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黄店镇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桐山后金村,这又是一个宗族聚居村落,村民姓金。《光绪兰溪县志》记载了村名的来历。金氏村民先于后梁(吴越、闽)龙德二年(922年)由衢州桐山峡口迁来鸡鸣山脚,又于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迁居此地。因村前有座山,便沿用桐山为名,村在其后,故名桐山后金。
迄今为止,桐山后金村已有900多年历史。来桐山后金,是为寻找金履祥的印记。和上次去三泉古村时隔没几天。看着春光明媚,却依旧寒风凛冽。还是姐夫开车。我和我姐在后座跟他开玩笑,说幸亏有我们两个陪着你,让你开车不孤单。姐夫说,好话都让你们说去了,是我陪你们好不好。我跟我姐说,我发觉姐夫现在脾气似乎好了很多。姐说大概是男性更年期过去了吧。
沿着“古村、古道、古驿站”的兰芝风情线向西北前行,经过一段通村公路,来到桐山后金村。和江南大多数古村落一样,村口有一个大池塘。池塘边上,一棵有着几百年树龄的古樟树撑开巨伞,像是在庇护着古村的历代子孙。池塘中间有一座浮岛,上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柏树,树干直径应该有1米多。这棵老柏树可是有些来历的。古时候桐山后金村正好处于兰溪和建德交界处,村子被一分为二,一半归建德管,另一半属于兰溪,这棵老柏树成为天然的分界线。后来,桐山后金村全部划给兰溪管辖,分界线自然就消失了,可老柏树依旧矗立着,与池边的古樟树遥相呼应。
村子三面环山,依山傍水,体现古人“择水而居”的选址理念。以水池为核心,房屋沿山而建,形成山环村、村围水的藏风聚水之地势。相传,古村落的布局是宋末著名学者金履祥设计的,其实用价值和艺术魅力令现在人叹为观止。我和我姐在古樟树下合了个影。我说以后只要我们俩姐妹同游,都要来一张合影。现在看看似乎很平常,将来一定会感到弥足珍贵。
伫立池边放眼望去,白墙黛瓦层层叠叠掩映于绿树丛中,倒映在碧波里,好似一幅泼墨山水画。沿着村道向上,走向村子的纵深处。道路的中间是青石板,两边鹅卵石铺就。路旁的宅子,大多老旧,呈现出原生态。一个个历史遗存依次呈现在眼前,仿佛时光穿越数百年,回到宋元、明清时代。沿着小路一直走到尽头,是小钓山的山脚。这里有金履祥墓地。从另一条路往下走。从始至终,姐夫都是一个人倒背着双手走在前面,碰到感兴趣的地方会停下来跟我们探讨一二。他那样子十足像个老学究。
回到村口,走进仁山书院。姐夫说,这是村里最值得一看的地方,所以放到最后重点参观。仁山书院是金履祥晚年讲学之地,几经修缮,现存的仁山书院由金履祥后裔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三进,后进两侧各有一个厢房,形成丁字形布局,是村里保存最完好的老建筑,其功能分区一半作为书院,另一半作为金氏家庙。从宣传橱窗的介绍中我大致了解了金履祥的生平。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生于南宋,兰溪纯孝乡桐山(今兰溪市黄店镇桐山后金村)人,自号桐阳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精于经史之学,为浙东学派(金华学派)中坚,为“北山四先生”之一。自幼好学,凡天文、地理、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无不精研。初受学于王柏,后受学于何基(何基为朱熹二传弟子),造诣日深。因权臣当道,不思仕途,隐居教学及著书。曾任教于严陵(今浙江省桐庐县)钓台书院、金华丽正书院等。著有《通鉴前编》、《大学章句疏义》、《尚书表注》、《仁山文集》等。晚年在家乡附近仁山下讲学,诲人不倦。学者尊称为仁山先生。他提出的“敬行”思想在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大德七年(1303)卒,享年72岁。
桐山后金村的村民对于仁山书院有一番别样的感情。大概在民国初年,村中的小学便设在了这里,直到1983年左右,书院才不再作为教室。现在村中50岁以上的村民大多曾在书院里习文识字。置身其中,我仿佛听到稚童朗朗的读书声。教室的课桌椅是新的,可整个老房子还是保留着原始风貌。当年的学子在这四面透风的课堂求学,可见条件之艰苦。然而从这里却走出了许多响当当的人物。在金履祥故后的700年间,桐山后金村人才辈出,科举得中二百余人。如今村中有教师、教授等30多人,被人们誉为“ 才子之村”、“教师之村”。2018年12月,桐山后金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如果说,村口的古樟树给桐山后金的子孙后代带来物质层面的庇荫,那么,仁山先生则从精神层面恩泽了他的后人。这是我们仨此行得出的感悟。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6445
评论列表(35条)
占个首席雅座,自己喝杯咖啡。
这个古村很有讲究,门楣与众不同,有气势,也有气韵,果然是泼墨而成的天然水墨画。于村落来说,山是靠背山,树是风水树,池是聚财池,有山有水有树才是宜居的风水宝地。还得了一个桐山后金宜雅宜俗,雅俗兼备的村名,更添一位仁山雅士,让古村更多了一番气派。
@四格格:谢谢格格首席美评!兰溪有太多古村落,我以前都没去过,所以这个春天有很多新发现,新惊喜。[花][花][花]
又是一篇值得品味的游记,你好棒!
@2272 张英辅:谢谢张老师美评!
蒋院与姐姐姐夫同游拥有900历史的古村落桐山后金村,以精美拍摄与灵动抒写相互辉映,将历史与文脉,书院与村名的美美与共通透呈现,这样的幸福美游,这样的慧心慧眼,这样的视角格调,令人敬慕。
@锦瑟黎燕:黎燕老师总是给予我那么多的溢美之词和鼓励,让我信心倍增。
桐山后金村因村前有座山,沿用桐山为名,村在山后,故得名桐山后金,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村子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开阔的桐山下,村口南方有座福泉庙,东面斜对仁山,有仁山书院,西背靠小钓山。进入村中,似在迷宫中行走,道路以村口塘为中心向外辐射呈九宫八卦形。相传这是宋末著名学者金仁山(学名金履祥)设计的,把形、行、居、藏融为一体,易聚易散,令建筑学家惊叹。
街巷分布:古村街弄四通八达,犹如扇形八卦。以村中心水池为核心,通过8条弄口向外扇形辐射。村口塘中间有一个圆盘型土墩子,上面种着古老的柏树,是八卦的中心。西半池有高山、徽式马头墙倒映其中,东半池只显天空亮迹,阴阳鱼几乎呼之欲出。由塘塍向四围辐射的八条古巷恰好是九宫的分界线,八卦的乾三根、坤六段等恰似里三层外三层那层与层之间的环状路径,通俗来说,布局有如大蜘蛛编织的网,中心小圆的蜘蛛盘踞点为村口塘,八条古巷是粗壮的经线,块状房屋间的通道是稍细的纬线。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深度解读。
姐妹同游桐山后金古村,精美的照片,白墙黛瓦的古村落。娓娓道来的灵动文字,还有蒋院的穿着衣品,颜色搭配,也是可圈可点,显得婀娜多姿年轻态。
@雨凌:谢谢雨凌老师来访美评!谢谢您对我穿着的认可,心里美滋滋的。[大笑][大笑][大笑]
踏青、游古镇两相宜, 自然风光、人文风景都饱览了, 亲人相伴、其乐融融! 好惬意! 好羡慕!
@轻品慢尝:谢谢轻品老师!春天来临,闲暇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郊游,透透新鲜空气,看看美景,有亲人相伴,真的其乐融融。
浙江历史悠久古镇多多,蒋院有钱有闲,尽可潇洒游玩。
@漫言华语:谢谢华姐!的确江南古村古镇很多。在家乡的周围随便走走,也花不了几个钱。[大笑]
您退休人不休,身体好四处游。感悟古今,情满九州。[喝彩][赞]
@一池烟雨:虽然办了退休,还在反聘,但比以前闲暇时间的确多了,可以在周边到处走走。谢谢烟雨老师!
我们助马堡是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可咱是写不出来。惭愧!
@解世权:世权老弟过谦了。你只是比我忙而已。
跟随蒋院长的文字游览古村落。第二张照片最漂亮,水美、景美,人更美。
街道上如果没有这些线网就更完美了。
@地质之花:谢谢大姐美评!江南美丽的小村庄随处可见。不过要形成旅游气候还是需要好好整改。
古村、古道、古树,古驿站,古老的书院,还有春天美丽的倩影,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皓月蓝空:谢谢皓月老师!江南的美丽小村比比皆是,每个村都有其特色。
跟着蒋院游古村,蒋院的游记,总给人以村落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地方风俗纯朴的感觉。
@淡墨:兰溪古村落众多,就是得花时间去看,去思考,去写。慢慢地做功课吧。谢谢周老师的鼓励。
游览一个古村,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认真做功课,把古村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名人轶事都交待清楚,让人读过之后有所收获!体会美景,还能长知识!
@鸣虫:的确,每到一个古村落,都会认真走一遭,看几处古迹,回来做做功课,好好琢磨写点文字,这样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谢谢鸣虫老师褒奖。
姐妹俩长得蛮像个呀!通篇逻辑思维清晰,叙述精到。佩服游记写的好的人。
@ch雪梅:雪梅夸得俺乐滋滋的,写游记,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江南人文渊薮,名不虚传。处处是景,步步如画。[赞][赞]
@陌上梦落:是的呢,有闲暇时间出去走走,看看古村落,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了解一些当地历史人文,是一举多得的事。
你们姊妹的身材与皮肤都令人羡慕。而蒋院亭亭玉立,美如少女的魔鬼身材,好青春啊。
@锦瑟黎燕:“亭亭玉立”“魔鬼身材”早已不适用于我了。十几二十年前身材比现在好很多。不管怎样还是要谢谢黎燕的赞美。女人都爱听好话。[大笑][大笑][大笑][花][花][花]
姐夫像个老学究就对了,金履祥著书从教,不就是个学究。我发现兰溪的古村落都有个特点,围着水塘居住。在我们这儿不多。江南水乡,也有不同特点。特点就是看点。
@诚厚:我发现男同胞对历史和考古比女同胞更感兴趣。以前若是看到我姐夫在某个祠堂停留较久,我和我姐会不耐烦,因为我们不太感兴趣。但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兴趣似乎也发生了转变。
的确,兰溪的古村落大多围水塘而建,而且,村口往往都会有一两棵大樟树。每个地方的特点不同。您说得对,特点就是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