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信息大爆炸,知识过剩,何须一个淘字?实际上,信息多并不代表都是知识,更何况只有信息引起了你的共鸣才能成为你的认知。不然,那都如过眼云烟,与你无干。古人云:“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故,淘知是必要滴。
近期,看了一个纪录片,竟然从中知道了许多前所未知的事情。片子名《大后方》,说的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故事。如这等被诸多媒体诸多人等都叙述乏了的老历史,还能有什么新鲜事?要这么说就只能怪自己的无知了。
只举两例:1、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很有名,有许多著名的故事,也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一个与它平行的西北联大。2、中央大学的西迁,过去一直以为有中央二字,且校长是蒋中正。必然是得近水楼台之利加特权的行使,必然比别家有好的境遇。看了片子知道不是,可见这方历史是空白。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地区迅速被日军占领,一时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这片曾经的文化教育繁荣之地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众多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与知识的重要承载地,面临着被日军控制或强占的严峻局势,而一旦如此,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薪火便可能就此中断。
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的国脉,不让高等教育的火种在战火中熄灭,国民政府教育部迅速做出反应,出台了《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拟定建设战时临时大学的制度构想,决定选定适当地点筹设临时大学。其中,命令平津两地方的 6 所大学分别迁往长沙和西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就这样,西北联大的前身 —— 西安临时大学应运而生。
当时,华北陆路被日寇封锁,师生们只能冒着被日军搜捕的危险,先向南、再向西、向北绕一个大弯前往西安。一路上,交通阻碍重重,火车时常晚点甚至停运,很多时候师生们只能徒步前行,风餐露宿。而且,日军在各处设卡检查,对过往人员严加盘查,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便会直接抓走,不少师生都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惊险时刻。
就这样,经过艰难跋涉,众多师生陆续辗转抵达西安。1937 年 10 月 18 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以及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等院校合并组成了西安临时大学。同时,学校还附设大学先修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一年后成绩优良者可保送上大学。
随着战事的发展,日军不断逼近,西安的局势日益危急。1938 年 3 月,西安临时大学又奉命南迁汉中。为了确保南迁工作有序进行,学校进行了细致的组织安排,全校师生员工按照行军编制,编成一个大队,由校常委、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担任大队长,军事教官任队副,并设参谋团进行指导。
南迁的路途充满艰辛,师生们需要徒步翻越秦岭,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秦岭山路崎岖,峭壁陡立,高耸入云,公路坡度大,弯道多,路面状况也很差,在柴关岭一带险段经常有车翻人亡的事故发生。而且当时恰逢春雨时节,道路泥泞难行,大家常常是一脚深一脚浅地艰难前行。
经过九日夜的艰难跋涉,师生们陆续抵达褒城等地,最终于 4 月初全部到达汉中。1938 年 4 月 3 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西安临时大学改称西北联合大学,开启了在汉中继续办学的新阶段,西北联大也继续在艰难的条件下坚守教育阵地,为国家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命脉。
西北联大成立初期,展现出了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学科布局方面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当时设置了 6 个学院,共计 23 个系,各学院学科特点鲜明,师资来源广泛且实力雄厚,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了 1939 年 8 月,西北联大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改组。教育部指令其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五所独立的国立大学。国立西北大学由文、理、法商三学院组建而成,继续秉持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传承文化教育并培养多学科人才;国立西北工学院聚焦工科领域,整合资源在工程技术方面不断深耕;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则肩负起培养师资的重任,为教育事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教师;国立西北农学院立足农业,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人才培养;国立西北医学院专注医学专业,提升医学科研与医疗水平。
抗战之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绝大部分高等学府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平津等少数城市,广袤的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近乎空白。西北联大的出现,成为了改变这一格局的关键转折点。
抗战胜利后,除部分院校有少量回迁外,主体都留在了西北,使得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成熟起来。曾经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西北,慢慢发展出众多优质高校,西安也一度与北京、上海一样,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中心之一。
可以说,西北联大的西迁及演变,是我国高等学校布局由沿海向西北扩展的重要环节和载体,是上世纪 50 年代高校西迁的先导,更是 20 世纪我国 “西部教育大开发” 的先声。它为后来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优化了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让高等教育的火种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得以燎原,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均衡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西北联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犹如一座文化灯塔,照亮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道路,为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是在一所学校。学校里有一个刘老师,看上去人挺邋遢,他的夫人看起来也不是利索人,是一个没有工作的纯家属。我们单身一日三餐都是依靠食堂的,基本都能看到刘老师家的人也基本打饭吃,或许他家里也是不开伙的。
1981年,几十年来学校第一次评职称,刘老师就是四大教授之一。像刘老师这样的人怎么能评上教授呢?我就有这样的疑问。
人家说,老刘资格老、学问好、名牌大学。这我才知道刘老师是民国时期中央大学毕业,据说央大的畜牧专业国内顶尖。于是我知道了在南京曾经有个中央大学。
许多年后,我的孩子在重庆大学读了研,我对中央大学的历史又多了一些了解。抗战,央大迁入重庆大学,条件好,比别家的波折少,这或许因了它是央大,校长又是蒋先生的缘故吧?
其实,早在 1935 年冀东事变时,有着卓越政治敏锐性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就预见到了抗战的长期性以及南京可能失守的局面,嘱咐总务处制作了数百个大木箱,里面还钉了铅皮,用以安放重要的图书仪器,提前为学校长途搬迁做准备。并且去重庆做了考察。
中央大学规模庞大,有着工、文、理、法、农、医、教育等 8 个学院,师生众多,在全国都首屈一指,需搬迁的珍贵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数量浩大,还有极笨重的校产,比如用于航空工程教学拆卸之用的飞机 3 架,也有很精密的物品,以及医学院解剖之用的泡制好的尸体 24 具,另外农学院畜牧场里有着从欧美引进的大量优良品种的家禽家畜,这些都是要考虑搬走的。
全国抗战爆发后一周,罗家伦应邀参加了蒋介石庐山谈话(蒋先生有什么指示或者透露了什么信息,不得而知。),返回南京后立即开始迁校工作。
总之,中央大学准备早,迁移早,整建制搬迁,执行干净彻底,堪称奇迹。
要组织如此庞大数量的人员撤离,绝非易事。学校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老师们纷纷通知还在放假的学生尽快返校,告知西迁的相关事宜。校内还成立了专门的协调小组,负责统计师生及家属的人数、安排行程等诸多事宜。当时信息传递不像现在这般便捷,老师们只能通过书信、口口相传等方式,确保每一个人都知晓西迁计划。
当时运输也极为紧张,船运舱位吃紧,学校无奈之下让学生和老师及家属化整为零,各自设法购买船票分散而行。
民生公司的创办人和总经理卢作孚,本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他深知中央大学这些物资对于国家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性。在接到协助中大搬迁的任务后,民生公司训练有素的船队,不顾日机轰炸,毅然开至南京下关。他们先是载运中央大学图书仪器 2 千余箱,然后小心翼翼地搬运大型设备器材,像 3 架航空工程系教学用的飞机及一个 7 吨多重、无法分拆、价值 20 万美元的空气力学实验风洞等,都在船员们专业的操作下被妥善安置上船。对于医学院那特殊的教学物品,船员们也怀着敬重之心,按照要求进行装运。而针对农学院的珍稀畜种,民生公司还特别改造了一层船舱,用来装运农学院从国外进口的牛、羊、猪、鸡、鸭、兔等,每样选一对运走,尽力保障这些珍贵物资能跟随学校一同西迁,为中央大学后续在重庆的教学与科研保留了重要的基础。
可以说,民生公司的轮船成为了中央大学西迁路上的 “诺亚方舟”,在其无私的支援下,中央大学迁川之举,被誉为抗战时期学校内迁最快速、完整和成功的典范,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农学院教师王酉亭带领的那场 “动物大军” 西迁,堪称一段传奇佳话。当时,面对农学院畜牧场里那些无法随校船运走的大量畜禽,身为畜牧场场长的王酉亭,心中满是不舍与坚定。这些从欧美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家禽家畜,凝聚着师生们多年的心血,是畜牧科研的重点资源,绝不能落入日军之手。在日寇攻陷南京前三天,王酉亭就把牲畜赶到了郊区一个农场。
可西迁需要经费,王酉亭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 卖房筹款。他变卖了成贤街和安德门的两处自家房产,用这笔钱雇船渡江、购买饲料等,解决了最棘手的经费问题,开启了这场徒步西迁之旅。
1937 年 12 月,王酉亭带领着畜牧场的十六名职工,赶着牛、羊、猪等畜禽出发了。他们将猪、羊、牛分成队,把鸡笼、兔笼驮在牛背上,沿着陆路向重庆艰难行进。一路上,可谓是磨难重重。日军的追赶如影随形,他们只能昼伏夜出,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敌人的搜查,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恶劣的天气也不断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大雪封山时,道路难行,人和动物都饱受寒冷与饥饿之苦;途经一些荒僻之地,还遭遇了土匪打劫,大家只能拼死护住这些畜禽。
就这样,他们横跨苏皖豫鄂川五省,徒步辗转四千里,历时一年。终于,在 1938 年 11 月的一天,这支特殊的 “动物大军” 抵达了重庆。当时的场景令人动容,澳洲老马背着美国火鸡、英国猪儿扛着北京肥鸭、荷兰牛儿驮着长毛兔儿…… 师生们望着这支风尘仆仆却又充满生机的队伍,备受感动,校长罗家伦更是热泪盈眶,仿佛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王酉亭也因此被大家一致称誉,成为了中央大学西迁历史中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而这段 “动物西迁” 的故事,也长久地在人们口中传颂,彰显着那不屈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
抵达重庆后,中央大学迅速开启了重建与发展之路,1937年11月22日,中央大学在沙坪坝正式开课。四天后的11月26日,国民政府正式移住重庆。
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不仅为战时文化教育起到了赓续作用,让知识的火种在战火纷飞中得以延续,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岗位上为抗战胜利以及后续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凸显出这次西迁极具重要意义,也收获了令人欣慰且影响深远的积极成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1834
评论列表(13条)
亲爱的用户:你好!
恭喜,你的文章《淘知》已经审核通过,感谢你对本站的支持!
这样的极具历史与教育美韵的力作,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锦瑟黎燕:谢谢鼓励,我所谓的写作就是为了学习。未知,这一写就加深了记忆。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步调一致,众志成诚;这让我看到了中华人民大众的优良品德和崇高的忘我精神,让我深刻的认识到,那时的中华民族是多么伟大的民族,那时的人民是多么伟大、屈强的人民。
@四格格:加油!
历史的褶皱里,有很多我们未曾认知的东西。读您的文章长知识!欢迎新朋友,希望在卯酉河常常读到您的大作!
@鸣虫:新来乍到,多提携。
西北大学是知道的, 西北联大还真不知道。历史的事实不该被历史掩埋。
@轻品慢尝:西北联大不如西南联大那么出名,我也是看电视节目才知道的,实际,当时的教育部专门发文平行成立了俩联大。只是西北联大成立时间很短就被拆分了,痕迹不存,知者就很少了,这是原因。
老师讲述的战时高校大迁徙的动人故事,让我深切感受到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难诉相思:我的故事只讲了很少一部分,有机会看看纪录片《大后方》,会有许多。那些私立学术团体就惨了,国家顾不了了,如营造学社。
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很多国立大学内迁到西南、西北,为中华民族保留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保护了大量的知识人才,确实很不容易。
@清河君:我们应该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