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人王老怪,本名叫王立正,因其思维方式不合常理,行为做派有异常人,故被冠以“老怪”的名号。他留下的那些或令人忍俊不禁、或令人匪夷所思的怪诞不经的事儿,至今还在乡间流传着。
一
王老怪第一次在乡间扬名,是上世纪70年代。
那时农村还是大集体时代,乡镇叫人民公社,村称生产大队,下分若干生产小队,村民都称作社员。那时的王老怪,几乎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整天神出鬼没,到周边村子去偷偷赌钱。这对靠挣工分过日子的社员来说,无疑是个另类。生产队长王老胖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参加生产挣工分,他称自己有病,干不了农活;村支书王立桩找他谈话,说咱都是集体的一份子,不能成了集体的累赘,他同样也用这一套对付。老伴和儿女劝他跟着大伙出工挣工分,他一横脖子:“挣那点破工分有屁用?”
对游手好闲的王老怪,队长没好法子,支书也没好法子,家里人更是听之任之了。倒是村里人们时常看到他手提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纸包儿,慢悠悠从村外回来,便有多事之人迎上前打问:“拎的什么呀老怪叔?”
王老怪抬起胳膊晃晃纸包儿,一脸严肃地回道,喏,药!药!是让公社医院的先生给俺开的汤药(中药),咱有病不是?
问话的人便颇有意味地笑着点点头。其实人们知道那严严实实的纸包儿里是细果子或猪肉,根本不是药。因为在王老怪家从没见过中药渣子,也没闻到过中药的味道,倒是常有炖肉的香味飘出。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这会让多少人羡慕嫉妒恨啊!
到了1974年刚出正月的时候,在全公社“批林批孔搞好春耕”大会战中,王老怪被公社抓了典型,成了全公社的“懒汉”。公社要利用这个反面教材教育广大社员群众。于是就安排两个年轻的民兵张小树、刘大根,各背一杆半自动步枪,押着王老怪在全公社各村游乡示众。
那天,王老怪手拎一面大铜锣,在两名全副武装的民兵押送下,开始了逐村游街。一进村,张小树和刘大根便命令王老怪敲响铜锣,于是“哐——哐——”的锣声便从大街的一头响到另一头。听到锣声,大街上的人很快就多了起来。两人押着王老怪在村街当中站定,命令他自己交代罪行,于是便出现了下面的一幕——
就见王老怪面无表情,环视一眼满大街的社员,轻轻点一下头,一挥锣槌,哐——!说道,老汉我本姓王,又是一声哐——!又说,家住在王家庄。还是一声哐——!接着说道,游手好闲不干活,最后又来一声哐——!说道,公社罚俺游乡。
那会儿,张小树和刘大根分明看见,王老怪每一次敲锣的手都是微微颤抖着的。他俩想,这王老怪手为什么抖呢?是这样没尊严地游乡羞的还是紧张闹的?半天也想不出原因。
众社员听着王老怪伴着锣声说出的像打油诗一样的话,感到新鲜和惊奇,鼓掌的,叫好的,哈哈大笑的,一下子热闹了一条街。两个端着枪的民兵也被王老怪的表演惊呆了,把端着的枪一甩,背在肩上,张小树说:“呦嗬!老怪叔有两下子啊!”刘大根也说:“接着讲!不能这么简单就交差啊!”
王老怪依然面沉似水,没有丝毫笑容。伴着“哐——哐——”的锣声,他又说出了两段话:
本人名叫立正,好吃懒做成性。
整天装病耍钱,一贯逃避劳动。
狗长四十有六,斗私批修不够。
目无集体落后,实实在在欠揍!
说完这两段,王老怪不再说话了。社员们起哄似得叫喊着,再来两段!再来两段!王老怪摇摇头,说,俺还得转十几个大队呢,说多了嗓子受不了。
张小树和刘大根,也打心里服了王老怪出口成章的才气,说,可以了,可以了。咱到下一个大队吧!
接下来,每到一个村,王立正就说这三段。转了三天,把全公社的十七个大队全部转完了。三天时间,两个年轻后生和王老怪成了好朋友,他俩把押宝、拱牛、耍牌九等赌技都学会了。
没几天,在乡间又传出了另一段顺口溜:
王家庄出老怪,懒汉偏有歪才。
游乡还传赌技,管把树根培栽。
……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5680
评论列表(26条)
有趣,那个年代的产物。
@2272 张英辅:感谢留评,祝好!
鸣虫的小说,将一个游手好闲、有才的王老怪塑造得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生动鲜活的细节,如电视剧的情节,引人入胜。
@锦瑟黎燕:感谢黎燕老师美评鼓励,祝好!
特殊年代的批斗游乡,践踏人的尊严。
@雨凌:是啊,那个年代哪有尊严啊。感谢美评,祝好!
作家乡村采风,六年尽收奇闻,分类写成小说,细与博友分享。[赞][赞]
@晓舟同志:感谢老兄鼓励!祝好!
这样的人物形象,颇有典型性。乡土气息,那年那月的氛围,呼之欲出,直入人心。
@锦瑟黎燕:感谢您再次鼓励,祝好!
这个王老怪是个怪才,鸣虫老师写得活灵活现,好看!
@难诉相思:感谢蒋院美评,祝好!
本想游街整整这王懒汉的歪风邪气,没想到还培养出了“接班人”,所以说任何事物(哪怕是赌赙耍钱)的存在都是因为有市场。
@四格格: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王老怪,还真有本事,竟然把押他游街的民兵收成徒弟了。与他一起赌钱的那帮人怎么逃过去了?
@地质之花:哈哈,那时候公社是不会了解下面村里具体情况的,都是村上报的结果!感谢美评,祝好!
这个人物形象太鲜活了, 怪在有个性, 不从俗, 也确实有才, 能出口成章, 还风趣幽默, 尽管懒, 也让人恨不起来。
@轻品慢尝:感谢您的美评,祝好!
“游街”自批语也成了顺口溜!确是怪才,真有一把刷子哩!继续关注吴兄的故事![赞][赞][爱心][爱心][喝彩][喝彩]
@解世权:感谢老解美评,祝好!
鸣虫老师以风趣的笔触,让“王老怪”作为乡村“异类”的形象立于纸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淡墨:感谢淡墨老师美评,祝好!
一个人不在了,人们还记得他,他的事情还在流传,算是个人物了。那个年代,农村游手好闲的虽极少,但也具有典型性。期待鸣虫老师的精彩故事!
那是个没有法治的年代,底层百姓没有尊严。
老怪这人,其实是颇有几分歪才的呢!
“游乡还传赌技,管把树根培栽”。哈哈,近墨者黑,这王老怪也是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