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练一万招的人,就怕把一招练一万遍的人。” ——李小龙
各位在《晨起诵诗书》里大概已经知道,我是个很喜欢念诗看书的人。这原本是个好事,值得表扬,但今天呢,我想抛开这些看似正确的表层荣誉,给大家伙儿详细讲讲我在常年读书后悟出的独家心得是什么,又是如何知行合一、用心得来调整自己日常行为的?
心得之一是,读书并不等价于增长智慧。尤其是读史书多了之后,就会有个不太好的地方:思想至上,以至于轻慢现实。
显而易见,能进史书的都是人精中的人精,动辄出将入相,他们所作所为、曾经历过的事都远非我等凡辈能够在现实中企及的。我等身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市井屁民,却天天看着王侯将相、奇人异士的传奇,不由自主地就会产生代入感,想象着处在同样环境下自己就能做出和他们一样的成绩,甚至做得更好;在现实中碰到点事儿,下意识就开始和历史人物作对标并得出结论:就这?还赶不上人家那万分之一呢。但人毕竟还是活在尘世之中,靠现实物质成就而非幻想来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啊。就算“眼界”开阔不少,可往往无法转换成能够指导实际生活的“结构性思维”,以及最为关键的“行动力”,说白了就是理论读得过多,实操却跟不上,便致眼高手低,心浮气躁。
并且,还会摄入过多不属于自己圈层的信息,看着人家手到擒来之事物,自己却拼死拼活也完不成,便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甚至是去跳楼,盖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大。反观人家不接触这些冗余信息的,倒能踏踏实实过一辈子,知足常乐,幸福得很。这或许能给所有头脑精神活跃、现实实践却处下风的读书人们以些许提醒:物理实操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千万不要觉得想到就是做到,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联通并不是那么迅疾精确的。说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心得之二是,要想成为某个领域内的大家,就非得系统性地把该学科知识谱系给学精学透不可;只是随便地看的话,获取的信息量就注定很少很片面。在广博粗放地涉猎各领域之后,如果明白了哪个方向是自己终身所爱,那就得收束精力、沉下心来、纵向挖掘、做到精深。草草翻那么俩下充其量只能作为引起兴趣的入门手段,上不得大台面,更当不得真功夫,否则只会贻笑大方。
诸位应该都看到了,我在大学毕业后暂时放弃了日英双语的积累,转投古诗词的怀抱,并且比之前看得更加深入透彻,个中转变源于一段真实经历。前年5月末,即将大学毕业的我决定报考中文方面的研究生,需要大量看科班教材,身为跨专业考生,在下单剁手的时候还忍不住很得意洋洋了一阵:老娘我从高三(还是高二?)起就在坚持每天背一首古诗词,冬读三九夏诵三伏,虽然从来只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但四五年下来的积累量也不是尔等一时半会所能达到的!灭哈哈哈你们这帮渣渣,中国古代文学这一块的分俺拿定了!
书到了,然后我就傻了。
原因很简单:之前的积累顶多也就局限在诗词这一块上,甚至连骈赋文章都涉及得极少,记忆中只背过一篇欧阳子的《秋声赋》;什么历史背景与当朝文学的关系啦、文人生平故事对其写作风格的影响啦、各类文学体裁顺着时间线的演变脉络啦之类,统统一概不知。更要命的是,就连日日诵读的诗词这一块,我几乎也可以说是毫无掌握:读音想当然地弄错,不查注释典故,平仄韵律、词牌来历、作者年代风格之类的背景知识全部一无所知,天天只是动嘴皮子在字面意义上死记硬背,甚至还闹出过把“二十五郎”搞成五五二十五个彪形大汉的惊天笑话。
而我之前为什么不愿深入去理解呢?因为一深入进去就开始难了开始枯燥无味了,习惯了碎片化短平快摄取信息的大脑接受不了这样的长文本锤炼,于是它便发出指令,叫其主子赶紧润之大吉。而相应的,是我由于长期以来的没有耐心,暂时性失去了在某个领域里深入扎根、搞懂搞透的定力。所以,就算这几年浮光掠影式的碎片积累下来,在真正成体系的知识系统大山面前,体量也近乎为零。
所以我就赶紧屁滚尿流爬去啃书山了,再不敢有一丝轻慢懈怠之心。虽然此事已经过了一年多,但实在是太有警醒意味了,直到今天都不敢忘记,故举来作个例证。
哦,我还读过俳句。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天积累一句,愣是把郑民钦老师的《风雅俳句》四件套给啃完了。不错,确乎长了些见识,因此有资格有能力一人包揽与之相关的全组PPT制作+演讲,还被老师同学评为“像日语学院教授出品的”,但那又怎样?我太明白这些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不过是哄哄门外汉的花招罢了——鄙人甚至连片假名读音都没记熟、最最基本的语法规则都没弄明白呢,不过粗通平假名而已。要是随便来个真正对此感兴趣的业内大佬用日语提问几句,我恐怕就得当场“顾左右而言他”,汗流浃背滚下台去。虽然别人事后给予的都是赞美的眼神,但我深知要是再这样浮躁下去,越往后走只会越举步维艰,连现成的句子欣赏解释起来都费劲,更不要说自己动手写了,而后者,才是我真心希望能够去做的事啊。
所以,为了集中精力,更好地利用时间,我现在已经把很多很多曾感兴趣但又绝无可能深入实施的待办事项直接从脑内清单上去掉了。比如用古诗文场景来绘画、建模;比如跑酷;比如风景摄影;比如美食视频制作;比如用俳句场景画简笔画写书法,再印在T恤上进行售卖。唯三保留并且坚持下来的,只有阅读、锻炼和写作,而前两者又是为后者所服务的:第一个一边读,一边把作者生平、诗文风格、典故注释之类的背景知识给搞懂,权当日常积累;第二个隔天出去放个风(太频繁怕伤膝盖),保持体力充足免疫力在线;第三个每天至少500字,稳住手速与输出习惯。那么相对应的,我所应当耗神学习的是怎么把纯文字给搞出电影感画面感,各号典故考据信手拈来,主旨意图、谋篇布局、人物塑造、文笔措辞通通在线,后期体力手速也能跟得上,不至于写到半路被迫掉档。绕了这么一大圈才明白过来,这种在单个领域内登峰造极的深厚功力,才是我真正值得用毕生精力来追求的事物啊。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6804
评论列表(4条)
不茫然地读书, 有思考![赞][赞][赞]
@轻品慢尝:谢谢支持![花]
“在单个领域内登峰造极的深厚功力,才是我真正值得用毕生精力来追求的事物”——这就好比医生对医术的精益求精。为你点赞![赞][赞][赞]
@难诉相思:浮躁散漫了仅仅二十几年后,便找到了满身精力的正确打开方式,在这个角度上,或许我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