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雨堂书事(三四七)

W11

这篇书事是要在办公室里写了,因为在淘书公社买的几本书都在办公室里放着。上次去淘书公社还是去年快要过年的时候。去年那一次,没有买一本书,因为中途接了一个电话,影响了心情,兴趣大打折扣,所以是空着手回来的。后来就很少在办公室里坐了,嘈是一方面,春节期间室温也低,坐不住人。

这次买书,先是在隔壁的图书大厦转了转,变化比较大,文学类书籍已转至二楼,原来似乎是在三楼的。是业务萎缩的迹象。在人文社科及方志书架中看到几本书,想买,还是放下了,现在告诫自己,能节制就节制,能不买就不买,家里的书柜又放不下了,好些书还用纸箱存放着。转至淘书公社,却又挑了几本书,金克木著《人生与读书》,上下两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六年六月出版,二〇二三年二月二次印刷。这应该是后来编辑的集子,作者不一定看见过,金先生是两千年去世的。此书内容分三辑,文化随想、历史漫议、与书为友,我数了数,收文正好六十篇。金氏文集收纳较多,估计重复的内容不在少数。不过这书开本小,收文精炼,比较喜欢。《古书真伪常识》,是梁启超的演讲稿,周传儒等人作的笔记,中华书局二〇一六年六月出版。另一册为《马瑞芳讲聊斋》,中华书局二〇〇五年四月出版。后边这两本书,因为没有翻阅,不好评价。

在孔网也买了几本,最先是郑培凯著《遨游于艺》,广东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出版,看过书后的丛书目录,加购了刘涛的《古今同观》以及唐吟方著《艺林烟云》,两书均为该社二〇一七年八月出版。唐著为作者《雀巢语屑》的延续,在书柜翻了翻,原版、修订版都曾买过,阅读的感觉有点像读郑逸梅。这一类书,大致从《世说新语》一路过来,偶尔玩味,倒是有点意思,读多了亦会趣味衰减的。郑著买过几本,好些年前作者在高新一家书店签名售书,曾经见过。港派文风短平快,语言俏皮,守旧中又有些拓展,有点西化,这都是当年很想学的范本,爱董桥似乎也有些爱屋及乌了。

广州书友韩磊因公莅秦,五味子先生相邀得有一聚。见文川、杜宇、王怡红、何炜、张鑫一众书友。话题说到李锐、钟叔河先生,《开卷》杂志等;说到本地年轻的著名音乐人王伟恐怕身体状况不好。其实写这篇文字时,王伟是真的辞世了,很有才气的一位音乐人,人也帅气而聪慧。为之惋惜。餐后各自散去。主人又拉着客人到三三堂马治权先生工作室茶叙,惜未随行。后来在朋友圈见三三堂为客人书一联对,是陆放翁诗句,“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此联对多年前我亦喜欢,又看了放翁全诗一回,很是感喟他的惨淡经营的日子,我的心境亦随之今之视昔、黯然神伤了。

这些天仍读《东坡小品》,已读毕。雷凡又发来《东坡志林》电子版,繁体竖排,明焦竑评,明末朱墨套印本,想着继续阅读一过,先收藏着。纸质本亦有,是中华书局的本子,已读过数次。很喜欢苏轼《初到黄州》一诗,这些天,“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诗人此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时写下的。是啊,此时他也就四十三、四的样子,可为什么就说自己老了呢?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7279

(3)
理洵的头像理洵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上午10:45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午1: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5年4月1日 下午2:05

    先生的淘书与阅读非同寻常,令人敬佩。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