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秋季开学我该升入小学五年级了,我们一部分同学按家庭住址分流,从“新生完小”集体转学到“民生小学”,那是为适应人口增长生源增加而建的一座全新的学校,离我家很近,步行只需十来分钟。
新校舍是一座二层楼,教室是新的,桌椅是新的,课本无疑也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同学有一半是新的。上下课用的是电铃,再也不用敲“钟”了,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美好。
在这个小学只读了两年就毕业了,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并不多。最美好的记忆是我引以为豪的朗读课文。某次,语文老师让我读课文,这是我的强项,我读得很流利,而且抑扬顿挫声音高低有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只要开始学一篇新课文,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读课文的非我莫属。这个特长一直延续到大学,成为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此是后话。
有高光时刻,也有人生短板。或许是小学基础没打好吧,我这一生最大的失败和遗憾就是汉字没写明白。至今一手“小学生体”狗扒拉字羞于示人。好在远离职场后基本没有展示书法的机会,加之有电脑手机代劳,仿宋体字闪亮登场,大家都彼此彼此。唯一展示书法的机会就是签自己名字那三个字,银行的账单上每月总要留下我的“墨宝”一两次。写得多了熟练了,有人居然说我的字写得不错,把我自己都逗乐了。
1957年暑假,那是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时段。学生们放假了,老师们没放,集中起来大鸣大放。
放假的学生按家庭住址编成学习小组在一起做暑假作业。附近大约有五六个同学都到我家里做作业,我理所当然地成了学习小组组长,这是我一生中当的最大的“官”。记得还有一位女老师到家里检查我们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刚好我们全员出席,都在写作业,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据说那个女老师因为怀孕没参加那个重大活动,负责管理假期学习小组。
这是我的高中同学翟MY保存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小学暑假作业本封面。画面生动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小学生的假期生活。
开学了,我们的学习小组被评为优秀学习小组,奖品是每人一个算草本。老师们变化最大,一个个都变得谨小慎微。一位年轻的男体育老师成了“老右”,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觉得很好玩,一看到他就开涮。现在想想,愧对那位老师。
小学读了六年,先后就读三所学校。我的年龄在哪所学校都是偏小的,比我大二岁、三岁的比比皆是,别人就显得成熟老成,而我则尽显幼稚。智商倒也凑合,情商则明显偏低,耍心眼这事肯定不行。
也有贪玩,作业完不成被老师罚站的光荣历史。还有一次上课溜号,老师读课文,“古时候……”,我腾地站起来嘴里喊了一声“到”,我以为点我名,我是“50号”,谐音了。噢,这个是四年级在新生完小的事。
两年时光转瞬即逝,1958年夏季我小学毕业了,秋季再开学我就是中学生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690
评论列表(19条)
小时候的事情难以忘怀,50年代的暑假作业还保存至今,不简单!
@蓓蕾含香:是啊!我也很惊讶,告诉他,这是文物好好保存。
博文写得好 你进初中我进高中 你比我小一点 但读来宛然如同学 很亲切!
@2272 张英辅:致敬学长!向您学习。
幸运,居然在六六年前读完了高中。第一次看见五十年代小学生作业本封面,那种温馨的画面我从来没有体验过。[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花][花][花]
@情满乌江:是的,很幸运在文革前迈进了大学门槛,但只读了二年,算是文革老五届。
那时候朗读课文也要求用普通话吗?
@沉默者FAN:推广普通话从我上学就有。而且我们东北口音本来就接近普通话,学起来并不难。
像穿越了时空一样。。
大姐好记性,小学的事情记得那么清楚。也可能是我的小学生活太平淡了,我都不记得了。唯有一件事情我记得清楚,我在班里年龄小个子低,总是坐第一排。一二年级时,师范院校学生去我们校实习,把我抱腿上坐,教我唱儿歌:“小柳树,是我栽,月儿浇,太阳晒,嫩叶长出来,小鸟儿,你真坏,你弄掉了一个树叶,唉,痛心怀。”
@豫莲芳草:有趣啊。
祝福大姐,感谢你讲的故事。
@杨自记:感谢来访,祝福健康快乐。
大姐在五七年就用上了新课桌。我记得我一直到六四年,还是六五年才告别了土桌子,土凳子。
@地质队员:五六十年代,东北各方面都领先全国。
世事沧桑 ,星移斗转,能留存近70年的作业,非常值得敬重,希望您再多写这此回忆文章,因为这些都是鲜活的历史!
@沧海一粟:谢谢您的褒奖,我一定尽所能记录那段历史。
您小学五年级时,我三年级。几十年前的事您尚记得,难得。当然我也有些事还在记忆中。欣赏您的美文,感觉很喜欢,好像听同学讲过去的事!
@不变hong心(黃梅麟):问候学弟!抓紧捡拾记忆,书写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