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开学了,我与老伴继续去年10月开始的每周一游,蛇年的第一个目标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光福。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由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够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应该是古镇中的杰出代表。在七批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苏州占据15个。
苏州的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包括第一批10个中的周庄、同里、甪直,第二批的沙溪、木渎,第三批的千灯,第四批的锦溪、沙家浜,第五批的东山、凤凰,第六批的黎里、震泽、古里,第七批的光福、巴城。我与老伴走了其中7个,准备游完余下的8个。
光福隶属吴中区。南朝梁大同年间,九真太守顾野王舍宅为寺,取寺名光福。“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寺名便成了镇名至今。光福是AAAA景区。我们事先做了功课,只看光福寺(铜观音寺)、司徒庙和香雪海3个景点。
35公里开车不到1小时到达光福寺(铜观音寺)。在马路边的平台上停好车,交5元停车费,下台阶往寺走。寺原名光福讲寺,为高僧讲经传道之所,唐武则天时期改为光福寺。因寺内供奉一尊宋代(1040年)铜观音,又名铜观音寺。汉末至南北朝,舍宅为寺风气大盛,士族、富商将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成市井庙宇的重要源头。
寺桥为梁式宋代石桥,长16.1米,宽3米,武康石质,雕凿双龙戏珠,万字纹饰,琢工精良。寺桥又名香花桥,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走过香花桥,寺前有一株600余岁的香樟树,树干大约两仨人牵手才能合围。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粗壮的香樟树。
佛寺的格局大同小异。此寺不同的是,每进建筑沿山坡不断升高,最后一进是一座专门供奉铜观音像的小殿。
出小殿旁寺后门,山顶是铜观音寺园,此园列入苏州园林名录。园中有《顾野王纪念馆》,是光福镇政府为纪念顾野王舍宅为寺在其诞生1600周年所建。顾野王(519—581),原名休伦,字希冯,光福人,南朝梁陈间官员,训诂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后人称之为江东孔儒。累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
园南矗立光福塔。此塔同建于南梁,本名舍利佛塔,相传塔内收藏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开山祖师悟彻和尚舍利。唐代曾毁于火并重建,后经多次毁建,历尽沧桑。塔四面七级,总高30米余,平面呈正方形,砖木混合楼阁式。塔内陈列49尊佛像。历代均有名家诗咏。此塔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塔内暂不开放,失去一次登塔远眺湖光山色机会。
出铜观音寺,我们驱车往2公里外计划的第二个景点司徒庙。与铜观音寺的门可罗雀形成反差的是,停车场和能停车的马路边无一空位。路边有热心的农民引导游客车停到他们家的院子里,20元的收费顿时让我对“热心”打了些许折扣。原来,香雪海就在司徒庙马路对面,赏梅大军已开始到来。
司徒庙是东汉开国功臣、大司徒邓禹(2—58年)祠庙,始建年代无历史记载,现庙宇系清末民国初重建。庙内有4株近2000年的古柏,相传为邓禹手植。乾隆皇帝下江南观后,分赐“清”、“奇”、“古”、“怪”。“清”者挺拔清秀,直耸云天,冠如翠盖;“奇”者,雷击中剖,体裂腹露,朽枝生绿;“古”者,直纹盘旋,枝茂叶繁,古朴刚健;“怪”者,卧地三曲,状如走螭,欲冲青天。有赞曰:“清奇古怪画难状,风火雷霆劫不磨。”到司徒庙,我与老伴就是冲着这4株古柏去的。
司徒庙赏柏厅侧碑廊内,置有两部石刻佛经《楞严经》和《金刚经》,均为古物。其中《楞严经》全文67000多字,分别刻在84块青石上。
香雪海是此行计划的最后景点。邓尉山香雪海是我国四大赏梅胜地。康熙三十五年,江苏巡抚宋荦赏梅后题“香雪海”。康熙皇帝3次、乾隆皇帝6次来此赏梅。
香雪海的10多个梅花品种,大多含苞欲放,已开放的星星点点,但这不妨碍探梅者的热情。进入香雪海的数百游人,有上海、安徽大巴载来的团队,更多是散客。老年人居多,也有带着幼儿的年轻夫妇。寻觅开放的梅花拍照,似乎成了游客的主要活动。也有不少游客沿着石阶往山上走。老伴在1/3处休息,我独自上山。半山腰有座赏梅亭,可俯视梅林,如果梅花盛开,一定如画如诗。山上的梅花亭,出自近代吴中工匠、香山帮传人姚承祖之手,为市级文保单位。亭旁有乾隆御诗碑一座。康熙、乾隆在香雪海赏梅后共写了13首咏梅诗。
再过10天左右,香雪海赏梅将迎来高峰。当然,我们不会去凑热闹了。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5000
评论列表(28条)
开学了, 您的古镇游游记又开篇了, 我等有福了。对照您文中提到的苏州15个历史文化名镇, 我只去过五个呢。您的书写有历史文化的梳理和感悟, 也有现实游览的实景报道, 可作为我们今后游览的导读和导游。多谢!
@轻品慢尝:周二去了光福,周五与公司管理层一起去了沙溪。估计还有一个半月可完成,完成后会写点思考性的东西。谢谢刘老师美评鼓励!
赏梅,极目远望,只见白梅似海,暗香浮动,天姿皎洁,冷艳如雪,多美香雪海。
@阳光笙箫支剑笙:支老师描绘的场景,再过10天定能看到。
您的闲情逸致,让我佩服。您的学问,让我倾倒。祝福您!
@2272 张英辅:谢谢英辅兄美评鼓励!
诚厚与夫人携手同游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光福,将其前世今生的来龙去脉,寺院、寺桥、古塔、古树、名人娓娓道来;尤其浓墨重彩展现我国四大赏梅胜地邓尉山香雪海的梅韵文脉、美质与万千风采,令人神往。
@锦瑟黎燕:老伴不能远游,就陪她近处走走,好在苏州走的资源比较丰富。谢谢黎燕老师美评鼓励!
又看到您们在春暖花开的时光出去走走!大嫂精神状态非常好![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不能远游,就陪近处走走,有的能写,有的就不写了。谢谢兄弟!
学生开学,你们开游,重启访古游记。今后国家认可的古镇只会越来越多,一些名不经传的,一些藏在深闺的,都会渐渐开发出来,也应该开发出来,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来源。光福,这个名字就很有佛法禅意;这个洞天福地知道的人不多,有了你的倾情介绍、引进,相信去光福一享光福的人会越来越多。
@四格格:苏州城区的山都在西部太湖边,光福就是个湖光山色之处。光福有众多高科技园区,旅游并非主要产业。与其他古镇不同的是,光福的资源主要的不少一条古街,而是分散的历史悠久的人文景点。谢谢格格美评鼓励!
兄长,光福还是红色旅游地。游击队被困芦苇荡的故事真实发生过。呵呵,我去过一趟光福,只看了这一面。兄长写的光福历史渊源令我耳目一新,等有机会我一定去补课。
@晓舟同志:是的,光福有个太湖游击队的纪念馆,我和老伴以前去过,这次就没去,有点对先烈不敬。
光福塔造型美观,也很有气势,特别是飞檐上吊挂的铜钟像风铃,风一吹动,一定会发出叮铃叮铃的悦耳声。四株古柏从树干的爆裂,就知道它们历经风霜雨雪有多少年了。
@四格格:现在看到的塔是20多年前修缮过的,修缮之前已经破烂不堪。因它呈正方形,也叫方塔。4株古柏1900多年,神奇的是包括被雷劈过的都还活着。
好喜欢题图的摄影作品,好喜欢诚厚夫人的典雅与风采,将书卷气与内外兼修通透呈现。
@锦瑟黎燕:老伴有点外强中干,关注她的健康,是我的头等大事。
细细品读这些名镇,也好想走到这里逛一逛,感受哪里誉天下不同的分数习惯,去做到哪里看一看做一做,领略哪里的风光逼真扑面而来的喜庆。
@诃痴快乐:欢迎小诃来苏州逛逛,感受一下与湖南不同的地域文化。
当开学的同时也是大家带有浓厚的兴趣去做一走,感受哪里的风景,是否与我们湖南人不同的风格,能否感受哪里有相似的地方,给我们带来的是生气勃勃,与春风拂面感受的温暖和七喜。
@诃痴快乐: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古人的话是有道理的。
苏州的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走了周庄、同里、木渎、沙家浜,还有那么多没走到呢。看来还得一而再的故地重游啊!
@难诉相思:大宝小时候我带她出去玩,遇到一位退休后到苏州儿子处的湖南人,说来了一年,每天看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没看完。现在看的地方更多了。古镇在不同的地方,每天看一个,蒋院想看完余下的11个,也得花11天时间。欢迎多多故地重游!
这些古柏,彰显着此地的沧桑历史与不凡的过往。压题照片中老师的夫人很有亲和感。
@霁月:谢谢霁月老师对老伴的夸赞!
生活在苏州真是幸运,历史文化名镇看不完,处处是风景,古迹名胜随处可见,还有香雪海的梅花飘香,真让人羡慕。
@雨凌:哈哈,是的。苏州早年把旅游资源概括为“三古一湖”即古城、古镇、古村落和太湖,现在更多了。我在苏州工作生活了30多年,还有很多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