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民没有不知道“中山亭” 的,也没有不夸它是一座牛气十足、霸气十足建筑的。
位于长沙芙蓉区的“中山亭”,既不华丽,也不巍峨,为什么大家要这样夸它?
因为“中山亭” 当时不仅是长沙全城最具特色、全城最高的建筑,还因为它能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 中,毫发无损;在抗日战争长沙中日三次大会战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中,居然也毫发无损,岿然屹立。那时全城不管是古老的还是新建的、不管是官府的还是民用的建筑,不是被大火焚毁,就是被战火摧毁,基本上荡然无存了,唯有中山亭凛凛然不破不损、巍巍然矗之立之;所以才得到牛、得到霸之夸,有的还说它挺神奇。
中山亭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建筑,最初建于清朝中期,后在咸丰三年(公元1853)时又重建,那时它是叫作“先锋厅”。
在清朝,“先锋厅”原是一堵又高又厚的大壁照,大壁照的北面正对湖南巡抚衙门前的辕门大坪,大壁照的后面即是巡抚衙门卫队先锋厅几百米的军营大房。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原来的巡抚衙门改为湖南军政府,后又改为湖南督军署、湖南省政府。
1930年,长沙市在”先锋厅“ 前修筑了一条中山路,湖南省建设厅将原来的大壁照和先锋厅军营开辟成一座大公园,这个大公园与省政府前大门之间只隔一条中山路,所以新建的公园就叫”省政府前坪公园“。前坪公园内的大壁照被拆除,在壁照的原址上修建起一座灰色的西式钟楼。钟楼高16米、共有五层,位置就在”省政府前坪公园“ 的正中央。
古代长沙官府每天为市民报时,是用天心阁炮楼上的大炮来鸣响午炮,但午炮那一巨响,惊天动地,常常让不经意的市民猛的吓一大跳。后来有了这座大钟楼,天心阁的午炮就自然而然的取消了。人们只要路过钟楼,远远抬头一望就知道是几时几刻,非常方便。钟楼上的这只钟可是来自遥远的西方,它是从德国购进的电动标准时钟,从1930年安装在钟楼上后,到现在快百年了,一直没有更换过。虽说现代化的长沙早已不需要用时钟来报时了,但这只时钟却始终忠于职守,固守在钟楼岗位上,一年365天,每天24个小时,每分每秒,它都准确无误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与旭日同霞,与夕阳共辉。
1930年,长沙中山路和钟楼先后竣工了。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湖南省政府决定在钟楼前再修建一座与钟楼建筑风格配套的附楼,作为孙中山纪念馆。附楼也竣工了,这是一座方形的灰色西式楼,命名为”孙中山纪念亭“。它与高五层的灰色钟楼衔接为一体,成为了长沙市民国年间最具特色的建筑地标。
附楼上”中山亭“ 三个大字,是后来由孙中山的孙女、孙科的女儿孙穗芳女士所题写。
1932年,长沙把市民教育馆设在了”中山亭“的附楼里,上层是平台,专为民众提供休息时的餐饮茶点,二层兼作办公室和教室,一层开辟为书报杂志阅览室和游艺室,供人们学习、阅读所用。
现在的”中山亭“,它拥有几百平米的茵茵绿草地,草地上有两棵大树,它们不是纪念惯用的大松柏,而是两棵香樟树,因为香樟树是长沙的市树。树的旁边各有一块竖石,一块刻的是”平等“,一块刻的是”博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主张与追求。”中山亭“ 前的白色大理石碑座上,耸立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全身铜像,他身着中山装,外穿一件敞开的大衣,脚上是民国年间时兴的大头皮鞋。他习惯性的拄着他那支从不离手的文明拐杖,另一只手紧握着他提出的《建国方略》大卷,深沉而锐利的目光,凝视远方。
中山亭它处在长沙中山路与黄兴路的交叉十字点上,曾经这里是市中心,随着城市的扩建,市中心位移,但这里仍是非常繁忙的交通要道,每时每刻人潮涌涌、车流滚滚;它的四周是商贾频往之所,全城最大的地下服装城”金满地“ 就在它地下。而中山亭不为之所动容,不为之所浸染,始终保持着净土般的庄严、肃穆、宁静。
我们怀着崇敬、仰慕的心情又一次走近这座牛气、霸气的中山亭。要走进中山亭开阔的绿草坪,必须穿越踊挤的街道,必须穿越人潮车流;在斑马线上,即使是亮着红灯,南来北往急驶的车辆,都会自觉的停下,为前往中山亭的人让行。在凡尘闹市的包围下能有这样一片净土,在车流人潮的包围下能有一方这样的静处,那种感觉很奇妙,也很欣慰。
轻轻走过绿草中的石径,轻轻走过枝繁叶茂的香樟树,轻轻走过”博爱“”平等“ 的刻石,我凝视近在眼前的革命先驱,虽然只是一尊铜像,仿佛在冰冷的金属中能感觉到他身躯的血肉之热,能感觉到他脉膊的生命之能,能感觉到他意志与精神的坚定;他的眼神、炯炯有光,映出了他心中呐喊着的博爱、平等。
一楼的展厅里,迎面是孙中山遗像和他书写的”天下为公“ 匾额,展厅里陈列着孙中山和他的战友 一 辛亥革命志士们不同年代的群体资料、史事、图册、画像等等;展厅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庄严、肃穆、宁静的中山亭,面积不大,楼层不高,色泽简朴;就是这样一座方正、普通的建筑,因它澹泊中深藏不武而威、澹泊中深蕴不言而明;所以才夸它牛,所以才夸它霸气十足。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5336
评论列表(60条)
中山亭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纪念意义于一体的公共建筑,它的存在不仅仅是物理形态上的,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对于来访者而言,中山亭不仅是一个可以了解长沙历史的窗口,也是一个感受城市变迁和人文情怀的场所。
@阳光笙箫支剑笙:长沙的古建筑和新建筑在“文夕大火”和三次大会战中基本上焚毁了,中山亭是唯一幸存的,所以它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
你对中山亭霸气的诠释, 也很霸气, 还很厚重, 亦如你一贯的文风大气。“虽然只是一尊铜像,仿佛在冰冷的金属中能感觉到他身躯的血肉之热,能感觉到他脉膊的生命之能,能感觉到他意志与精神的坚定;他的眼神、炯炯有光,映出了他心中呐喊着的博爱、平等。” [赞][赞][赞] 我很认同。读你一篇篇的文章, 感觉你在读你居住城, 越读感情越深厚。这对我很有启发, 我也想向你学习, 读我住的城了。
@轻品慢尝:其实你写了很多筒子楼的人和事,这也是你身居的城市中发生的事,同样表明你对城市,对学校的深厚感情。
大点的城市,似乎都有纪念孙中山的建筑,苏州也有一座中山堂,在玄妙观后面,可见孙中山是受到广泛敬重的。长沙纪念孙中山的建筑,为何叫亭而不叫堂?看图片不像亭呀。
@诚厚:你这可问住我了,我想当时的人早作古了,没有留下文字解释作依据,现在可能很难有准确答案了,但从它与钟楼匹配后的效果来看,整体有一种亭阁的感觉,也许当时的设计者就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吧。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平安宁,繁荣富强功在千秋。格格将长沙的中山亭的来龙去脉,内涵风采深邃呈现,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在闹市的中心,有一处宁静、肃穆之地,只要走近它,自己也宁静了,神情也会肃穆。
欣赏格格的不只是一篇中山亭,更是对长沙这座名城的不懈解读。这是博友间地域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赢的。
@诚厚:身边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生活的城市,它的点点滴滴,都会融于心,写起来才会动情。
如果没有这些人文内涵深藏其内,还真看不出这座朴素、方正的建筑有多霸气。还有它也不像亭呀。
@霁月:设计者也许是将后面的钟楼当作了与之匹配的亭阁,所以称之为亭,不称堂,也不称馆,当然这是我的推测。
神奇的中山亭,光照人心。
@2272 张英辅:冥冥中有神佑之,所以大火焚烧不毁,炮火战火也摧不毁。
中山亭的风水好吉祥,经历了这么多的风寒露重,战乱战火,依然巍然屹立,令人敬仰。
@锦瑟黎燕:有许多神奇是无法解释的,只能说冥冥中有神佑之。
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屹立于世纪东方,功在千秋,他的思想与革命的伟力,唤醒了沉睡的东方巨龙。
@锦瑟黎燕: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建筑物布遍世界,长沙中山亭不算最好的,但是最独特的。
对“中山亭”的总貌、沿革、意义,用定点概述和移步换景的叙写,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淡墨:谢谢你细致的阅读和精彩的评论。
格格将长沙中山亭的历史脉络通透呈现,让人对中山亭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功不可没,清晰认知,由衷敬仰。
@锦瑟黎燕:对长沙来说中山亭它见证了“文夕大火”的猛烈,也见证了“中日长沙三次大会战”的惨烈。
孙中山先生革命生涯与他的”天下为公“,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光照后人。
@锦瑟黎燕: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尤其适合现在的社会。
从“先锋厅”到“中山亭”,经百年沧桑却历久弥新,霸气的不仅是外表,更是其深刻的内涵。格格对该建筑的诠释也配得上其牛气和霸气。[赞][赞][赞]
@难诉相思:谢谢,比起其他城市的中山纪念馆规模,长沙中山亭实在算不了什么,但它真的是久经考验了。
战火中幸存下来的中山亭,不仅是一座坚固的建筑奇迹,还是文化风骨的象征。难怪格格仰慕它歌颂它。
@惑矣:走近它,那种气氛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现在的”中山亭“,它拥有几百平米的茵茵绿草地,草地上有两棵大树,它们不是纪念惯用的大松柏,而是两棵香樟树,因为香樟树是长沙的市树。树的旁边各有一块竖石,一块刻的是”平等“,一块刻的是”博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主张与追求——这样的香樟树,这样的石刻,相互辉映,熠熠生辉,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许多纪念馆种的都是大松柏,而我们的中山亭种的却是香樟树,看起来特别亲切。
中山亭经历长沙大火和三次会战而屹立不倒,真是神奇。它见证历史,叙述岁月的沧桑,是霸气十足的存在。
@雨凌:大火烧不到,战火毁不到,真的有点神奇。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引领人们“天下为公”,拥有家国情怀,恪尽职守。
@锦瑟黎燕: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我们怀着崇敬、仰慕的心情又一次走近这座牛气、霸气的中山亭。要走进中山亭开阔的绿草坪,必须穿越踊挤的街道,必须穿越人潮车流;在斑马线上,即使是亮着红灯,南来北往急驶的车辆,都会自觉的停下,为前往中山亭的人让行。在凡尘闹市的包围下能有这样一片净土,在车流人潮的包围下能有一方这样的静处,那种感觉很奇妙,也很欣慰——这样的精神与文化地标,照亮人心,洗人心尘,弥足珍贵。
@锦瑟黎燕:在闹市里能保持这样一方安静,更难得的是南通北达的车辆能自觉停下为进入中山亭的人让行,真的很感动。
长沙中山亭这一精神地标,充分表达了长沙人对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与精神求索,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你说它是精神地标,这倒是很合适。
中山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穿越时空,永远地光照人心,让人的家国情怀越发深厚。
@锦瑟黎燕:给人们精神上的引领,这就是它的价值。
我感觉,格格与我的相互酬唱,你来我往,源自格格和我是相似的人。
@锦瑟黎燕:有点相似,只是你更勤奋。
品鉴格格此篇精美佳作的题图,我感觉中山亭庄严肃穆,浩然正气,气贯长虹,给人以引领与陶冶。
@锦瑟黎燕:中山亭其貌不扬,但不武而威,不言而明。
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革命与中国富强的影响,非同凡响,令人敬仰。他的精神,永远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所以,在国内差不多每个城市都中山纪念馆。
霸气就对了,敢于推翻几千年封建王朝,够霸气的。建筑的设计者理解深刻。
@诚厚:文质彬彬的孙先生做了最霸气的事,成了最霸气的人。
每一次走进你的身旁,都能感受你那温碧霞的朴素莲花的气息,从战火年代到现在,都能成为观众下今夕,更增添了这个锦绣年华图上一百的彩虹。
@诃痴快乐:谢谢诃痴。
每一次都带着敬仰的心情,来细细地百度你的作品,让我感受到张立正填的是春天的气息,那是我从未感受到的如春风拂面的一镜头,中山亭聚众中了一个及历史,文化和纪念意义价值和文化意义桐乡世界的窗口。
@诃痴快乐:百度吗,我有点受宠若惊。
中山先生对国家的贡献非常大,读您的文章感慨好深,现在天安门广场在五一国庆时,还是隆重的把中山先生大幅油画像矗立在广场中央!这也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啊!!
@李宗宾19481957:他是革命的开路先锋。
也许对历史意义上的看法,只能跑到你的空间里感受世界曾经领虐的仓鼠,给我无限的感动,就好像听到了讲台上他那滔滔不绝的解说,让我领悟到了中山亭不仅从侧面了解到昨日的窗口和感受一个城市的历史的变迁,真实没有白来一趟,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涉外课程的价值。
@诃痴快乐:一座最简朴的建筑,它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站在你的面前才发现自己那么卑微,就好似一个小学生毕恭毕敬在聆听你江安昨日的战火的分寸,一股敬佩之心来自心底,向你学习才是。
@诃痴快乐:谦虚使人进步,我们都要做谦虚的人。
我感觉,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先生,是我心仪的极品女人,她的内外兼修,秀外慧中,坚守信仰,刚柔相济,博大精深的情怀与视野,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宋氏三姐妹,个个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