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 在筒子楼里, “下海”是个热词, 经常听人说楼里谁谁谁也下海了。所谓下海就是放弃原来的工作, 甚至放弃编制, 到商海中去扑腾和遨游。当时经济蓬勃发展, 经商浪潮滚滚而来, 只要做一点小生意, 手上票子就多起来, 人就拽起来。住筒子楼的年轻教师只有一点干巴巴的工资, 除了工会逢年过节发一点过节福利品, 没有一丁点额外收入。许多教师还来自贫困地区或农家, 家里还指望他们接济呢, 下海对他们是很有诱惑力的。
当时的下海, 也有不同模式。校长女儿, 算是下海很早的一个。她不缺钱, 但想要寻求更带劲的活法。这个公主, 不像她哥哥那样是读书做学问的料, 在成人教育学院毕业, 在她老爸的学校机关做着一份不死不活, 照她说是会憋死人的差事。她还是借助她老爸的资源, 进入一个与学校有业务关系的商贸公司。从此, 她如鱼得水, 干得风生水起, 几年后就从商贸公司的分公司, 跨跃到位于上海的总公司。
小申是心理学硕士、人文院新专业的开拓者, 系主任, 虽然那时还是个讲师, 但事业前景无限好, 他也选择了下海。据他说, 是穷怕了。就是因为没钱, 她母亲的命止步于中年。他出生于赤贫的家庭, 打小就过苦日子。母亲患有肾病, 到了需要肾透析的地步, 愣是没钱给母亲做过一次肾透析。每每想到此, 他就心绞痛。他一下海, 就跳进了“SN”集团。由于起点高、能力强, 很快就成为副总裁。除了自己这一小家迅速致富, 一大家子也跟着脱贫了。
也是住筒子楼的小汪, 是法律系的教师。他结婚时一无所有, 筒子楼的一间房, 人家家家具可以放得满满当当的, 可他家却空荡荡的。听说, 他是家里的老幺, 父母年纪都很大了, 他上学读书还是靠哥哥帮助的。他的新娘, 是他很不容易追到手的, 他怜香惜玉, 发誓要让自己媳妇过上好日子。正好小汪家一个亲戚, 在南方风风火火的办着一个公司, 看中小汪的学历和专业, 招他入伙。他二话不说, 就办了辞职手续。开始几年, 经济收入确实不错, 眼见着小汪媳妇, 衣着档次和消费水平蹭蹭地就上来了。小汪媳妇也是学校的老师, 不舍得丢弃这个饭碗, 打算再观察几年, 如果小汪站稳了做大了, 她就去跟着去了。
还有一些非典型的下海, 姑且称之为“下河”吧。
住在我家对面的小方, 他和当时的校长是一个专业。小方爱人小袁是一个服装集团的管理人员, 她很能干, 会自己设计制作服装, 也能销售服装, 是生产、销售和管理的全能选手, 她的收入远远高于小方。她早出晚归, 还常常出差, 在楼道进进出出时风风火火, 是只争朝夕的样子。而小方在盥洗间和走廊上做家务时, 却是蔫蔫的提不起劲。学校要办一个科技型的商贸公司, 张榜招聘人员。小袁一个劲的鼓励夫君小方去应聘, 小方应聘成了, 从教学岗位下来, 成了产业经营人员, 这就是下河了。从此, 小方也脚步匆匆只争朝夕起来, 小袁很喜欢夫君的这种状态, 说是比当老师更有朝气了。小方在楼中常常口中哼着小调, 哼得最多的好像是电影《甜蜜的事业》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曲调。收入多了, 人开心, 什么都好了。
住我楼下的小赵夫妇是学计算机的中专校同学, 他们分别在院系的计算机机房工作。小赵是湖北人, 是个九头鸟, 小殷是陕西大汉像个呆头鹅。哪知这个呆头鹅, 辞去了工作开起了餐厅。据说小殷一直不安心在机房工作, 吊儿郎当的, 他不主动辞职, 总有一天也会被辞职。90年代初时, 校园内除了食堂和招待所内的餐厅, 基本没有私家饭店。一个“归来兮”餐厅在校园里一枝独秀, 生意火爆。我们都叫小赵为老板娘, 其实大家知道她才是真正的老板, 从餐厅起名到经营, 小赵一直是主角。可她照常在院里上班, 下班后才到店里忙活。那时, 社会办学很活络, 交际应酬的饭局大多都在小赵的餐厅, 这生意能不红火吗? 小赵是一脚在岸上, 一脚在水里, 旱涝保收, 很是滋润。她常向我们显摆她晶亮的珠宝和高档的服饰。
下海这个词, 热了好几年后, 又一个热词“上岸”出现了。原来下海的那些人, 其中有一些陆陆续续上岸了, 也就是又回到了体制内, 过安稳日子了。
校长家的公主一直没上岸, 游得越来越远, 还把她父母为她选的驸马一脚蹬了。
在我熟悉的下海者中, 小汪是第一个上岸的, 也可以说是被捞上岸的。小汪也就在海里扑腾了三、五年。他人很老实,不善交际, 不服那个商海水土。小汪媳妇有时在学校向同事倒倒苦水、吐吐槽。说者也许无心, 听者可能就有意了。法律系主任, 倒起了一个念头。法律系每年都要招聘新教师, 小汪本就是法律系教师, 知根知底的, 业务熟悉又有了几年下海的实践经验, 比新招的人强。系主任向小汪伸出了橄榄枝, 小汪接住了。重走了一遍招聘程序, 小汪又回到了原点做法律教师。对这个回头, 如今的老汪也觉得很庆幸。可见, 好马也是可以吃回头草的。
那个小方, 在科技商贸公司摸爬滚打了多年, 那个公司不知为何就黯然收场了。小方虽赚了点钱, 但失去了学术发展的最佳时机。1998年, 我国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 给了学校原有的军工专业新的转机。校长带着前女婿及团队, 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 小方本来也是在这个团队的。他上岸后, 回到了这个团队。他也想好好干一番的, 但毕竟流失了那么多科研时光, 要想迎头赶上很不容易。他后来做了实验室办公室主任, 做起了行政管理工作。好在他人本就机灵活络, 迎来送往, 为顶级科学家做私人秘书或经纪人, 他还是很胜任的。也罢、也好, 人生的账是算不清的。他和我同在一个民主党派组织中, 参加活动时, 看到他笑容灿烂, 我耳边好像又响起“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曲调。
“归来兮”餐厅六、七年以后也风光不再, 进而销声匿迹了。那个殷老板, 从水里出来没上岸就栽在沙滩上了。人有钱就任性也会变坏, 小殷不是跟年轻貌美的服务员鬼混, 就是跟一帮狐朋狗友打牌赌博, 把自己糟蹋得不像样子, 原单位不要他回去, 小赵和他离婚了。儿子判给了小赵, 小殷是过失方净身出户, 房产也归了小赵。幸亏小赵一只脚一直在岸上, 另一只脚也上岸后, 她格外珍惜岸上的迤逦风光。她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进取心饱满。原只有中专学历的她, 利用学校的便利, 一步步有了大专、本科学历。不仅尽心尽力指导学生和老师的计算机实践, 还评上了属于教辅系列的副研究员职称。她选择再婚伴侣时既谨慎又务实, 经商的不考虑, 前夫的德行让她忌惮, 经济条件差无房的也不考虑。她说: 自己是没本事也不想趟什么浑水赚钱为儿子买婚房, 把自己再嫁一次, 获得安全保障, 就权当给儿子买房了。话虽糙理不糙, 这个九头鸟, 精着呢。她聪明又漂亮, 有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 再嫁也不难。有一次, 她在办公室请我喝咖啡, 一脸得意的说, 煮咖啡的全套设备是她未婚夫送的。
小申下海时间最长, 上岸最晚。他做”SN”集团副总裁时间很长, 但毕竟还是打工者。尽管他对”SN”贡献很大, 但功高盖了主, 人家就不待见了, 最后就被边缘化了。说起来集团对他也很不错, 他有股份有股权, 人们常说他身价多少多少千万甚至过亿, 但许多是空头支票。集团后来不景气, 股票跌得惨兮兮, 股份也不断缩水水。老申刚到退休年龄就退出了”SN”, 最近听说他领的还是教授的退休金, 说是因为他对学校贡献大。他到”SN”三十年挂零, 难道他当年是停薪留职的? 不太可能。他对学校的贡献, 到底是有情怀心系教育事业, 还是有意识给自己留了后路? 不管如何, 他最终还是在岸上了。
人生本无常, 上上下下就是常。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4211
评论列表(44条)
老师将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下海下河上岸抒写得风生水起,静水流深的文字里,有韵有款,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十分传神,大手笔也。
@锦瑟黎燕:大姐太抬举我了, 生活记录而已, 哪有什么大手笔可言。要向您学习大手笔呢! 祝新春快乐!
世界大舞台,上下皆英才。
人生本无常,总盼鸿运来。
下海趟河者,要有好心态。
真善美勤信,才有好未来。
温良恭俭让,博大宽胸怀。
有的跃上台,也有跌下台。
世事难预料,求实不胡来。
乾坤无穷大,彼岸花盛开。
砥砺向前进,开创新未来。
@阳光笙箫支剑笙:多谢支老师的诗评、诗语! 您的评点拓宽了小文的意境! 新春快乐!
捞一桶金,呛几口水,当好则收及时上岸的是高手。江湖险恶风云莫测,溺死的人也不少,那是他们情商有问题,既斗不过奸商,又没预留回岸人脉做后手。刘老师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啊![赞][赞]
@晓舟同志:被您一点, 就觉得还真是这样, 俺都没有想到呢。我看问题远远没能达到您这样的高度和深度, 就是就事说事而已。新春快乐!
老师笔下的筒子楼就是高校江湖,故事层出不穷,人物鲜活传神。下海下河,浪奔浪涌,捞金失意的及时上岸,挖到宝藏的如鱼得水,哪个江湖都是如此,有人爱折腾,有人得志,有人失意,有人静观其变,有人节节高升。
@雨凌:哪里都是江湖,都有江湖, 下海下河,浪奔浪涌,您说得太对了, 多谢阅评! 新春快乐!
时代风潮,实实在在。您的所见所闻,认知评价,有理有据。正如您所言,人生本无常,下海上岸很寻常。时代造就人呀。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还不都是这样嘛。此篇启迪众生,给您点赞!
@一池烟雨:谢谢老先生的阅评! 您人生经验丰富, 看问题全面深刻呀! 新春快乐!
教授将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下海或上岸抒写得风生水起,人物活灵活现,十分传神,大手笔也。给您点赞!祝您新年快乐!
@雪花漫舞:谢谢美言和鼓励! 大手笔不敢当, 生活记录而已。新春快乐!
我被你的文笔陶醉了。
@2272 张英辅:多谢!多谢! 祝新春快乐! 身体健康!
那时节是全民经商,筒子楼不是世外桃源,自然会有经商风刮起来。但大多数都是最开始的风风火火,到最后惨淡收场,能上岸的已是万幸了,上不了岸的,就只能望岸兴叹了。
@四格格:那个时代的特殊现象, 同时代的人都经历过, 回过头来想想,也是百味杂陈, 正如您所说, 能上岸的往往是幸运的。新春快乐!
能写出这样的往事不简单。
@2272 张英辅:多谢夸赞! 新春快乐!
下海,上岸,这段历史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逼得好多高科技项目下马。把人赶着下海摸石头,结果有呛死的,有淹死的,有奄奄一息爬上岸的。济南十几家无线电厂,还有电视机厂都下马。几个大型国棉厂全部下马,汽车制造厂来个合资,就是拱手让给了外国人。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做买卖的。别说了,说出来都是泪。
@地质之花:这段历史, 各人感受不同, 有人欢喜有人愁, 有人得利有人失利, 一言难尽。谢谢评点, 大姐新春快乐!
文章真实记录了那个火热的时代!“下海”热潮是92南巡后,在全国普遍展开的。那个情景就如昨日,历历在目!
@鸣虫:我们都是同时代的人, 都经历过这段岁月, 时代在人身上打上烙印, 认真选择过人生之路, 一步一步走就好 。新春快乐!
“下海”“上岸”有时代特征的两种走向,被这些高智商人士走的有板有眼,出入皆赢。
@惑矣:时事造人, 各人有各人的运和命, 输赢无定且也是相对的! 多谢阅评! 新春快乐!
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驱散了昨日的忧伤和郁闷,把所有的一切都随风飘散,那是新的来临时最美的花儿笑这块。
@诃痴快乐:多谢!多谢! 新春快乐!
九十年代下海的人很多,当时挣钱是真的容易,可是有几个能够一直在海里畅游的呢?大多数人最后都混得不太如意,后悔者居多。如今,“体制内”才是响当当的名片。
@难诉相思:医生开私人诊所, 去私立医院不知算不算下海? 还有一些做医药代表, 推销药和医疗器材, 不知算不算下海?
@轻品慢尝:也算下海。不过就我所认识的来看,混得好的不多。只是一时风光而已。
老师笔下的这些人物形象鲜明饱满,鲜活生动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出神入化的文笔。
@锦瑟黎燕:谢谢大姐在此阅评!
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所以在大潮流、大趋势中如何把握自己的选择,是最重要的。
@四格格:说得很有道理啊!
那年头,下海扑腾的知识分子一般都赚了发了抒写了一个个动人的人生奋斗故事,也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风口。
现在这个时代不行了,体制内的基本不敢离开,有个饭碗就得好好珍惜,唯恐打碎了。
@皓月蓝空:时代的印迹, 大家都有感受啊!
下海经商,成功的还是少数。有的人聪明留后路是很好的。一般人很难,成功的是少数。在大学里相对是稳定的。祝好朋友。
@杨自记:您的体会是真实的, 下海成功的是极少数。
@轻品慢尝:在我身边是这样的。可能你身边会好一些。
下海,人脉背景与资金底气不可缺少,筒子楼里的高知,自然比乡野之人更能如鱼得水,
@淡墨:周老师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所言极是!
下海与上岸,筒子楼的精彩故事是那个年代的缩影。90年代初,全民经商,机关办公司,学校搞三产,为解决经费不足。91年我从乡镇调市委机关主持工作,借了退居二线的乡供销社书记,一个人办公司,我替公司解决了400万流动资金,公司8个月赚了60万。后来到苏州,部里也有公司,总经理是一位科长当的,属“半下海”。个人下海,时间更早,“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下海的,有成功的,有失败的,那是料不同。失败了再上岸,发展的机会就不多了。
@诚厚:老部长您的生活阅历丰富, 见多识广, 思考也深广, 比我看事情深刻。如果是您来写, 一定很精彩!
您单位下海的人结局大都不错。大环境好的时候,我们单位有7、8个下海的吧,眼高手低,在海里折腾到几乎全军覆没。
@陌上梦落:其实也有下海呛水甚至覆没的, 只是挑好的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