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频混响》(11)——沙尘暴

1743089911937

这是外孙女创作的一首诗,除加了两个顿号,全文实录。

.

              沙尘暴

           朱子文扬/文

.

沙尘暴

一滴泪水 、一滴血

裹着刃与刃挤压而碎裂的石子

乘着焚烧的兵书

随风升上空去

在气流中不断雕刻 、雕刻

落在即将铸造的模具里

.

安逸的时代

有人纵着抓一把黄河底的沙

撒向过去、现在、未来

.

风千年千年地翻涌

熟悉的面孔斑驳不堪

一锄头翻出来惊了世界

它被人捧起

尘埃被软毛刷扫去

又一阵风

携带者无数尘埃

再卷起

.

当沙尘暴来临

每一滴雨

都相较于千年前

重上不少

浑浊不少

.

它来得疾驰

于是世界变成老旧的模样

黄沙茫茫地

钻入每个人的七窍

有人大喊——末世来了

有人大喊——该回家了

.

它用雄伟地到来

彰显岁月,彰显壮阔

它只是轻轻的一个翻涌

我成了新出土的文物

大家慌忙逃窜

好像原本金黄

被一阵风吹锈了的青铜器

.

你好,后世的朋友

我望着你的方向

眼中进了一粒沙

它顺着泪流出来

干涸后

被风再次带走

.

希望它再次落下

落在你的眼中

你依然能流下泪

于是

它顺着泪再次流出来

干涸

被风带走

.

姥爷有话说:

这是我读到的外孙女的第三首诗,也是读到的第一首严格意义上的诗。如果要我以此为题,我不会这样写,也写不出她对沙尘暴的特有感受。作者碎片化的灵感,竟然能孵化出浩浩荡荡的语感和隐藏在它背后的物化、灵化的哲思。

《沙尘暴》是一个奇幻的隐喻空间。作者将沙尘暴这一自然现象通过意象的叠加转化为时间、记忆与人类文明的载体,通过既细腻又粗犷的笔触,探讨了文明的兴衰、历史的轮回以及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觉醒。

诗的开篇很有画面感和冲击力:“一滴泪水, 一滴血/裹着刃与刃挤压而碎裂的石子/乘着焚烧的兵书”,将沙尘暴的形成与历史的创伤、战争的残酷相勾连。“焚烧的兵书”既是历史符号,又暗喻文明的焚毁与消弥。这些意象的叠加,赋予了沙尘暴厚重的历史纵深,使其成为承载血泪与破碎的时空容器。

诗中多次出现的“风”与“沙”形成了强烈的循环意象。“风千年千年地翻涌”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而“抓一把黄河底的沙/撒向过去、现在、未来”则暗示了人类对历史的轻率与傲慢。当沙尘暴来临,“世界变成老旧的模样”,黄沙侵入“七窍”,人们在慌乱中呼喊“末世来了”或“该回家了”,这种对比深刻揭示了人类在自然力量前的迷茫与回归本能的渴望。

“我成了新出土的文物”这一隐喻颇具匠心,将个体生命置于历史长河中,暗示每个人都是文明的碎片。而结尾处“希望它再次落下/落在你的眼中/你依然能流下泪”则以诗意的方式,呼吁后世传承对历史的感知与敬畏,让文明的记忆在泪水中延续。

整首诗在语言上具有实验性,挑战性,如“在气流中不断雕刻 、雕刻”的重复,强化了沙尘暴对时空的塑造力;“被一阵风吹锈了的青铜器”则以新颖的灵感,将时间的侵蚀感具象化。也许作者还不知通感为何物,但关于“青铜器”的灵感就是通感,这种语言特征是诗性的文化胎记。

姥爷对这首诗的解读也许与作者的创作意旨不同频,甚至南辕北辙,但诗就是诗,作者独特的个性化创作,往往会给读者带来多纬度的个性化体验。这也是诗歌的曼妙之处,写有写的诗趣,读有读的窥孔。

            2025/03/27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7021

(1)
吊脚楼的头像吊脚楼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上午10:44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上午5: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5年3月29日 下午3:45

    一个写得有意味, 一个读得有洞见, 创作和解读不同频, 诗本无达诂, 写有写的妙语, 读有都的妙悟。“它只是轻轻的一个翻涌 我成了新出土的文物”[赞][赞][赞]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5年3月30日 上午6:37

    遗传这东西太神奇了,她的脑细胞里,刻着多少文学基因啊![赞][赞][赞]

    • 吊脚楼的头像
      吊脚楼 2025年3月30日 上午11:48

      @难诉相思这娃子多次抗议我不该动她的文字,也不应该深度解读。我没辙了。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