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区北门滴滴打车,走金角大桥,往西往北,莫约十多分钟,便来到“兰冶1958文创园”。对于这一突发奇想的短途游,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或许,潜意识里面,还是有着对那个一度辉煌的老厂区的怀想和眷恋吧。那是属于我们、还有我们上一辈人独有的兰城情节。
对本地人来说,兰江冶炼厂(本地人简称冶炼厂或兰冶)曾经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家里有人在那里上班,是一种值得炫耀的资本。小时候,有个邻居大姐叫惠民的,就是冶炼厂的职工,后来找了个同厂的杭州大哥,这一对情侣双进双出,招徕多少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啊!也难怪,惠民有个老干部爸爸,就有了进那个大厂的门路。
这座让人向往的大厂始建于1958年5月,当时是冶金部直属企业,由前苏联援建,上世纪70年代初投入生产,是国家“二五”计划为新安江水电站配套的重点项目,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之一。小时候对冶炼厂最直观的印象,是那根全县最高的烟囱,站在大云山上一眼便能望见。当时从杭州到新安江有一条铁路,在冶炼厂有专门的停靠站。那条铁路至今仍旧默默横亘着,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在鼎盛时期,冶炼厂员工多达近七千人,并且有数倍于员工人数的庞大家属群体,拥有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医院和菜市场。在本地人眼里,那儿俨然是一个超然于世的小社会、城中城,就连孩子们都自带有别于本地普通小孩的独特气质。高中有位学长来自冶炼厂,他操一口标准普通话而不是本地方言,那颇具优越感的做派,那玉树临风的姿态,让一众衣着土旧、举止小家子气的男生自惭形秽。
上大学时,学长成了我的同学。我们时常一同乘坐火车往返。每次从家乡坐火车去省城,他因为上车的站点比我早一站,于是会为我占一个座。那时候铁路交通的拥挤程度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无法想象的,如果找不到座位,很有可能得跟人前胸贴后背地站几个小时一直站到目的地。而要守住一个空座位到下一站而不让别的乘客染指,那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所以我很感激他。在我眼里,他是个又帅气又仗义的大哥。和他同行,让我的旅途变得愉快而美好。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除了在大学同学会,我几乎没怎么见过他。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兰冶还处于风光阶段,被列入我国五百家最大工业企业,在国内104家铝厂中居第27位。记得在1999年春天,我曾带队去兰冶职工子弟学校,在几个年级的学生中做铅中毒的筛查,这是我院跟上海某家医院的一个合作项目,旨在了解重工业企业职工子弟学校孩子们的血铅水平。那是我第一次去冶炼厂。后来还有一次好像是作为人大代表考察重组后的华铝的碳素车间,在那里切身感受到了大型重工业基地的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曾几何时,冶炼厂走向了衰败,就像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为求生存,企业不得不一再重组,从兰冶到浙铝到华铝,寄希望于通过改善落后工艺、扩大产业规模实现浴火重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铝产品价格的逐步走低,加上产业的高耗能,企业出现成本倒挂现象,陷入亏损。2013年,企业彻底关停重组。那座繁华一时的城中之城,因为厂区的搁置、人员的流失,而呈现出令人叹息的颓势。
不久前,听说在兰冶老厂址建了文创园,连小区电梯里也出现广告牌,上面有“繁华不落幕”、“兰冶1958 智创空间集散地”、“火热招商”等广告语,我便想去那儿探个究竟。车停在“兰冶1958文创园”大门口,拐进去,一条笔直的大路伸向前方。道路左边,是一桩桩新建的商住楼;右边,是一排年代感较强的老建筑。走近门卫岗亭,问及文创园怎么走,操一口外地方言的中年汉子告诉我:一直走进去,不过现在啥都没有,正月里还没开张呢!
柏油马路的尽头是一条人行小道,两边的绿化带开着各色鲜花,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了视觉上的暖意。走了莫约百余米,小路通往一个废弃的老厂房。那高大的房顶,斑驳的墙面,奇怪的构造,不知它曾经作为什么车间而存在。若是有老工人在场,他一定会如数家珍。可我这个外行看来看去只看了个寂寞。置身其中,仿佛被生生拉回到了上世纪末。车间的尽头,阳光透过大门和蜂巢般的窗格斜斜地照射进来,格外刺眼,令人产生一过性的恍惚。
出了这个充满陈旧气息的地带,外面竟然别有洞天。那是一个个新近搭建的美食摊位,还有一个由老厂房改建的“左邻右舍”超市。远处角落里,标志性的老烟囱依旧存在,却比儿时的印象矮了一大截。“安全第一”的标语依旧醒目,我的视线却被附近“醉美烧烤”、“月上茶颜”这些时尚元素所吸引。时值正月初七,每家店铺都是铁将军把门。偌大的欣食街,除了我,和一个扛着摄影器材的发烧友,再也不见第三人。
走回老厂房,从装有护栏的狭长通道走出去,穿过行人小路,回到柏油马路。又看到路两边迥异的风景:一边是新建的高楼,另一边是年代久远的老建筑,那应该是职工宿舍吧,如今却人去楼空。我和一脸憨厚的门卫告了别,滴滴打车回家。久久地,我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难过。眼前又现“繁华不落幕”的广告语,可我知道,此繁华已非彼繁华。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兰冶的繁华终究还是落幕了,那段洋溢着青春朝气的美好岁月,亦不复再现。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4381
评论列表(35条)
繁华不落幕,时代已变迁。
往事依然在,过了多少年。
厂房仍然在,不再有长烟。
改作小街市,有点情绵延。
走出旧时光,砥砺再向前。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首席美评!
百脚之虫死而不僵。[偷笑]
@晓舟同志:这话说的比较形象。[咧嘴笑]
一些国有企业曾经的辉煌,在时代发展之中,日益衰落甚至落幕。蒋院将兰冶曾经的繁华,如今不在,灵动抒写,令人深度共鸣。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的深度共鸣,兰冶的命运,也是多数国企的命运。
读着这篇文章,我就想起有一段时间金属原料被卡脖子。多少大型企业被迫停产,关闭,工业、科技被拉着倒退。这段历史后人会给一个合理的评价。
失业的几千工人,他们是怎么走出那段最难熬的痛苦岁月?现在应该绝大部分都都了退休年龄,他们的生活有没有保障?
@地质之花:那些失业的工人,当时是做了买断的,然后大多都是另谋出路吧。如今都到退休年龄了。能拿到退休金。我们这儿是工业重镇,当时面临着庞大的下岗潮。
蒋院长,看到你能出来走走,感到你身体恢复的很好。但要注意保暖防寒,不要太累。
@地质之花:谢谢徐大姐的关心,我已经彻底康复了。[微笑][微笑][微笑]
这是老企业改新门面的又一实例。苏州最早的民族工业、清代办的苏纶纱厂,南通同时办的大生纱厂,也早已改了门面。这样的好处,是对老企业的保护,保留的原厂房,让人们能记住原先的辉煌。改了门面利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希望不落幕。欣赏,点赞![赞][赞][赞]
@诚厚:诚厚老师说得好,改换门庭的老企业,保留了原厂房,让人们有了一个怀旧的好去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繁华, 落幕总让人感伤, 时代的印迹, 成为一个文创园, 给人留一份念想也是好的。
@轻品慢尝:兰溪是个工业重镇,不禁冶炼厂,更早的棉纺织厂老厂址也做了文创园,文青们喜欢到哪里去玩。
往日的辉煌,落得今日的苍凉,这是无数国有企业的写照。我们这也有一家老字号国企,曾经是纳税大户,是经济支柱,养活几万职工。很多年前就停产了,因规模太大转行不能,也因地盘太大,无人敢买。所以现在厂房闲置,杂草丛生,门可罗雀。
@四格格:我们这家冶炼厂还算好,被两家大公司收购,重组转型做光膜,原厂址改建为文创园,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世事白云苍狗,人生几度秋凉!往日的辉煌与繁华终将成为历史,只是这样的变化,总会让人心生波澜,这波澜中有怀旧的无奈,有无奈引发的悲凉,也有历史总是向前的惊喜与希望,复杂着呢[微笑][微笑]
@鸣虫:是的,历史的洪流总是滚滚向前,看到那些被搁浅的企业,除了生出叹息,又能怎样,人还是得往前看。
一个时代有不同的型遇水,一个时代的繁华,也彰显了那时候的历史的风采,也许曾经的层级怪不得那些管理的苦难,走不出那些怪圆圈,最终落得割腕认真很合修吗,让人看后有点伤感和无语,是最终的落幕的连带 。
@诃痴快乐:谢谢老师的美评和共鸣!
曾经的好多的大厂矿如今都在改造成文创园,也挺好。我儿时住过的一个大的印刷厂,就有自己的学校、医务室、大礼堂等等。好在那个厂还比较好,所以,还能回到过去。
@梨子?:那种大厂如今还能够生存的,实属不易。大多数都被淘汰了。
彼时的繁华,是殷实,是安稳的感觉,今时的繁华多少有点虚浮。不管怎样,没被拆迁夷为平地,总是好的。
@惑矣:惑矣说得对,昔日之繁华和今日之繁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经济发展的趋势,决定企业的兴衰,自然法规也。当地居民,谁个不感慨万千?念念不忘、怀旧建馆、以示纪念,亦自然情感也。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另辟蹊径,勇往直前,方遵循自然规律也。我们的心情与您一样,满怀祝福,期待着早日实现如广告牌上所书——“繁华不落幕”!
@一池烟雨:谢谢烟雨老师的深度解读和共鸣。祝您元宵节快乐!
昔日的繁华已落幕,今日的繁华刚开张,老厂房建新超市,文创园闪亮登场。
@雨凌:是呀,彼繁华落幕,此繁华初显,大约也算是“新桃换旧符”吧。
当年的繁华,今日不再;企业的改制,处处雷同。文中鹤立鸡群的“高中学长”,让人眼睛一亮,蒋院的文笔,灵动多姿,读完全文,感慨万般。
@淡墨:让周老师眼前一亮,便是我用心着墨的小小成就了,呵呵![偷笑][偷笑][偷笑]
我们这里的“小三线”老厂废弃多年后又变成了小三线纪念馆,让人们重温那段燃情岁月。
@陌上梦落:人总是有怀旧的心理,那些由老厂改建的文创园,正是迎合和人们的这种心理。
废弃大工厂改造成“文创”有点难度,北京的几个成功的改造项目“画家城”,现在都是门前冷落啦,和大环境有关,政府手里没钱——啥也干不起来……
@李宗宾19481957:798艺术区(外文名:798 ArtDist),又称大山子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为北京朝阳区的艺术地标。 [7] [41]截至2024年6月,798艺术区园区规模为25.38万平方米,大致可分为6个片区
@李宗宾19481957:798艺术区所在位置的前身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立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的厂址。由周恩来总理批准,王铮部长指挥筹建,前苏联和民主德国援助建立起来的,又称为718联合厂。 [7]该厂园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是典型的包豪斯风格。 [8] [9]718联合厂于1952年在酒仙桥地区筹建,1954年开始施工,1957年建成并开工生产。至1964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撤销718联合厂建制,成立部直属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和751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