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很想写一写他们——奶妈一家,可是,那么久远的回忆,都是支离破碎、断断续续的,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够把它们很好地衔接起来,让我的朋友和我一起感受他们的善良、他们的淳朴、他们的勤劳、他们的苦痛。
我的母亲(生母)是医院的护士,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护士工作是十分辛苦的,生后四十多天就得上班,而且要上夜班。我的哥哥姐姐都在生后不多久就寄到乡下奶妈家,直到断奶。我是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孩子,却没有比他们更加幸运。出生以前,父亲已经为我找好了奶妈。那时候奶妈的大儿子刚刚患“七日脐风”夭折。我是由奶妈的丈夫——也就是我的奶爸(我一直称他阿爸)——抱回他那个小村庄的。
奶妈还在坐产,刚经历丧子之痛,而且家里刚刚被一场大火烧个一点不剩。也许,是我的到来给了他们一线生机。那时候父亲刚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手头还有一些积蓄,看到奶妈家的窘境,出手就给了他们一百块钱。那个年代的一百块不要说对于乡下贫困的农民,就是对于城里的普通人家,都是一笔惊人的数字。也就是靠着这笔钱,他们盖起了瓦房,从茅草屋里搬了出来。父亲的举动对于他们就像是一种恩赐,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他们对于威严的父亲的那种低眉顺眼的样子一直刺痛我的心。
我已经不记得在他们家的那段哺乳期,毕竟襁褓中的婴儿没有什么记忆。只是听阿爸说,我小时候特别讨人喜爱,每当阿爸从地里干活回来,我都会呼地一下从那个圆桶状的木制的站筒里站起来,伸出双手,甜甜地说:阿爸,抱抱风儿吧!由于奶水充足,我小时候很胖,也很有趣,无论谁见了都要好好地逗弄一番。我的一天一天长大和懂事,给阿爸阿妈的贫困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离开他们的时候我已经快两周岁。听我母亲说,那时候阿爸阿妈一路送一路哭,就像把他们的心摘去一样。
对于他们的记忆是从那以后一次次的去那个让我魂系梦牵的村子——那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口有一口小池塘、还有两棵古老得不知道岁月的香樟树的小小村子,由此而产生的。虽然仅仅是一些片段,却是那样刻骨铭心,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时时在脑海里萦回,挥之不去。
每一次阿爸进城,总会诚惶诚恐地去拜见父亲,在父亲那里喝两口小酒,然后借着酒劲,向父亲提出小小的恳求——带我去乡下住几天。父亲会把我叫到跟前,要我自己表态。我怯怯地看着父亲,又看看阿爸,轻轻地摇头。然后父亲会得意地对阿爸说,你看看,是她自己不愿意去吧?只有阿爸知道,我是慑于父亲的威严。于是,他会反反复复地重复他的几句话,直到父亲不耐烦,像丢什么东西似地对他说,行了行了,你要带就带去吧,头都让你说大了。
每当父亲这么一说的时候,我的心里是一阵不敢表露的窃喜。阿爸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大步流星地向街上走去。我的记忆里,有游行的长长队伍,拉着横幅,喊着口号,川流不息地行进在延安路上。阿爸和我,就在路边看这支队伍渐行渐远。然后我们来到西门城楼。我小小的脑袋里知道,出了这个城门,我就到了另一个自由的天地,那里没有父亲冷漠严峻的面容,没有无端的殴打责骂。阿爸的脊梁在出了城门的那一刻似乎也挺直了许多。他本来就是个健壮的汉子,似乎总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那带有泥土芬芳的空气,那田野里葱茏的绿色,都给他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阿爸和我说着许多许多的话。
在乡下呆了一段时间,该回去了。阿爸会把我放在他的箩筐里,送我回城。那一对箩筐,外面印有“郑桂华”的名字。那是我的阿爸的名字。箩筐的一头是我,一头是一坛自酿的米酒——那是阿爸带给父亲的礼物。我幼小的身体坐在箩筐里,一边舒服地颠簸着,一边看着箩筐上的一方天空,云彩变幻着无穷的花样,我心里在纳闷:天空为什么会从那么大变得如此小呢?也有时候,我们坐小木船进城,船上都是和阿爸一样的壮汉,他们进城去干活。他们会开一些我听不懂的粗俗玩笑。我一直坐在阿爸的腿上,总觉得阿爸的怀抱是最安全的,即使是他身上的烟草气味,也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坐在那条拥挤的小木船上,我会惊异于两岸景色竟像放电影般地一一掠过,不用自己费劲,却不觉已经到了岸边。
后来,接二连三地,我奶妈生了了三个弟妹。可是,每一次我去那里,都会很霸道地独占阿爸阿妈的宠溺。夜晚,我睡在阿爸阿妈中间,不等油灯吹灭,我已经酣然入眠,而我的三个弟妹,却被我赶到另一张床上。每当公鸡报晓的时候,奶妈早早地起来了,去灶间烧柴火,熬粥。奶妈熬的粥很香,放点酱油一拌,抵得过美味佳肴。我的碗里,还有让弟妹们眼馋的鸡蛋。
有一次,几个城里的小青年到那里打鸟,因为打得不多,他们就随手把打到的鸟扔给奶妈。奶妈如获至宝,当即清理干净了以后就放锅里烧,不一会儿,香味阵阵飘来。奶妈说,趁他们还在外面野,你赶快全吃了,省得他们争。于是,我风卷残云,一会就把一盘美餐给报销了。现在想想真是汗颜。
最小的弟弟德平比我小整整八岁,他常常会不解地问阿妈:为什么你对姐姐特别好?阿妈无言,报给他一个温厚的笑。大的弟弟德文比我小三岁,和我一起玩得最多,常常在夏天的清晨去田里捉青蛙,黄昏去渠道玩水。妹妹丽萍最爱仔细端详我的脸,然后说,姐姐真好看!
如今回想起来,乡村的生活是那么贫乏、单调,却给了我那么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城乡的落差让我变得多愁善感。每每在黄昏时分,坐在田埂边,看到三三两两收工的人们,看到收割一空的田野,看到天边血红的夕阳,看到因劳累而直不起腰的阿爸阿妈,我就会涌起无限伤感。因为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
渐渐地我长大了,读书了,不能经常去乡下,最主要的是父母不再愿意我亲近他们。可我有时侯会在礼拜天编个谎话逃到乡下呆半天,吃一碗奶妈做的鸡蛋面。在我心里,只要有一阵子没有看到那两棵古老的香樟树,没有看到阿爸阿妈慈爱的面容,就会感到空落落的,思乡的心绪就会油然而生。然而那条乡间的路,走得最快来回也要两个小时,在那里,我只能呆上一个小时。每次回来,弟妹们都是不舍地牵着我的手,奶妈都是偷偷垂泪。她不敢留我,她太知道父亲的脾气。她和阿爸带着弟弟妹妹,把我送到村口,直到我走了很远,他们的身影还留在香樟树下。
上中学的时候,父母对我的管束更严,除了过年,我几乎没有去乡下的机会。奶妈有时候会悄悄到学校看我,塞给我一两块零花钱,和几个自己煎的葱饼。
上初三的某一天,父亲不知为了什么对我大打出手,刚好那时候阿爸来了,看到那个场面阿爸都没办法阻止。过了几天阿妈又到学校看我,她说那一晚她和阿爸一宿没睡好,心里难受得很。她好言劝慰我,凡事要忍着,长大了就好了。所以,那段日子,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
我真的长大了,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找到男朋友了。阿爸阿妈多为我高兴啊!他们也为我骄傲!村子里无论谁有个头疼脑热的,他们会说,进城去找我闺女吧,她是个医生呢!我结婚的棉被是阿爸阿妈自己种的棉花做成的,现在盖着还很暖和。我和先生去看他们时,阿爸郑重其事地对他说,我的风儿脾气倔,你要多担待她一点。
如今,阿爸早已做古,他是被癌症折磨了一年多去世的,距今已经整十年了。阿妈几年前随着德平弟弟去了上海(德平弟部队复员以后就在上海找了工作成了家),替他带孩子。德文弟弟在城里打工,偶尔在街上我会看到他踩着车子拉货的身影,那身影和阿爸很相象。丽萍妹妹嫁人了,我很少见到她。乡下的家,已不复存在。我好想他们,可是我已经没有地方可去。我最爱的阿爸,我那操劳一生没能过上好日子的阿爸,我只能逢年过节去他的坟地祭拜;我最爱的阿妈,我那至今不知道她名字的阿妈,我只能在梦中思念她。那一对古老的香樟树下,再也没有了我的牵挂。
后记 翻出2004年春天写的这篇关于奶妈的文章,看后不免唏嘘。依稀记得那时候一边写一边哭了好几回。转眼,时光又流逝了二十多年。文中最后是奶妈去上海替德平带孩子,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奶妈回来后一直住在丽萍妹妹家。前些年德平弟弟出资在老家原址建起了三层楼的新房,奶妈在香樟树边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家。文中受篇幅所限没有提到丽君姐姐。奶妈有四个孩子,丽君姐大我四岁,我去的时候很少跟她玩,她总是在干活,后来早早地嫁人了。其余的弟妹都比我小,喊我姐。在此做一个补充。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5185
评论列表(28条)
先坐个首席。
读得我很想流泪,我也是奶妈把我喂大的,我上幼儿园了,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会闹着外婆送我去奶妈家,奶妈还会喂我吃奶,可惜她早已作古了。香樟树下,虽没有了你的牵挂,但那份亲情永远留在你心里,牵挂也就永远在心里。
@四格格:谢谢格格首席来访美评!来杯咖啡如何?我们有着相似的境遇,所以让您产生了共情。[花][花][花]
情深意浓,声情并茂,阿爸阿妈的疼爱与呵护,感人肺腑。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老师的共鸣!
人间自有真情在,世界总是充满爱。
生命需要互支撑,支撑生命放异彩。
可敬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向未来。
难忘情亲多关爱,感恩之心长久在。
老
香樟树下诉情怀,大爱无疆传万代。
人间自有真情在,世界总是充满爱。
生命需要互支撑,支撑生命放异彩。
可敬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向未来。
难忘情亲多关爱,感恩之心长久在。
香樟树下诉情怀,大爱无疆传万代。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美评!
写的情很深,很让人感动,深深打动了我。
@2272 张英辅:谢谢张老师,您的感动也感动了我。
细腻的描写,真情的流露,令人泪目。文章贵在情真,此篇文章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写出了真情实感!朴实的奶妈奶爸,朴实的一家人!这样的亲情胜似血亲,终身不会忘却反而会历久弥浓!
@鸣虫:谢谢鸣虫老师!童年的记忆最是刻骨铭心。我感谢我的奶爸奶妈,他们教会了我去爱人,去包容别人,永远对人怀有善心。他们没有文化,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读此文,想象得到呢是一边写一边哭的。源自自己人生的真实感受, 写来动心、动心, 细腻感人。和奶妈一家的情意长达几十年, 实是难得, 足以证明你感情丰富、知恩图报, 滴水之恩被你拓展为江湖河海 。你小时候可爱, 现在也可爱, 人家没有爱错呀!
@轻品慢尝:谢谢轻品老师,我觉得我再怎么做也报答不了奶爸奶妈的这份恩情。他们是我灰色的童年中一抹温情的记忆,他们让我成长为心理健全阳光向上的人,而不是抑郁或心理扭曲的人。
小时候和您的境遇很相似。看后很有感触。
@欣盈:谢谢朋友来访和共鸣,若是您也能将那些感受写出来分享就更好了![花][花][花]
真是感人,我看了都想流泪。养育之情等于或者还要大于生育之情,那个年代造成了多少人间痛苦啊。其实你亲妈生下来就把你送到奶妈那儿养,也不知有多想念呢。
@霁月:我母亲可能从小娇生惯养、体弱多病,所以她能够把我们一个个生下来、并且自己还在医院上了一辈子班直到退休,对她来说已经是尽到洪荒之力了。
真诚、善良、朴实的奶妈一家,好感人。看得我泪眼模糊,你也是重情重义的人,奶妈一家的厚爱铭记终身。
@雨凌:谢谢雨凌老师的共情。我想,若是没有奶妈一家,我的人生恐怕又是另一番光景。
这也是为什么姐姐现在对奶妈那么好的缘故了。庆幸奶妈还在,您还可以好好地孝敬她。
@梨子?:是的呢,我得趁奶妈有生之年好好孝敬她。
好感人的一段回忆。奶妈奶爸的疼爱,弟弟妹妹的谦让,都真实的展现出来。
那时候虽然很多单位已经有了托儿所,但照顾孩子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一些事业心强的女人不得不把孩子寄养在别人那里。你的妈妈一定是非常优秀的护士。
我妈妈有时候就抱怨:“本来我有工作,就是为了你们,不得不辞职。”我妈妈是非常传统的女人,她活着就是为了照顾孩子,伺候男人。
也许不同的人选择不一样,只要他们自己觉得值,就是幸福。
@地质之花:其实更多的原因是我母亲不太善于带孩子。她可以是个优秀护士,却不太是个称职的妈妈。她是一辈子需要别人照顾她的。
愿奶妈寿比南山,因为她是老家的象征,是你的精神支柱。
@惑矣:谢谢惑矣吉言,您的祝愿也是我的。只要奶妈在,我就时不时的想着去那个小村子,看看她。每去一回,心理就会得到极大的慰藉。
明白了为什么蒋院对奶妈奶爸比对亲生父母还要亲,奶妈奶爸对蒋院比对亲生女儿还要亲。刚踏上人生路的两年,让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成为刻骨铭心。读蒋院处处流露着真情实感的笔墨,我被感到得眼眶湿了。
@诚厚:谢谢诚厚老师的共情。感情这东西是自然而然地流露的,不是靠强求能够得到的。小时候每当去乡下看奶爸奶妈,和弟妹们玩儿,内心就会得到极大的快乐。我从小和奶爸奶妈睡一张床的次数多,跟自己父母几乎没睡过。真的亲近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