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辈子有三个妈妈,自己亲妈、婆婆和奶妈,如今三个只剩了奶妈一个。
几天前奶妈给我打电话,她说记挂我了,想来看看我。我说您来看我多不方便啊!她说她会坐公交车,村口就有23路停靠站,一小时一趟,方便得很。我说那还不如我来看您,打个车几分钟就到了。她说那就更加好了。
我知道奶妈是真的想我了。她说这回你来不要拿任何东西,空手过来,我们也不跟他们说,就咱娘俩,我给你炖只鸡,蒸一笼肉圆、煎几个鸡子馃。我说鸡就别炖了,留着过年吃吧。她说过年有过年的鸡,现在先给你炖一只。奶妈几乎每年都要专门为我炖只鸡,说是给我补补身体。
上次去看奶妈是中秋节,一大家子团聚。我照例给了奶妈一点零花钱。奶妈总说我比亲生的对她都要好。自打工作以来我给奶妈的钱肯定比给我自己父母的钱多得多。要是老爸老妈知道还不得气死。现在他们在地底下也气不到了。
奶妈嘴里说的“他们”,自然是跟她住同村的德文弟弟两口子了。她知道我怕给他们添麻烦,不愿意惊动他们。况且德文前阵子生病住院,才出院没多久;珍珍还得照顾孙子。估计眼下这两口子都在城里跟儿子儿媳住一起呢。
我跟奶妈说再过几天吧,最近事儿多。等我忙完这阵子,礼拜天去看您。
礼拜天一早,开了太阳,是个冬日难得的好天气,奶妈早早的就打来电话了,问我几时到,我说十点以前肯定能到。她一再叮嘱说千万别拿东西过来,可我肯定不会空着一双手。奶妈上年纪了,买点补品给她还是应该的。
滴滴打车十几块钱,出城区,经过横山,穿过几个村子,没多久就到了胡家塘。从小,只要靠近这个村子,看到那两棵百年老樟树,看到树前那口池塘,就觉得心有所属。在我眼里,乡下的家温暖得多,奶爸奶妈慈祥得多。可惜奶爸早早地走了,没看到眼前的好光景。奶妈也显见的老了很多。她站在门口拄着拐杖在等我,见到我,她是那么欢喜,忙不迭的给我泡茶,递橘子。
奶妈让我坐会儿,她去村后那户人家买豆腐干,那里的豆腐干特别好吃,是别的地方吃不到的,买了让我带回去。我说我陪您一块儿去吧。我搀扶着奶妈一路走。村里的人见了都跟奶妈打招呼,他们大多还认得我,都知道是城里的闺女来了,都夸奶妈有福气。奶妈听着,表情很受用。她指着路边一块菜地,说自从德文生病以后,那些青菜都是她在照看,浇水施肥除虫。她已经85岁了,能够生活基本自理不要人照顾甚至还要帮衬子女,着实不容易。可她总是顾念这个、顾念那个,很少顾念自己。
走到道路的尽头,那儿有两口大大的鱼塘。鱼塘边上是简易的工棚,里面住着老两口,夫妇俩的主业是管鱼塘,若有鱼贩子过来买鱼,他们就从塘里捞出鱼称重卖给他们;副业就是做豆腐,工棚里有简陋的作坊。本来奶妈说要让他们抓一条鱼,我坚持说不要抓,吃不了。我们买了三块大大的豆腐干。奶妈要拿现金,我说我扫码就成。回来路上迎面看到德文弟弟骑着电瓶车,刚从外面回来的样子。他停了车跟我说一会儿过来吃中饭。我说你怎么知道我要来的呢?德文朝奶妈看看笑了,骑着车往家方向去了。他家在村的西边。
奶妈说,她头晚还是忍不住把我要来的消息打电话告诉了他们,珍珍立马表态说她会回来做饭,奶妈说不用,我们娘俩自己蒸肉圆吃。珍珍说这是什么话,姐姐来了我们不招待怎么说得过去。奶妈跟我说,珍珍就对你好,你来了不告诉她,她要是知道了会跟我生气。的确,弟媳珍珍虽然脾气有点古怪,跟婆婆也多有矛盾,但跟我却是不错的。当然我对她也好。
虽然中饭不用自己烧,可奶妈还是按原计划做起了肉圆。这是个麻烦活,得把萝卜切成丁煮熟控干水份,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丁跟萝卜、生粉一起和匀,拌好调料。这些事刚做完,奶妈抬头一看,呀,快十一点了,她说得去拿午饭了。这是村里老人的福利,每个月交60块钱可以吃两顿(80岁以上,如果不到80岁每月交120元)。我陪着奶妈去村口的配送点。奶妈给我看她的午餐,有荤有素,看着还不错,不过奶妈说每天花样不多,她吃腻了,多数时候不吃,拿回来喂鸡。家门口的院子里她养了十几只鸡呢,还有一只鸽子,那是德文买来给她补身体的,可是奶妈看着这鸽子通人性,不忍杀它,就一直养着。
回到家开始蒸肉圆。十几分钟就蒸熟了。刚出笼的肉圆香气扑鼻,我趁热吃了一个,太好吃了。记得从前在奶妈家我可以一口气吃七八个肉圆。现在吃不动了。这时德文弟弟过来喊吃饭。于是奶妈端着一大碗肉圆,我们一起去了德文弟弟家。
珍珍厨艺不错,从儿子晓杰家回来没多久就像便魔法一样变出了几个菜:萝卜炖排骨,油爆虾,素烧鹅,红烧鳊鱼,炒小青菜,加上奶妈端过来的肉圆,我们就四个人吃,且奶妈吃的很少,所以这一顿还是太丰盛了。德文给我倒了一小杯杨梅烧酒,他自己滴酒不沾。一个多月前德文因为莫名其妙的发烧,住了十来天院,消消炎,后来也就好了。出院诊断是肺炎。他比我小三岁,也快六十的人了。出院没多久又去干活。他干的可是帮人卸货的体力活。他说不干就没钱,现在还没到七老八十,总不能靠儿子,他负担也重。
奶妈家四个子女,就上海的德平弟弟混得好些,其他的都处于一不小心就要返贫的状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心地善良,安于现状,与世无争。我这辈子走亲戚除了去姐家也就只有去奶妈和她的几个子女家。
吃完从德文家出来,回到奶妈家,我说我得回去了。奶妈说吃了点心再走吧,我给你做鸡子馃。我说下午还有事得早点走了。其实是我不想让奶妈太辛苦,她中午最好打个盹。奶妈给我准备了一大堆东西带回去,炖好的母鸡,白萝卜,豆腐干,加上德文刚从菜地里摘下来的青菜和小葱,装了满满两个篮子。好在现如今交通方便,滴滴打车,车子分分钟就来到家门口。
下次见到奶妈应该是正月里了。就跟小时候一样,见奶妈是我内心最大的期盼。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0433
评论列表(26条)
自带咖啡,坐个沙发。
@四格格:此时,我坐在星巴克喝着咖啡码着字,真想你也在这里,一起分享。
父母不在了,有奶妈在,这真好,奶妈就是妈。80多岁的老人了,还这样能操持真是难得。亲情是相互的,你待奶妈如亲妈,奶妈待你如亲儿,这种难得的缘分是天注定的。
@四格格:从小,在我记忆中,奶妈对我比对亲闺女还疼爱,填补了我在自己父母这儿的亲情缺失,这份情谊是永远也忘不掉的。
读蒋院的温暖文字,心里总是感动不已,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妈,这么多年一直保持亲人般的联系走动,这本身就很令人感动。老妈妈家的兄弟也很讲究,接人待物很诚恳,祝福您有这样的好亲人!!
@李宗宾19481957:谢谢李老师,我父母是重庆人,所以我们在浙江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亲戚的,于是奶妈一家成了唯一的亲戚。
八十五岁老奶妈,深情厚愛胜亲妈。
城里乡下各一方,春夏秋冬常惦挂。
初冬下乡心欢畅,又到福地鱼米乡。
人间自有真情在,幸福生活万年长。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您的笔触总是那么细腻,写出的文章让人很爱看。
@2272 张英辅:谢谢张老师的爱看,这是我坚持写下去的动力。
蒋院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有亲戚可以走动
,给生活增添一些情趣。
@漫言华语:谢谢华姐美评!我和奶妈及家人可以说是双向奔赴。
奶妈也是妈, 有妈就还是孩子。读您温暖又绵柔的文字, 感觉日子都是暖融融的。
@轻品慢尝:是呀,我只要一想起奶妈,心里就暖暖的,甜甜的,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女儿。
85的老太太,还能自理,思维也清晰,还记挂着儿女,你好幸福啊!感叹南方政府对老年人不错,坚持给老年人们供应午餐。
@惑矣:浙江很多村子都有这方面的政策,老人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中晚餐,大大提升了幸福指数。
今天还在想蒋医生十天没有发文,是不是因为很忙?晚上就看到您这篇去看奶妈,每次看到您写奶妈心里总是被温暖感动着。
@青叶碧玉:谢谢碧玉的不离不弃,非常感动!祝好![花][花][花]
蒋院有这样没有血缘的母亲真好,可以享受浓浓到骨子里的母爱。我想,蒋院对奶妈,定孝敬到令人心中发热,胜似亲生。
@锦瑟黎燕:在我心里,奶妈比亲妈要亲得多,因为在自己家里,生活基调是比较灰色的,小时候只要一想起奶妈家,就充满了期盼。
蒋院长好福气啊,您奶妈85岁还可以生活自理,更让人感叹的是竟然还可以去打理菜地,福寿双齐的老人哩![赞][赞][赞]
@清河君:我们都叫她不要去菜地了,因为田间地头路面不平整,上上下下很不方便,一不小心摔去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是奶妈却总是不听。
相互都在心里装着,相处是如此自然、亲切,就像亲生的那样,太少了。奶妈85岁生活基本能自理,也是福气。
@诚厚:是的呢,奶妈85岁还能为子女忙这忙那让人欣慰。我就怕把她给累着了。我从小受奶妈的爱护,填补了我在自己父母这里的亲情缺失,这份情值得一辈子去回报。
哺育之恩,终生暖心。知恩报恩,尽力尽心。[喝彩][赞]
这篇博文写得好,又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