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朱元璋得天下,坐龙庭,当皇帝,开创“大明”,建都于南京。
一日,朱皇帝兴致勃勃,来到南京燕子矶。这一次,他没有帝王的前呼后拥,也没有显赫的冠盖如云,而是静悄悄、不声张,只带了几个人微服私访。
燕子矶山头本就不高,仅海拔36米,所以朱皇帝不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燕子矶顶。恰逢有一大群科普考察的学者们面对长江,正在叽叽喳喳的热烈谈论,谁也没注意眼前静悄悄、不声张的几个人中,竟然深藏着威名赫赫的真龙天子。
学者们自是有大学问的斯文人,脚下滚滚东流的长江,激起了他们的无限思绪,兴起,便要以“燕子矶”为题来吟诗作对。其中一人说了首句:“燕子矶兮像秤砣”,此句一个”砣“ 字,居然把众学者们怔住了,也难住了。大家仰首向天觅询,低头问地寻思;久久,硬是没有人能想出一个合适的句子来接住这个”砣“ 字。哈哈,果然是”砣“小能压千斤,一个”砣“ 字难坏了一干满腹经论的学者们。
远处的朱皇帝听了,开怀一笑,一个”砣“ 字有何难的,他略一思忖,随口吟出: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
谁都知道,朱皇帝是穷苦农民出身,没读过什么诗书,没有多少文化,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学问;而偏偏就是这个肚里少墨水的人,没有被一个小小的”砣“ 压倒,瞬间写出了这样恰到好处的诗作,比喻巧妙灵动,不仅充满艺术气质、还气贯长虹、大气磅礴。也许,只有足下皆是王土、眼中尽是臣民的当朝天子、皇帝陛下,才能有这样机智敏慧的睿思、才能有这样气势诙宏的度量、才能有这样气吞山河的壮怀,敢大言写出”称我江山有几多“ 的伟篇来。
帝王这首宏大气魄的诗作,至今高锲在燕子矶的石壁上。其实燕子矶的石崖上,还有很多有名的石刻诗词,在我看来,朱皇帝这首”称我江山有几多!“ 是最醒目耀眼的。
长江有三矶:燕子矶、采石矶、城陵矶。历史上,它们不仅是长江上最好的运载渡口,也是著名的险要军事战略重地。燕子矶,在江苏省南京市;采石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城陵矶,在湖南省岳阳市。
燕子矶荣称”万里长江第一矶“,因其峭壁高突的岩石,像一只凌空展翅的燕子而得名”燕子矶“。
我们沿着”南巡蹬道“的石阶,一级级往上,便蹬进了”御碑亭“。御碑亭是因碑的正面”燕子矶“ 三个大字,系乾隆皇帝御笔题写,才得名御碑亭,碑的背面刻的也是乾隆爷的诗作。
当年康熙爷南下时,就是沿着这石蹬走上燕子矶的;乾隆爷六下江南、五蹬燕子矶,也和他爷爷康熙一样,同是从这条石阶一步步蹬上燕子矶的,故这条石阶就叫”南巡蹬道“。
风流倜傥的乾隆爷站在燕子矶上,亲眼看到足下流不尽的长江水,万里滔滔,从远处滚滚而来;烟波中,一派壮丽河山,江南景色,红绿相间,既有博大宏伟之势,又有秀丽画卷之美;炊烟升处,人安居;农耕妇织,五谷香。他感慨不已,思绪万千,当即泼墨挥毫”燕子矶“ 三个苍劲大字,还潇潇洒洒赋诗一首:
当年闻说绕江南,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在燕子矶上,还有一处碑刻,叫”劝诫碑“。
这是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杰作。当年,陶先生本是大学教授,为提倡发展乡村教育而辞职,来到燕子矶乡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
燕子矶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水,一面是悬崖石壁。在近代社会时,有许多人因生活压力、或遭遇了人生不幸,会在燕子矶的悬崖上纵水轻生,其中还有许多是年轻人。这让陶先生万分痛心,他遂有了对选择轻生者进行劝诫的念头。于是他在燕子矶最危险的崖石旁竖立了两块木牌,并亲笔在木牌正面写下六个大字:想一想,死不得。木牌的背面,则用通俗的语言、简明的道理写下了中肯的奉劝之文。文中说:”人生為一大事來,應當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壯,有國當報,有民當愛,豈可輕死。死有重于泰山,輕于鴻毛,你與其為個人的事投江而死,何不從事鄉村教育,為中國三萬四千農民努力而死呢?“ 这些文字如春风化雨般的温暖、启迪了因失意而想轻生者的心,他们在选择是生还是死的紧要关头,站在悬崖边,反复嚼读着劝诫文,幡然醒悟,顿觉柳暗花明,陡增顽强生活下去的勇气。
现在,悬崖危险处装有低矮的护栏,我探出头,试着向下看,湍急的江水让我目眩头晕。如果说长江是母亲河,那么轻生者只要从这里跨出一步,纵身一跳,就是真正回归了母亲的怀抱,这得要有多大的勇气。既然有死的勇气,为什么就没有活的勇气呢。
1993年,燕子矶公园本着还原历史,也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的人文精神,将两块劝诫木牌,复刻成石碑,正面为:”想一想,死不得“,背面为陶先生的劝诫文字。石刻肯定比木牌更能抵得住岁月的风化,更易于长久保存。当然,在现代化的宽松社会环境里,想轻生的人已微乎其微,几乎没有了。但在过往近代社会的历史条件下,陶先生竖的两块木牌,的的确确起到了劝诫作用,挽救了许许多多的生命,特别是年轻人的珍贵生命。
蹬上了矶顶,越过了峭壁;腑瞰了长江,瞻仰了夕照;我们再走进荫影婆娑的小径。寓城一隅的燕子矶,现在是个大公园,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公园面积较大,此时游人不多,环境很宁静、妍雅,有那种空谷幽深闻鸟鸣的安宁、温馨。
荫影中,一路绿树红叶;荫影中,一溜白墙黑瓦;荫影中,一袭亭台琼阁;还有成片成林的珍稀青檀树。树的青色表皮上生长着一对对互生小绿洞,因此树杆显得有点疙疙瘩瘩、坑坑洼洼;原来这一对对互生的小绿洞,就是青檀树的特有标志。高大粗壮的青檀,树冠完美,枝叶葱翠,尤其是其中有几棵古老苍劲的青檀,虽不是千年寿星,却也长寿了500多年,这些青檀老祖宗高耸入云,我仰望得脖子发酸,也没看到树尖;树杆的直径大得,我们几个人才勉强围拢;它们已列入了”金陵十大树王“ 中。
万里长江第一的燕子矶,曾让多少帝王们,一朝朝争相蹬攀;他们牵长江,浩浩荡荡;擎长空,一统江山。对于帝王,一个”砣“ 字有何难的,看看明太祖留芳千古的伟章: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
–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1134
评论列表(57条)
洋洋洒洒一篇博文出来了,好抒人情怀!
@2272 张英辅:谢谢阅读。
帝王文化是旅游景区的卖点。谁说朱元璋没文化?很多“有文化”的皇帝写不出这样宏大的诗篇。
@漫言华语:是的,朱元璋是个特殊天才。
格格有品位,每游一处,都能认真写下自己的亲历见闻,记下它美丽的故事,并写出自己的感悟。[赞][赞]
@晓舟同志:走走,看看,就是这样的吧。
长江三矶:燕子矶、采石矶、城陵矶。城陵矶没有见识过, 燕子矶是最熟悉的, 去过许多次, 您文中写到的景致也是很熟悉的, 只是没你这样的好手笔记叙过。啥时来南京的? 方便知会吗?
@轻品慢尝:我姐在南京,我到南京多次,比较熟悉。这是我以前来时留下的印象,一直就想要写这样一篇文章。
危矶屹立与波争,何处飞来以燕名。
万古羽毛飞藓润,一生饮啄大江清。
登临自有凌霄意,览眺宁无吊古情。
闲羡水边坐渔父,垂竿风袅钓丝轻。
@阳光笙箫支剑笙:诗人好细致,一下就能出口成诗,谢谢。
格格的精美佳作,将燕子矶的地理、历史、文脉、王者之气与风景融会贯通,堪为文化游记的大手笔,卯酉河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锦瑟黎燕:我是借朱皇帝的大手笔。
去过城陵矶,也去过采石矶,多次到南京很遗憾没有去过燕子矶。陶行知先生的劝诚碑,对于世人是一个警醒。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容易,不要说做什么事业,起码不能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轻易地了却一生。。
@清河君:我没有去过采石机,燕子矶和城陵矶去过了。
@四格格:采石矶很漂亮的哦,在安徽的马鞍山,离南京约50公里,可能是长江三矶中最美的地方。采石矶很有历史典故,李白月圆之夜捞月亮就真实的发生在那里。李白老年的时候穷困潦倒,一次月圆之夜与朋友相邀去采石矶饮酒赏月。赋诗赏月高谈阔论,一众文人酒兴正浓,李白忽然看到水里的月亮,大喊不好,月亮掉到水里去了!忙喊众人快点去捞月亮起来,要不然以后就看不到天上的月亮了!他边说边喊冲到江边,扑通一下跳进长江。第二天,人们在一百多里的芜湖发现他的尸体。为了纪念诗仙的离世,人们在采石矶建了李白捉月台,滴仙楼。
长江的“三矶”,一矶也没去过。朱元璋那首诗太霸气了,果真是帝王之气啊!陶行知的劝诫书,看了非常受触动。现代人也是很有压力的,身边曾动轻生念头的不少,真该让他们都看看这段话。
@难诉相思:不是皇帝,没人敢说称我江山有几多,这就是皇帝的资本。
到燕子矶美游,会让人心胸开阔,顿生豪迈之气。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让我有这样的感念。
@锦瑟黎燕:燕子矶第一是沾长江天险的光,第二是沾几朝皇帝的光,我是沾它们的光。
朱元璋帝的诗作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唯有君临天下的王者能随口吟出如此恢宏华章。
@锦瑟黎燕:这就是皇帝与臣民的区别。
同样登燕子矶,同样赋诗,到处赋诗的乾隆的诗,无论在意境还是气势上,与没有文化的朱元璋的诗,是无法比的。难怪伟人只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根本看不起乾隆。
@诚厚:乾隆非常爱写诗,到处有他的诗作留痕,但一多就滥,所以精作不多。而朱元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我在南京10年都没去过燕子矶,格格难得去南京,就畅游燕子矶,还让我读到了这篇精美的游记。感谢的是格格,惭愧的是自己。
@诚厚:我去过多次燕子矶,以前我姐就住这附近,后来才搬去了鼓楼。我一直想写这样一篇博文,拖到现在。
燕子矶之名,好有神韵,极具画面感,给人以想象空间。如果亲临其境,会让人感受到万物与生命的相依相傍,共生共荣。
@锦瑟黎燕:这是与你同名,你也是燕子。
格格的此篇佳作,文史共融,文脉丰厚,文采飞扬,画面感极强,令人陶醉,美在其中。
@锦瑟黎燕:皇帝所到之处,必会有留痕,我就是沾点光吧。
燕子矶与长江与帝王的相互成就,让我们明了天地之辽阔,逝水之苍茫,人生之有限,唯有珍惜与热爱,值得我们守望到暮年。
@锦瑟黎燕:江山如织锦,帝王如江鲫。
拜读,写得真好。燕子矶兮一秤砣,博文织锦叙山河。聪敏才思出健笔,文采斐然四格格。
@雨凌:谢谢阅读,也谢谢鼓励。
陶行知先生的”劝诫碑“极具哲思禅境,悲悯情怀浓郁,多少年之后,读之,依然醍醐灌顶,震撼人心。
@锦瑟黎燕:他是大教育家,启迪人心。
中国几千年的帝制文化,不全是不堪入目,也有好多美轮美奂的留痕。
@锦瑟黎燕:可另小看帝制文化,它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
感谢卯酉河,让我与格格相互酬唱,感受美丽人间的最美相遇。
@锦瑟黎燕:我们是属有来有往,以礼相待。
朱元璋的诗歌,让我想起1958年的农民诗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喝令三山五岳,我来了!都属于“豪迈体”!
@李宗宾19481957:是的,我也知道这首诗:喝令三山五岳给我开道, 我来了!
格格此篇精美佳作的结尾,好精妙,文采飞扬,文脉丰厚,意境高远,极具画面感。
@锦瑟黎燕:不是我的精妙,是朱皇帝的诗精妙。
格格的精美佳作,极具历史感与斐然文采,总让人大开眼界,深受感染,美在其中。
@锦瑟黎燕:谢谢你热情的鼓励。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让我感慨万千,他对中国乡村教育的付出与贡献,穿越时空,在历史的册页熠熠生辉。
@锦瑟黎燕:陶先生是不同凡响的教育家。
浩荡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的万物与文化,将南国的丰韵与美质了得呈现。
@锦瑟黎燕:长江育南方,黄河育北方,都是母亲河。
那些开国皇帝,都有平常人不具备的胆识胸襟气度格局,灿若星辰。
@锦瑟黎燕:那都是一些真龙天子。
燕子矶与长江的相依相傍,石与水的血脉相连,给人以意境幽远的陶冶与启迪。
@锦瑟黎燕:燕子矶不高,却陡峭,耸立在万里长江岸,就尤显气势。
朱元璋帝的诗作,大气磅礴,气场强大,朗朗上口,意境高远,越品越有味道。
@锦瑟黎燕:朱皇帝气势磅礴。
朱元璋的“称我江山有几多”果然有开国皇帝的气势。乾隆皇帝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虽然一生有“十全武功”,从燕子矶上的题诗来看,气势上远不如明太祖。
@陌上梦落:乾隆可能是写得太多,顾不上精益求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