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教育工作者,孔子有许多不错的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其中之一。《论语7-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是运用启发式的时机。孔子的意思,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仍弄不明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不能明确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来源于此。
孔子的意思,教学生一个知识,他不能由此联想到其它知识,就不再教他新东西了。
–
挺羡慕孔子,做他那样的老师真的是挺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他特别想学而又遇到阻碍时给他以启发,那效果才最佳。只是现在当老师,连孔子这么好的教育理念都无法实行了。
羡慕孔子做老师的自由。他较好教赖都没人管。没有高考的压力,没有学生成绩的排队,学生自己不想学就由着他,现在这么做可不行。每一门课程都有规定的进度,你不能等所有学生都领会了一个知识点再讲下一个知识点,也不能听任学生想学就学,不想学就拉倒。
–
那么,孔子提倡的启发式、举一反三的理念就没用了吗?仍然有用。只是,你得比孔子更高明。你不能等着学生“愤”了再启,你要为学生创造“愤”的条件。
举个例子。在物理学中,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个难点。常听人说:“你是属磨的?推推转转,不推不转。”石磨推才转,转化为物理语言就是:“给石磨力,石磨就运动。不给石磨力,石磨就不动——力是物体运动的条件。”就是说,“力是物体运动的条件”,在学生没有接触物理时就先有了这个观念。
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怎样启发学生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概念呢?给他举生活中实际的例子。你滑冰,谁在推你向前滑动?你扔出去一块石子,在石子向前的方向上,谁在推它?
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给学生创造了“愤”的条件,学生很容易就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举一反三”吗?那就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类似滑冰、扔石子的例子,这样就达到了巩固概念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是教师的职责之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4448
评论列表(11条)
文脉丰厚,厚积薄发,极具个性化视角与见地,颇有格调。
@锦瑟黎燕:姐姐好。很久没来卯酉河了,昨天试试还会不会操作,费了半天劲才把那个图弄上去。
孔子是祖师爷呀, 他的教学思想, 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这个祖师爷如果看到如今的教育局面, 不知会作何感想!
@轻品慢尝:孔子那时候当老师和现在不一样。文化课他只教认字写字。而且学生上学一不为考大学,二不为找工作,无论学成什么样都无关紧要。
现在的学校如此,也是形势使然。
说到底,教育是被就业绑架的。如果不是就业紧张,如今分学校也不会这样。
而就业难,根源却在科技的发展。机器代替了工人,智能化代替了人工,而这些非人创造的价值,人们还没有想到处置的好方法。
用人少了就只能内卷,用人少了就只有高精尖人才才有牢靠的饭碗。
这个,孔子回来恐怕他也没办法。
教师如灯,照亮前行之路。 待学生心有疑惑,方予解答。 待学生心有渴望,方予指引。
教育之道,在于激发而非灌输。 在于引导而非强加。 在于等待时机,适时而为。
@阳光笙箫支剑笙:朋友总结的真好。只是现在的老师难当,只看结果而不问过程的评价方式,让老师们不愿意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靠加重学生负担提高成绩,当老师的最省力。
看了这《论语》真是教育学的发端!读过后真是受益匪浅!元宵节快乐!
@鸣虫:《论语》确实是教育学的发端。
谢谢赏读,元宵节快乐!
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将人间最美的情感传递。由此,打造了师生最美的情谊,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梦菊是做学问的料,问候,拜会。
@2272 张英辅:大哥好。
我好久没来卯酉河了。
愿您一切安好,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