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强老师领着他新招来的藤向阳老师来114栋, 那天艳阳高照, 心情大好的藤向阳不时亮开嗓子, 高歌那么一两声。自此, 他不时的高歌, 就常常从他住的筒子楼飘出, 在他出没的地方——办公楼、教学楼、校园大道上回荡, 常常是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藤向阳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是学声乐的, 还是男高音。
学校有个大学生艺术团, 那时艺术团由学校唯一的文科院系代管, 陶志强老师受院系委派管理艺术团。他亲自到南艺招来一个男高音和一个女高音, 计划在艺术团中组建一个合唱团。114栋是改进版的筒子楼, 每个房间延伸出一个空间, 建了一个独立的卫生间, 还辟出一个空间做了一个简易厨房。藤向阳一进校就能住进114, 既是凑巧, 也是陶老师动用了关系尽力争来的。那个女高音华筱筱, 就没有那么巧, 还是住进了老式筒子楼。
陶老师对这两个男女高音是寄予厚望的。可是, 不知怎的, 他们三人渐渐成了聚头冤家, 尤其是藤老师和陶老师。藤老师不像其他教器乐、舞蹈的那些老师对陶老师言听计从, 俨然是个刺头。矛盾的焦点主要是谁是内行、谁是外行, 内行不买外行的账。
合唱训练, 合唱作品选择,节目编排等, 藤老师自然觉得自己是内行, 不希望陶老师这个外行多插手和干涉; 合唱团管理, 教学节奏把握, 作品鉴赏等, 陶老师觉得自己才是内行, 除了有一嗓子, 你姓藤的在其他方面都是外行。在艺术团习惯了自己说了算的陶老师, 遇到藤老师这样的刺头, 很是挠头。
陶老师身高一米九零, 往哪一站, 都是玉树临风。他对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和管理能力非常自信, 不知他是否出生于艺术世家, 但他确实会几种乐器, 特别是会弹钢琴。他是该师资班的学员, 是委托南大中文系培养的, 毕业后留校。和学校众多的外来户相比, 他根深叶茂、资格老、人脉广, 还是“入赘”女婿, 额头自然高, 谁叫人家是嫡系。
藤老师据说也是南艺的高材生, 虽是中等身量, 但天庭饱满, 嘴巴偏大, 因为一张嘴就有歌声, 哪怕说话也有唱腔, 那嘴就大得有腔调了。他一唱《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 有世界著名“男三高”的范儿, 也有本土著名男高音戴玉强的形貌。从他进校, 就成为学校艺术活动尤其是声乐艺术活动中的一哥, 几十年都没人能替代。他也常参加社会商演, 办过个人演唱会, 这额头也不低。
陶、藤二人谁也不服谁, 背后常常互相揶揄。藤是北方人, 欣赏豪迈与粗旷, 常常模仿陶的吴侬软语腔调, 如: 帮帮忙, 好伐啦, 那意思不是请人帮忙, 而是强调自己的观点, 让人认同自己的看法, 潜台词是: 过脑子想想吧,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藤一边模仿, 还一边夸张地做手势, 甚至翘起兰花指。陶倒并不开涮北方话和北方人, 但常拿文化艺术修养说道, 还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学艺术的人, 高考分很低的, 文化知识哪能不匮乏。
陶老师住的筒子楼比较特殊。因为房子十分老旧, 作为补偿每家可拥有两间房。那楼比较偏, 楼下的空地可以种一些花草。陶老师家很醒目地摆着一家钢琴, 和那旧房不太协调, 但那父子俩双手在琴键上舞动起来, 似乎一切都协调了。陶老师家空地上种的花草就是比人家的艳丽, 足见是精心打理的。陶老师在家事上是个全能, 会做菜还会设计和缝制衣服, 他太太的着装全由陶老师设计安排。这个陶太太, 论相貌完全不与姚老师在一个重量级。可她有一颗理科大脑, 从事科研工作, 这是陶老师最欣赏的地方。不仅欣赏, 还甘为孺子牛。别人家是: 你负责貌美如花, 我负责挣钱养家; 他家是: 你负责为科学发光, 我负责让你有光。姚老师常嘚瑟他儿子的科学头颅上, 开着艺术之花, 儿子的理科思维来自娘, 艺术细胞是爹给的。这些做派, 在藤老师看来是娘娘腔。
陶老师住筒子楼多年, 一直期待着福利分房。很多人熬了多年不熬了, 自己掏钱买集资房。藤老师没熬几年就买了集资房, 搬出了筒子楼。陶老师觉得自己都快熬到头了, 愣是不肯买房。藤背后笑话他是守财奴, 还内行呢, 都看不清社会发展行情, 等着后悔吧。藤老师的房子装修有档次, 也有艺术气息。他把母亲从老家接来住新房, 哪知母亲在拖客厅的地砖时, 地湿滑一了跤骨折了。陶笑话藤就知道显摆, 缺少基本生活常识。姚老师后来终于抓住最后的机会, 买了集资房, 买的是有越层的顶楼。他夸房子大, 平台上阳光灿烂。藤调笑, 在筒子楼熬得缺钙了, 这下好好晒太阳。
1999年, 建国50周年大庆, 各院系要进行大合唱比赛。我们分院排练的是多声部合唱: 《爱我中华》, 藤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和指挥, 陶老师负责组织和管理。开始排练了, 藤老师连续两次迟到, 老师们直摇头, 似乎认同了陶老师的看法, 搞艺术的人大多自由散漫。在藤老师第二次迟到时, 陶老师当着老师们的面, 大声呵斥藤: 真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 你不是说你是内行, 我是外行吗? 你倒给全院老师看看你怎个内行! 散漫内行好伐啦! 陶老师说得很激动, 口中吐出的似乎不是吴侬软语, 倒像是钢珠炮。藤老师满脸通红, 好像正憋着一股气, 我们心想坏了, 藤老师要撂挑子了。哪知,藤老师却大喊一声:开始排练!
后来的排练, 藤老师不仅不迟到, 每次都早到那么十多分钟。陶老师负责排队形, 并帮我们鉴赏《爱我中华》的词和曲, 藤教师负责练声和教唱。那合唱是混声合唱, 分女高音部、女低音部、男高音部和男低音部, 这些音部有分有合, 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好在藤老师教合唱多年, 有丰富的经验。他那时才34岁, 头发已经花白, 是少年白头, 倒也别有风度。他从运气、蓄气、吐气教起, 还教腹式呼吸和头腔共鸣, 一套把式教下来, 自己常常是大汗淋漓。一句句的教唱, 还校音准, 让我们的五音从不全到全。他那指挥的动作和手势潇洒又自如, 很是迷人呢。那阵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歌词和旋律一直在我脑中回响。藤老师是内行, 陶老师也是内行, 那些八卦才是只会看热闹的“外行”。《爱我中华》的大合唱, 在学校合唱比赛中拔了头筹, 陶老师和藤老师的合作也拔了头筹。
合唱比赛过后不久, 大学生艺术团从人文院剥离出去, 划归学校宣传部管了。藤老师自然跟艺术团走, 陶老师还留在人文学院教书。这两人不需要计较谁是内行谁是外行了, 也没有互怼的机会了。
如今想想, 藤老师和陶老师都是有个性的人, 你不服我我不服你, 是自然的。本性难改, 不同的本性在互相的调侃和揶揄中, 也许能得到适当的调整, 所谓一物降一物也。
陶师, 我已多年未见了, 听说是到江南老家养老了; 藤老师倒是能每年见到, 他年年在学校迎新年的联欢晚会上高歌, 当年的花白头渐渐全白了, 银白色的披肩发随着歌声飘动……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7144
评论列表(32条)
论专业,腾老师是科班出身,应该更专业一些。但姚老师也是懂行的,他对腾老师个性虽无好感,但对知识还是认同的。都是好同志。
@晓舟同志:是的, 都是好人, 脾气谁还没有, 认真做人做事就好, 就能合作好!
老师将筒子楼里的藤老师和姚老师的音乐特长、互相的调侃和揶揄,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画面感极强,活灵活现,直入人心,足见老师的文笔出神入化。
@锦瑟黎燕:谢谢大姐美言美评! 距离您的美言, 距离还不小, 继续努力吧!
“内行”和“外行”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内行”拥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能够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外行”则可能带来创新的思维和不同的视角,帮助“内行”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在新时代,肩负重任的青年既要深耕专业,争做“内行”标杆,也要接纳“外行”的建议,从“外行”视角突破“内行”瓶颈,促进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阳光笙箫支剑笙:您分析和归纳得太好了, 受教了! 多谢!多谢!
这就叫文人相轻,同行之间互不服气是常事,他们还算好的,没有闹出大动静来,只是互相调侃、揶揄一下而已。武术有门派,戏曲有门派,声乐也有门派。
@四格格:您说得很在理, 虽然各自有各自的脾气性格, 但都想把事做好, 求大同存小异, 就有合作的空间。
看来滕老师还是听得进批评意见的,被姚老师一通大声呵斥批得满脸通红,从此“改邪归正”,我怎么看着他那么可爱呢!
@难诉相思:是的, 两个人都有可爱之处呢, 都不是枯燥乏味的人。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此言不缪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斗不息,常见也。如此必定难以志同道合,只有各行其是。只要不诡计多端,不伤害对方,便可谅解。这篇小故事,很现实,足引以为鉴。
@一池烟雨:多谢您老的认可, 您分析和归纳得很好!
两个搞艺术的老师,个性都是超级爆棚,这也是艺术圈中常见的“文人相轻”现象,好在没耽误工作,也是一个有特色的搭配!
@李宗宾19481957:正如您所说, 是一个有特色的搭配。都是性情中人, 还有趣。
人物刻化非常到位,把人物写活了,很有功力。
@2272 张英辅:谢谢张老师美言!
好文,学习,点赞!
@雪花漫舞:谢谢支持和认可!
姚老师滕老师两个搞艺术的人的矛盾,表现为常常互相揶揄,并不影响他们工作上的合作。与政治人物的矛盾,与利益相争的矛盾比起来,这个矛盾也有艺术性,还觉得有点可爱。如果现在两人相聚说起这些矛盾,估计会哈哈大笑。
@诚厚:您说得很对呀, 他们的矛盾真的不同于权利场上政治人物的矛盾, 还有艺术性, 如今相聚是会开怀大笑的。
@诚厚:善良的人,不会真翻脸。政治斗,有时是你死我活,不管是老乡否。祝好大哥!
有时同行之间的不服气,爱攀比,也会是一种动力,促使双方不断的高要求自己,向更高标准前行。
@四格格:小争小斗总是免不了的, 正如您说的那样, 还能互相促进呢!
两位老师都是有本事(内行)的人,虽有各自的个性,但终归都是良善之人。比政界那些争斗“心慈手软”了好多。
@惑矣:是的, 不同于官场上的明争暗斗。
感觉老师有太多音乐细胞,原来在大学环境里熏陶的。两个老师有矛盾,但没出大问题,也是不错。中学音乐老师硬拉俺去宣传队,不知什么原因。其实我真不行,主要是不识谱,只是耳朵好一些。看来老师也多才多艺。祝好了。
@杨自记:您抬举我了, 我艺术细胞极其缺乏。
@轻品慢尝:感觉你行,太客气了。
搞艺术的互相不服气很正常。艺术没有止境,各有各的特色,特别是声乐。他们排练节目能分工合作,取得好成绩就说明他们都是有个性,识大局的人。
@地质之花:大姐说得没错, 谢谢认同!
把两个个性不同的老师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真佩服刘老师的文笔。[赞][赞]
@陌上梦落:多谢夸奖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