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一位有关领导电话我,说《XX村志》初稿写好了,可村委和街道都通不过。村委和街道要请市档案中心几位专家老师去评审。单位让谭科长与我一起去参加评审会。我一口答应——不是因为想滥竽充数当专家老师,而是因为我已接受编写老家村里的村志任务,所以很想看看这村志,听听专家老师的评语——这村志怎么会通不过呢?
领导在“浙政钉”上把《XX村志》发给了我,说10天后开评审会。我打开《XX村志》一看字数,妈呀, 这村志居然写了180万字——一部巨著啊!我敢肯定那主编首先是有粗制滥造的嫌疑了,但具体还得看这志。
180万字,平均每天得看18万字,而且是要在工作之余看。不看肯定不行,到时讲不出个所以然来,有失评审者的身份与职责。于是,我每天都见缝插针地浏览、跳跃式阅读,说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点都不为过。
10天时间转眼就到。领导派人把我俩,还有图书馆、文化馆、传媒心中其他三位接到那个村委。参加评审会的还有村委会人员与街道领导。评审会由村书记主持。
首先由谭科长发言。她对照志书具体框架结构的要求,一一评述此志体量大、多偏史、分类不标准、内容越境,且一直在论。第二位由图书馆的老师发言。他评述此志纲目混乱并举例,水分太多并举例,内容没边界并举例,举例甚至连道听途说的事都写进去了。第三位由传媒中心的老师发言。他很真诚,也很谦虚,说因最近工作较忙,基本上没看什么,主要是来学习的。
第四位是我发言。我首先从概述说起,概述是总揽全志大势、揭示兴衰起伏,沟通内外联系、彰明因果关系的综合性记述体裁,甄述为全书之纲,是读志的向导。概述一股模式是综括地理状况,纵述历史全貌,横际各业成就,条述地方优势,以策论发展远景为殿后。一般3千字左右差不多了。
可这个概述写了近2万字,且主次不分、详略不当。如:
一、位置与历史沿革3500多字;
二、特产4500多字;
三、手工业1400多字;
四、文化教育5000多字;
五、卫生3000多字;
六、建国后、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的村民生活及发展600多字。
一本村志概括以上六个方面,居然没有概述农业、农作物,且这6个方面详略不当一目了然。
接下去写大事记。大事记应该详今略古,选录事件。可此志从旧新石器时代写到建国后,扬扬洒洒写了约27万字。
在后面的蚕桑章节中 ,先写养蚕3万多字,再写栽桑1万多字,然后又用3万多字写养蚕,从蚕种、催青、收蚁到小蚕共育、防病等等,从古代到近代、当代翻来覆去地写。
又如:在写“特产”中无中生有写螃蟹,说是古代的农村产业写了3000字。事实是70年代桐乡县水产大队才开始在石泾塘养殖螃蟹。但在后面写“水产”“动物”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又大书特书、语无伦次用6000多字写螃蟹。内容既不符合实际,写得又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写人物,史料一定要做到证据确凿、准确无误,不能张冠李戴,天马行空。如:我娘家踏断浜自然村有2位名医,一位姓章,擅长外科,诊所开到海宁,仍名为“踏断浜”;一位姓夏,曾在上海开设诊所。可志中不但把夏医生的祖居地(踏断浜又名夏家浜)写到了他们那个村的夏家庙,还把他的诊所写到了海宁。其中写到章姓时,又把我们这个章姓毫无根据地写到了那个村的庄(章)家桥,说章氏后裔在长新踏断浜、西张、东张,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我们长新村另有自然村叫西章村、东章村,但此志写的却是西张、东张,还有一个北张,分明都是弓长张,那3个自然村中一个姓章的都没有啊!
行文不严谨,如:这志不但把古代的槜李城(桃园村)写到了那村志中,还说“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比桐乡县城早1000千年以上,如今成了‘深乡偓’(远离城市的乡下)。”又如“一桌酒肆”(一桌酒水)。“乡偓”“酒肆”都是桐乡土话、方言。在志书中怎么能用土话、方言叙述呢?
第五位是文化馆老师发言。他的评论与我们大同小异。
以上种种,不胜枚举。虽然我们都公认此志主编与其他编纂人员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真的不尽人意。
最后,我们一致认为:一本村志到底该写多少字较合适?这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具体字数应该根据村的历史、大小、变化、特色、文化丰富程度等因素来决定。记述事物的发展线索可简要,记述现状情况要详细;人无我有的内容要详写,别村都有的内容可略写;重点内容要详写,普通、一般的内容可略写。但如此180万字的村志肯定得动“大手术”或重写。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6934
评论列表(27条)
独具慧眼,颇有见地,足见积淀丰厚,真才实学。
@锦瑟黎燕:感谢黎燕美评!很惭愧,我只是滥竽充数而已。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品格,村志全方位记录乡村状况以及乡村变化,追溯乡村的历史渊源,填补文献空缺,是挽救村落文明的重要方式,印证着一个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
村志传承乡土文化,村志对村落基址、祠堂民居、民风习俗、乡情乡韵、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内容进行记录,能让后人了解和传承村落的传统文化,产生对村落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与传承之志。
村志学术研究价值,助力乡村文化研究:众多研究者可以从村志的传统共性、体例规范、资源开发、价值意义以及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研究,以“学术公器”进行文化传承,为乡村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阳光笙箫支剑笙:支教授才高知深,博古通今,不但是医学专家,也是文学翘楚。[赞][赞][赞]
写村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古到今,有详有略,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写出像样的村志来。
@四格格:是的,写村志也是史无前例的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摸索经验。
真正按要求写出一部村志是很难的。
@2272 张英辅:是的,因为 要全面、系统地记述村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180万字,一个村子怎会有如此浩大的记录工程。你很专业的给他们指点迷津,读文颇受教益。
@惑矣:是啊!虽然我也不专业,但如此巨志,一听字数就敢首先肯定是有粗制滥造的嫌疑了。
一部村志,我看30万字还差不多。余下的150万字必是抄书。不过我对编者也很佩服,180万字抄写打印校对装订也是浩大工程啊,是几个人、花多长时间、得了多少报酬弄成的?请告知。
@晓舟同志:周老师所言极是!一般村大概20万字左右,较大的村大概30万字差不多。写村志一般都有个团队,因包罗万象什么都要写,要采访、查资料等等,至于时间、报酬,以前写好的村都不同,但都时间较长,耗资较大。
@晓舟同志:谢谢周老师!把我图片中的志书整理好啦![赞][赞][赞][偷笑][调皮][嘿嘿]
您这专家老师当得对当得好! 看来这个“村志” 真得不合格。180万字, 是敷衍谁呢, 罗列资料, 不爬罗剔抉, 仔细甄选, 也不懂得删繁就简, 突出重点, 这就是糊弄。没人把关, 这样的文字垃圾就更多了。
@轻品慢尝:是的,所以这村和镇要请人“把脉”。确实垃圾文字太多啦!
能有村志的不多,农村有家谱的不少。从你指出的几点就看出,这种张冠李戴,语言不恰当的村志真有点小孩子过家家。
我一位朋友原来在济南市誌办工作,我听他说市誌最关键的是真实,每一个记录都有来源。整理编辑水平要高,用词恰当。
@地质之花:我们这里村村都没家谱、族谱、祠堂的,这村志写起来真的是很难的,但也不能信口开河、闭门造车啊。
从章老师您这里学到了不少写志的知识!感谢分享[赞][赞][爱心][爱心][喝彩][喝彩][花][花]
@解世权:谢谢!惭愧啦!我也没写过,也还是在学习呢。
志书有个基本框架的,先有提纲再分目撰写,二十万字一册,弄个上下两册四十万字就够了,一百八十万字的村志,编写小组的人,肯定是各行其是,没有相互关照,内容重复,语言拖沓
@淡墨:您的话言简意赅,切中要害,确实重复的内容太多啦!
章老师要在短时间内读完180万字毫无可读性的稿子,要找出问题,提出意见,真难为你了,
@淡墨:没办法,大家都是浏览、跳跃着阅读[偷笑][调皮]
秋韵老师言语中肯,一针见血。写任何“志”哪怕是村志都是需要非常严谨的,否则会误导后人,或者被贻笑大方。
@难诉相思:蒋院所言极是!村志相当于一村之全录,一方之百科全书。书写不严谨就误导后人,或者被贻笑大方。
我对白衣女神崇仰有加,对有才情的白衣女神越发敬重。
@锦瑟黎燕:谢谢老师鼓励!我真的非常惭愧,博文写得少,评也写得少。敬请原谅[花][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