深度评论,让作者备受鼓舞
中朝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愿读您的小说,。
@2272 张英辅:写的作品只要有人愿意去读,就是幸事
好,有回到自己部队的希望。那时候有些伤员落在霉果子的手里,有的去了台湾,有的去了霉果。有一部分交换战俘时回到祖国,但结果都很悲惨。
在朝鲜人的医院,也有不同的情况,有的留在那里,有的回到自己部队。回到部队的也许成了战斗英雄,也许后来去了北大荒,也许回到自己家乡。不知道尹进山会是什么情况,祈盼下集。
@地质之花:谢谢老师的关注与美评,这篇小说是以我家乡的一位志愿军老兵为生活原型来写的,其实,志愿军老兵的结局都让人难以预料,
有个志愿军战士出场了, 被朝鲜老乡救了, 又送入山洞的一个临时医院, 有传奇经历呀!
@轻品慢尝:谢谢轻品老师的访读与美评
那位医生会说中国话,是不是也是支援朝鲜的军医啊?
@惑矣:其实那个时期的朝鲜进步青年,不少在中国成长,比如金日成和他的团队,抗日战争期间,朝鲜就有一支部队在中国参加抗日战争
血与火的考验,才配称战士。
如临现场的描述,那是作家的功力。[赞][赞]
@晓舟同志:谢谢兄弟的专业性的评论
朝鲜老乡是憨厚朴实善良的。我父亲去朝鲜没有上过前线,因为他是个高中生有文化,让他在政治部当通讯兵。他时常要去采买食物和生活必需品,打探消息,要跟当地人打交道,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简单的朝语。虽然没真正意义上打过仗,但也几次死里逃生,因为美国鬼子的炸弹不长眼。跟老爸相处的日子,我还是听了好多他的故事。
@难诉相思:谢谢蒋院的关注与赏读,文章能引发联想与共鸣,全在于读者的用心用情,谢谢老师的精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