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厢参照读东坡(16)乌台诗案之讥讽与否? 可否?

2024071801231593

林语堂《苏东坡传》、李一冰《苏东坡新传》、莫砺锋《漫话东坡》, 在下文中简称“林传”、“李传”、“莫话”。

读东坡就回避不了乌台诗案, 谈乌台诗案的文字特别多, 而我手头的这三本书, “林传”是非虚构的戏说; “李传”资料很翔实, “莫话”分析透彻深刻。进入“林传”, 如进入剧场; 走进“李传”如进图书馆; 跨进“莫话”, 如入学术报告厅。

先走进图书馆看看吧:

乌台, 本名御史台, 是中国古代(自秦始)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行为,以确保朝廷纲纪。那是一个阴森森的地方,关押过许多人, 一个在中华历史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人, 关押在其间后, 乌台就名声大噪了。

汉代长安的御史台内有许多柏树, 树上栖宿着许多乌鸦。羽毛漆黑鸣声粗哑的乌鸦, 在中国文化中, 被视为不吉祥之物。许多乌鸦栖宿的地方, 自然有恐怖之气和戾气。当时人们就把御史台称作“乌台”, 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宋代。东坡因诗文获罪后, “乌台诗案”就成了一个专有名词, 专指东坡的冤案。

唐代的谏官归宰相管, 并为宰相执言(如魏征), 谏诤的对象是皇帝和朝臣。宋朝, 台谏的谏诤对象主要是朝臣, 台谏常常纠结一些大臣, 弹劾另一些大臣。皇帝允许台谏“风闻言事”, 看上去是发扬民主、广开言路, 实际上助长了台谏的权势, 也助长了朝臣之间的廷争(类似于后宫的“宫斗”)。

乌台诗案的直接导火索, 是一篇《谢表》。

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攻击, 他不愿在朝中怄气, 就申请外放了。自杭州、密州, 再到湖州, 在地方任职已八年, 这时王安石也不在朝了, 然朝中的原变法派仍不放过东坡(也许是怕东坡回朝对自己不利), 于是借一篇《谢表》发难。东坡到任湖州, 按礼节要向皇上呈一篇谢表, 感谢皇上的任命。一般先自谦一番, 说自己不才, 还被重用, 再表示深深的谢意。不料表中的这几句被用来大做文章了: “知其愚不适时, 难以追培新进(朝中的新人); 察其老不生事, 或能牧养小民。”不知台谏是用哪只眼看出: 东坡妄自尊大讥讽朝廷; 又用哪只眼看到: “一有水旱之灾, 盗贼之变, 轼必倡言归咎新法, 喜动颜色。轼所为讥讽文字,传于人者甚众。” 在这样的告发之词推动下, 无论是不是台谏, 凡是有觊觎、嫉妒之心的人, 个个来劲地查检东坡的讥讽文字, 这一查不得了。

我作为一个读者, 不用有意查检, 也能读到东坡的许多讥讽文字。那文字, 从他步入职场就有了。他讥讽自己, 也讥讽他人和世事, 讥讽历史和现实。

到凤翔任职之初, 时逢新年放假, 东坡遍游凤翔附近的名胜古迹。他在孔庙, 见到保存在那里的石鼓。石鼓上面有铭文, 最新的考古研究认为那石鼓和石刻是秦人所作的, 而东坡时代认为那是周文王时代的。东坡面对古代的战鼓形象, 禁不住缅怀周代的王化政治, 愤怒谴责暴戾的秦政, 无情讽刺帮凶李斯。他作的《石鼓歌》中言:“自从周衰更七国, 竟使秦国有九有。扫除诗书诵法律, 投弃俎豆陈鞭杻。当年何人佐祖龙(始皇), 上蔡公子(李斯)牵黄狗。”——这是讥讽历史事件和人物。

凤翔任期满回到朝廷, 变法新政势如暴风, 而新政的弊端也逐渐暴露, 任何正直的人都不可能装聋作哑。东坡也曾上书皇帝, 力陈己见。渐渐的一个又一个反对者被贬, 其中一个姓刘的好友, 被贬到泰州做通判。东坡做诗送行。诗言: “君不见, 阮嗣宗(阮籍), 臧否不挂口。莫夸舌在齿牙牢, 是中惟可饮醇酒。读书不用多, 作诗不须工。海边无事日日醉, 梦魂不到蓬莱宫。”——这是奉劝友人, 要学穷途之哭的阮籍, 三缄其口, 做个逍遥者。这诗以劝说之语, 讥讽了压制言论的现象, 当时就广为传诵。第二年, 东坡与这刘姓朋友在扬州相遇, 还得意于这诗的传播力: “去年送刘郎, 醉语已惊众。” 殊不知, 这诗日后成为乌台诗案中讥讽朝廷的罪证之一。

东坡来到地方政府任职, 本以为能规避政见不同的矛盾, 哪知内心的风暴却更猛烈了。地方官必须执行上级指令, 也就说, 东坡必须执行自己质疑的新法。新法要提高国家的税收, 敛财的重点在地方, 尤其是杭州这样的江南富庶之地。东坡在杭州时, 地方官员要强行推销“贷款”, 春天受贷种田的农民, 如果因各种原因到年底还不上贷, 官府就要将他们逮捕入狱。做通判的东坡, 常常要在堂上审讯他们。手握判笔, “隐隐作痛的良心, 总在汩汩泣血。”(“李传”语) 有一年除夕, 轮到东坡值班, 他要钦点狱中人犯。一直点到天黑还没点完(犯人多呀)。东坡心想: 他们为了吃饭才犯法, 我也是贪恋那份俸禄, 做这违心的事情。很想开释这些人犯, 让他们回家过年, 但却没有这个胆量, 自惭形秽作了《题狱壁》诗: “除日当早归, 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 哀此系中囚。小人营糇粮, 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 因徇失归休。不须论贤愚, 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 闵默愧前修。”——这是记录事件, 也是袒露心迹, 深感自己无能为力, 自己的工作形同帮凶。好事者, 很容易看到其中的不满与愤懑。

八月十五观钱塘江潮, 是杭州人一年一度的盛事, 东坡也与同僚一起观赏过。江边曾有弄潮儿, 做冲浪搏潮的种种表演, 官府曾设奖品奖励他们。年年都有人为获奖品溺水而亡, 后来官府不再设奖品奖励了。东坡为此写过几句小诗: “吴儿生长狎涛渊, 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 应教斥卤变桑田。” 这诗竟被指控为讥讽朝廷的水利工程。

这样的讥讽例子《李传》收录了很多。讥讽是一定的, 而且讥讽成性, 从做官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讥讽可否?

讥讽指讥笑和讽刺, 常常用作批评或嘲笑一些不合理的人事或行为。反应民生疾苦, 约定俗成被认为是讥讽, 因为民生问题背后是时弊。讥讽既是表达方式, 也是修辞手法。孔子在编选《诗三百》时, 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可以怨是指可以抒发心中不平,讽刺不良现象。《诗经》中的《国风》, 就有很多诗反映民间疾苦, 讽刺不良现象。这部分诗被看作是《诗经》中的精华。汉代设乐府机构, 采集民间歌谣, 以观民风。这些民歌很多都反映了百姓所受的痛苦和欺凌。唐朝的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 也意在继承和发扬乐府诗的传统。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地写讽喻诗。从先秦开始, 历代都认同诗文的“美刺”功能。美即歌颂, 刺也即批判和讥讽。历史上那些歌功颂德的“美”诗文,绝大多数没有太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倒是那些带“刺”的诗文,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文的优良传统。

原本, 讥讽不仅可, 还是优良传统。东坡写的讥讽诗, 其实大多是工作随感, 意并不在垂名诗史。他在受审时交代: 他被宋神宗召见时, 宋神宗要他直言政事, 那时他官位低, 其实并不太敢直言, 以为写诗抒发感慨总是可以的。从秦到清, 王朝帝国的体质逐渐虚弱, 原本像疫苗一样存在的讥讽文字, 娇喘吁吁的身体受用不了。过敏的体质和头颅, 总能从反映民间疾苦的文字中, 发现讥讽朝政的苗头。 文字狱越来越盛, 盛到万马齐喑。讥讽理论上一直可, 实际上不可。封建王朝的历史车轮就这样倒退了。

东坡能否不讥讽?

宋代是封建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点, 东坡身处其中。盛时的文化传统他充分学习和感知了, 衰时的乱象(复杂而持久的党争), 他也遇上了。读圣贤书做帝王师的理想, 有望实现又无法实现; 以民为本的“官念”, 让他把民生忧乐, 当作衡量治世优劣的基准; 《诗经》中的《国风》, 缘事而发、敢于哀乐的汉乐府民歌, 关注民生反映现实的杜诗, 前贤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它们和李白的浪漫、陶渊明的理想, 一道滋养他的灵魂。他人在仕途, 职在朝廷, 能不参与议论朝政? 在地方为父母官, 能不关注民生? 看到民生疾苦能不发声? 既然发声了, 能规避被指认为讥讽朝政的风险? 恐怕不能吧, 要他不发声, 无异于要他吃到变质的食物不作呕。

乌台诗案, 跌了这么大一个跟头, 总得长长记性了吧? 可记性不敌个性。东坡曾自己形容他“难安缄默”的脾气说: “性不忍事, 如食中有蝇, 吐之乃已!”他刚出狱到黄州, 为其弟的被连坐抱不平, 写了一首有讥讽意味的诗, 写完后, 掷笔叹道: “怎还不改?”这样的一边写, 一边掷笔, 成了家常便饭。后来, 他无论任朝官还是任地方官, 该发声还是发声, 该讥讽还是讥讽。

我想冒犯一下东坡, 也讥讽他几句:

你自己拎不清, 走了最不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你咋不多写写“花褪残红青杏小, 绿水人家绕”这样既有情致又婉约的诗词? 虽不如“大江东去”那豪放词那样顶流, 起码也是一流的手笔。你走上仕途特别是走进朝廷, 咋就不像人家一样, 一心一意去做官僚和政客呢? 你太高看自己了, 想凭一己之力和体制抗争, 还为苍生百姓鸣冤叫屈, 不是作死吗? 撞了南墙还不回头, 非傻即痴。

讥讽看似是表达和修辞方式, 其实需要精神和才智。如我这样怕事又不才的人,不敢讥讽、也不擅讥讽。唯有对东坡、鲁迅这样敢讥讽、善讥讽的人, 怀有深深的敬意!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1117

(7)
轻品慢尝的头像轻品慢尝
上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上午9:33
下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下午3:5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7条)

  • 晓舟同志的头像
    晓舟同志 2024年12月10日 上午11:51

    苏大学士还算幸运,一再妄议还能时沉时浮,换个朝代把他往贪腐上靠,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4年12月10日 下午7:28

      @晓舟同志东坡所在的时代真不是最坏的时代, 乌台诗案在历史上, 也不是最残酷的文字狱案, 受害者名气大, 影响力就大了。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4年12月10日 上午11:59

    老师对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来龙去脉细致入微地予以解析,让我对苏东坡一以贯之的讥讽由衷敬仰,这样的风骨与家国情怀,是旷世稀缺的美质,穿越时空,光照人心。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4年12月10日 下午7:35

      @锦瑟黎燕这样的风骨, 与你写的“缙云之霞”中那个诗人的风骨是一样的。历史从不缺有这种风骨的人, 只是这样的人太少了, 值得敬佩! 因为有这种风骨存在, 历史的天空才有霞光, 虽然这光常被乌云遮蔽。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4年12月10日 下午12:54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常人眼中,只要收敛一点,便可安身立命,甚至可平步青云。苏东坡栽过跟头,吃过苦头,总该吃一堑、长一智,可他不是改不了,而是根本不想改。他是大才子,肯定是聪明人,但聪明也会被聪明误。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4年12月10日 下午7:40

      @四格格本性真的很难移, 聪明不聪明也是相对的, 有些方面开窍, 有些方面不开窍。终生误、误终生的事从来都有。有人误了自己, 但惠顾了历史。

  • 阳光笙箫支剑笙的头像
    阳光笙箫支剑笙 2024年12月10日 下午2:57

    几厢参照读东坡,古典论文见新风。
    直诉己见大手笔,东坡怎能不讥讽?
    万马齐喑究可哀,不准发声途已穷。
    乌台诗案传千古,高堂怎不把权弄?
    精神抖擞才智旺,大江东去真英雄。

  • 2272 张英辅的头像
    2272 张英辅 2024年12月10日 下午5:25

    这是在做学问呀,佩服。

  • 漫言华语的头像
    漫言华语 2024年12月10日 下午7:03

    我是来听学术讲座的,感觉历史在不断重复。

  • 四格格的头像
    四格格 2024年12月10日 下午8:19

    苏东坡的个性让自己吃了不少苦,但他的才气又救了他,毕竟爱才的人是多数。

  • 吊脚楼的头像
    吊脚楼 2024年12月11日 上午2:26

    你真是个做真学问的人!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4年12月11日 下午8:01

      @吊脚楼多谢认可和鼓励! 其实就是发发感慨而已, 谈不上做学问。

  • 难诉相思的头像
    难诉相思 2024年12月11日 上午7:34

    “唯有对东坡、鲁迅这样敢讥讽、善讥讽的人, 怀有深深的敬意!”——说出我的心里话。

  • 诚厚的头像
    诚厚 2024年12月11日 下午11:53

    古人科举入仕,当官的也有文学才能,但文学上的成就与政绩往往不是成正比的。诗言志,在官场难免不言官场。歌功颂德的没事,但又为大家所不屑。讥讽、批评的就容易引火烧身,影响仕途。官场讲服从,文学讲个性,是两条轨。有个性的,仕途一定是不如文学成就的。苏东坡在仕途上还算是幸运的一例。欣赏学者美文!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4年12月12日 下午4:46

      @诚厚“官场讲服从,文学讲个性,是两条轨。” 总结得太好了, 还是您经验丰富, 看问题透彻啊! 确实东坡在仕途上还算幸运, 毕竟也有短暂的高光时刻。多谢美言!

  • 清河君的头像
    清河君 2024年12月12日 上午10:46

    文字狱古来有之,政敌背地里罗列莫须有罪名攻讦。东坡先生的多次被贬,多是吃这种亏。

    • 轻品慢尝的头像
      轻品慢尝 2024年12月12日 下午4:48

      @清河君是的,文字狱古来就有, 乌台诗案典型,但不算是最酷烈的。为之掉脑袋的大有人在。

  • 一池烟雨的头像
    一池烟雨 2024年12月13日 上午10:03

    直言不讳,东坡本性也。乌台诗案,政治斗争也。此篇令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 锦瑟黎燕的头像
    锦瑟黎燕 2024年12月14日 上午4:53

    老师的讥讽物语,文脉丰厚,意境高远,极具个性化见地,让文章充满了思辨的力量与内在的艺术张力。

  • 陌上梦落的头像
    陌上梦落 2024年12月16日 下午2:10

    乌台诗案就是针对东坡刻意炮制的文字狱吧。为了政治斗争,无所不用其极。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