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喜好读书作文,也就早早染上那缕腐儒气,酸文假醋地访古寻幽。2017年,由写豆腐块文章,改写诗词,为了写本《石首竹枝词》,就想踏访绣林名胜古迹。可明明书里都有记载,偏偏就找寻不着。譬如袁中道就写过《石首绣林山游记》,说长江经三峡约束后奔腾而下,水势剽悍,汹涌几百里,所有沙石泥土皆不敢与之争,但到了石首,遇到绣林山,激流与顽石相搏,山石将浪涛卷起千堆雪,浪涛把山石劈成树林,蚀出洞穴,把石头磨砺得锋利如刀剑,圆滑如卧虎,把那绣林山下的浅滩水湄,活生生雕镂出一个气象万千的万石湾。读到此我就想:这万石湾该是何等壮观,那肯定比苏东坡的黄山赤壁奇诡多了,那才是真正的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于是我终于没忍住,一次次爬上绣林山,却从未见到过小修描述的那番景致,只有残存的山体,陡立的石壁,是前些年炸山取石留下的杰作。排排浊浪长途奔袭而来,如林的石笋不见踪影,浪花也就不开。
古代绣林那真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古镇,有好几座浅山,好几湾碧湖,还有照影桥、望夫石、八仙洞、刘郎浦、绣林亭、锦帻亭,还有龙盖朝岚、马鞍夕翠,再加上调弦口、万石湾,总称为绣林十景。黄庭坚曾经写过《咏绣林十景》,写过《绣林亭》,写过《万石湾》,写过《照影桥》。山谷道人虽是大诗人,大诗人也不见得每首诗都是精品,这些诗就非常遗憾,写得并不怎么气韵生动,也就不怎么著名,连石首人也没有几个能够背诵,我到现在都背不下来,也懒得背。杜甫也写过《石首早发》,我只记得一句“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看上去不是什么好话,石首人也不好意思传诵。倒是中唐有个叫吕温的诗人途经石首,曾口占《刘郎浦》一诗:“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这诗句事涉男女,容易让人记住。记住了诗,也就记住了史。刘备怎么会为了一个孙夫人而轻易放弃争夺天下、鼎足而立的决心呢,那东吴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绣林十景中,调弦口远在二十里外的调关镇,虽在石首境内,但离绣林有点远。而这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石首人说在调关,汉阳人说在汉阳,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可怜咱小石首,怎么争得过大武汉?何况人家古琴台那么有名,人家还办有《知音》杂志,把那些个知音文化搞得有声有色,不管你石首人信不信,外地人反正信了。不过这种争论其实没什么意思,谁搞得清楚俞伯牙到底是在哪里遇到了钟子期?说不定既不在汉阳,也不在石首,只不过是这两个地方借这个故事做了些文章,汉阳的文章做得更好而已。石首也不是没做文章,调关之名,就是从调弦演变而来,近旁还有个伯牙口村。但地名是人取的,取名有时候也只是图个吉利,或许个宏愿。叫长生的人不少,可古往今来,哪个长生不老了?石首还有个晒经石,说是唐僧取经回来,在这里晒经了的,你信吗?从印度回西安,怎么会跑到石首来?难不成是悟空背着师傅一个筋斗翻到了这里?
先前我到南岳山看到过晒经石,用傻瓜相机还拍过照,有了手机后,就不用相机拍照片了。那天,我再从森林公园正门向东走去,不见了晒经石,全然没有了哪传说中的千年遗迹,更看不到那块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沧桑痕迹的石头了。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不就是这样吗,许多新的在不断弥补着旧的。正如这山上逾越千年之久的寺庙,曾经的寺人们已远行,人去了,寺不空;寺毁了,山还在。南岳山的香火从来没有断过,一代又一代石首人生在斯、长在斯,香火是越烧越旺。
照影桥这名字,倒有些诗情画意,拱桥美人,映带生姿。这桥也是与孙夫人有关,说是她经常在桥上临水自盼,顾影自怜,就感觉这孙夫人与潘光旦先生研究的影恋少女冯小青类似。小青整日闲愁,临池自照,好与影语,有诗曰“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你读了可能也会忍不住,想穿越到明代去陪伴她。孙夫人这么年轻,常守空房,其落寞孤寂的况味跟冯小青有得一比,这两句诗感觉就像是写给她的。我在苏州那些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里发呆时,常常要想起石首的照影桥,估摸那座我从未见过的照影桥是不是这般模样。历代诗人也有不少写过照影桥,有两句写得有点意思:“腻粉至今流尽否,石苔空锁一桥烟。”唉,而今不仅腻粉早已流尽,桥也早已不存,桥下的牌楼堰都填作了集市。那个集市叫茅草街,两边挂满了廉价服装。所幸绣林尚存山底湖、陈家湖,近几年都辟作了公园,还架了几座桥,这些桥没有一点特别之处,姑且将其中的一座桥石桥叫做照影桥。
那时候石首最古老的桥叫童人桥,在东升镇境内,说是与明代探花曾可前有关。曾可前小时候自然是聪明伶俐,他每次去长堤寺上学,都要经过彭田港,十分不便,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在此修建一座桥,造福乡亲。果真数年后,曾可前高中金榜探花,在做官之际兑现了童年的承诺,在这里修了一座桥,于是就叫了这名字。我去看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在原址上新修的石桥。
曾可前是公安派的重要人物,他与三袁关系很好,交往很多,袁中道写《石首绣林山游记》里提到的同游者中,第一人就是他。他也做了不小的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吧。他是石首人,才华横溢,诗文不少,奇怪的是我从未找到他写石首的诗文。我在《地域神韵——石首乡土文化掠影》中,收录了曾可前一首诗,还是他写湖南章华台的。就是这么一个人物,我在《石首竹枝词》书里用了两个版面,一页写童人桥,一页写曾可前本人。比他大的官如一代贤臣明朝首辅杨溥、袁阁老袁宗皋、东阁大学士张壁等人都只用了一个版面。
绣林山上还有个望夫石,可能炸山炸掉了。这望夫石上有脚印,脚印中间还有一条小槽。村人粗鄙,说是孙夫人小便冲出来的。真实的传说是孙夫人听说刘备死了,在石头上终日望夫夫不归,泪流不止,泪水在石头上滴出了印痕;最后朝天呼唤夫君之名,投江而死。石首江边,也的确有个地名叫朝天口。我一直认为这段传说是后人的附会,那孙夫人与刘备的感情应该不怎么好,本来就是政治联姻,年龄差异又大,还长期不在一起,孩子都没生一个。加上刘备这厮,说什么“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赵子龙百万军中救出他儿子阿斗,他居然将孩子投掷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看得出他只图霸业,心里根本就没老婆孩子。不过这也是小说家言,不足采信,但民间传说一般也是根据小说来的呀,明显这传说与小说相互抵触,不能自洽。我登山时,望夫石自然没见着,只有个孙夫人雕像,水泥石灰做的,也是一律的粗糙。
绣林的大多数景观都与刘备有关,就是绣林山这个名字也来自刘备。绣林山原来叫楚望山,刘备在这里迎娶孙夫人,山上张灯结彩,刘备赞叹说锦绣如林,于是就叫了这名字。可我奇怪的是,1994年11月24日,我国邮电部发行的《三国演义》第四组中的第二枚邮票–“刘备招亲”的画面是根据演义的内容来描绘的。小说可以乱来由,邮票发行就得尊重历史。在《资治通鉴》卷二七六注文,说得很清楚,在湖北石首县。绣林这名字,可能比石首还早。石首建县于西晋,那已经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了。
石首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有多种说法,通行的说法是有石孤立于长江边,以石为首而得名。我总是不愿意承认这种说法,以石为首,岂不是花岗岩脑袋了?还有说是秦始皇赶山填海时,将两座小山遗落在了这里,其中一座变成了与长江水神搏斗的山神,山体是它的身躯,而昂立江中的那块巨石就是它的头颅,因此被称为“石首”,荒诞如司马夹头爱国。倒是宋元之际的史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里,引用孙宗鉴的一段话,说起来比较合符情理:“自安陆至竟陵,两驿皆平地。南至大江,并无丘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浅山,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石首北部是江汉平原,一马平川,到了石首才首次出现了山,这样解释岂不是很好?
古代绣林与刘备无关的景点倒也有,譬如八仙洞,也在绣林山上,洞口还有个天造地设的棋盘子,有石凳石桌。传说葛洪住在这里种玉莲,用这种灵丹妙药给百姓治病。他也不能一天到晚为人民服务,就像而今的公务员,闲暇时也要掼蛋一样,葛洪还和其他七位仙人一起在洞口的棋盘上对弈。我以前看到过有个叫王天根的诗人写过八仙洞,这人也跟小修一起登过绣林山的,应该是小修的粉丝。原诗记不得了,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那八仙洞的入口被青苔和藤蔓覆盖,古朴而神秘,仿佛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户。里面还有钟乳石,大抵像仙鹤展翅、神龙盘旋之类。阳光从洞口透入,光影斑驳,滴水声清脆悦耳。洞外则是郁郁葱葱的山林,鸟语花香。这些景观当然也都被炸飞了,跟八仙一起飞到另一个平行时空去了。
为写石首竹枝词,寻访古今绣林十景,徒劳无功,深以为憾。石首古迹尽毁,可能与战争有关,可能与洪水有关,也可能与贫穷有关。而今渐入老境,一切都已看淡。万有皆逝,何况绣林十景?以前就听说想恢复重建,闻之并不激动,甚至觉得大可不必。我出外旅游时,在外面看了无数假古董,兴味索然。倒是在国外名博物馆里看到咱们国家的真古董,差点气得吐血。叹惋之后,不如面向未来,把现在的建筑做好一点,若干年后,也就成了古董了。那些乡邦文献,古文旧诗,不妨刻在石头上,写在街巷中,让孩子们耳濡目染,也许能够记住一点点,文脉就不至于断裂,乡情也就有所依傍。你就会身不由己的沉浸在那悠悠绵绵的历史情绪里,心灵仿佛随时可隔空与先贤们交流,文脉在,遗风在,魂就在。记得石首书画家协会,曾经把绣林十景绘成画印成了年历,这已是多年前的事了,那挂历尚在否?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7199
评论列表(17条)
没有想到坐了个首席,挺爽。
@四格格:请坐,请上坐;敬茶,敬香茶!
古人写景,应该也是发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但多少都会有点依据。至今找不到痕迹,也许是江水改道,也许是山崩地裂,大自然千变万化,那些古人赞不绝口的神工鬼斧已了无踪迹。没有也罢,你也想象一下、发挥一下吧。
@四格格:古绣林很美,现在更美,不用想象,以四格格的文笔,可写出美文。谢谢来访!
绣林十景又称“绣林十锦”,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绣林是市人民政府驻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绣林十景的具体景点说法也不尽相同,目前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绣林十景是:范蠡墓、饮马池、调弦亭、绣林山、刘郎浦、三义寺、绣林亭、望夫台、照影桥、玉田寺;另一种说法认为绣林十景是:调弦亭、刘郎浦、马鞍山、龙盖山、照影桥、八仙洞、望夫台、万石湾、锦帻亭、绣林亭。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教授关注绣林十景,明天我发组咏绣林十景的七绝。
寻访古景, 这个过程就很美好, 寻到不枉, 寻不到也不枉 !
@轻品慢尝:谢谢教授来访!敬茶!
雪花的此篇精美文化游记,视野开阔,意向高远,文笔灵动,气象万千,将自己的文化底蕴与成长旅痕深邃呈现,好喜欢。
@锦瑟黎燕:谢谢作家鼓励!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您作客石首!
因为雪花老师,知道了石首这个地名(恕我孤陋寡闻);又在雪花老师的诗文中知道石首是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县城,于是,石首与我而言成了令人向往的地方。若有缘定去那里拜会你,看看那座城。
@难诉相思:看看身体,顺便看看大姐,一举两得。
@杨自记: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朋友作客石首!
@难诉相思: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蒋院长作客石首!
石头的感觉很深奥,引来诗人无限遐想。每个人对石头感觉不同,所以引起遐想。祝好大姐。
@杨自记:谢谢来访!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朋友作客石首!
雪花文笔真好,有探寻,有感叹,有失落。最后都想通了!景虽不在,文脉在,遗风在,魂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