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 / 程潜与湖南和平解放 / 四格格
–
位于长沙白果园的程潜公馆,是一座两层小楼,黑瓦红砖木栏杆,现在开放为“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一楼是“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二楼是“程潜生平史事陈列”。我在门卫处登记后就入内参观了。
湖南和平解放,与当时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是密不可分的,他绝对是第一功臣。所以,在陈列馆里,参观者可以看到程潜传奇、曲折、精彩的一生,特别是可以了解到他在湖南和平起义中的谋划和成功。
第一节 东征北伐
公元1882年3月31日,湖南醴陵县北乡农村一个叫长连冲的耕读世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是家中的老幺,不仅长相英俊,还特别聪慧,他名叫程潜,字颂云。
程潜幼时入私塾,好学善读,16岁就通过乡试考取秀才;年轻的秀才并没有就此止步,在18岁时又考上了岳麓书院。当时的岳麓书院,是学子通往科举仕途的门槛,程潜在书院里不仅增长了学识,也拓开了眼界,了解了中外时政局面的发展趋势。由此,他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科举在今后的社会进程中已经没有多大的前途了,所以,他决定弃文学武,投笔从戎。他的决定得到了当时湖南巡抚赵尔巽的大力支持,21岁的程潜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湖南武备学堂,22 岁时又取得官费保送留学日本,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他结识了一批湖南同乡,如黄兴、蔡锷和宋教仁等等,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宋教仁、黄兴、蔡锷的革命理想也深深的影响了程潜,可以说这些同乡是他革命生涯的启蒙人。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23岁的程潜毫不犹豫的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也因为这批同乡启蒙人的引荐,程潜有幸结识了孙中山。后来,将他带入同盟会的宋教仁、蔡锷、黄兴,都不幸先后英年早逝,于是,程潜决定追随革命先驱孙中山,从此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公元1908年,26岁的程潜从日本军官学校毕业后回国,在四川巡抚赵尔巽的邀请下,到四川担任训练新军教官。1911年,程潜29岁时,辛亥革命爆发,他离开四川来到武昌协助黄兴,在武昌起义军中担任前线总指挥;在他的指挥下,起义炮兵们反攻汉口龟山,打响了武汉保卫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令程潜出任湖南军事厅长,时年他刚刚30岁。随后在孙中山发动的第二次革命中,31岁的程潜毅然奔赴去南,积极参加保路护国运动。但第二次革命发动得十分仓促,准备不足,所以在筹划讨伐袁世凯时惨遭失败,程潜不得不化妆逃往上海,后又流亡日本,在日本他考入早稻田大学学习。
1915年冬,袁世凯称帝,国内掀起反袁反复僻的护法护国运动;1916年4月,33岁的程潜奉孙中山之令从日本回国,担任护国军湖南招抚使、护国军湖南总司令。1917年,作为护法军湖南总司令,他受到了孙中山的致电嘉奖;时年程潜才35岁,已经成为一个成熟、卓越、能文能武的军事指挥官了。
1920年11月28日,孙中山重组中华民国政府,任命程潜为陆军部次长、讨逆军总司令;1923年,孙中山再任命程潜为国民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军政部部长;指令由程潜创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并出任校长;后又任命他为建国军攻鄂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在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中建立了卓越功勋。
程潜任“陆军讲武学校” 校长时,学校招收了大量湖南籍子弟学员,特别多的是他老家湖南醴陵籍子弟,如左权、陈赓、袁仲贤、宋希濂、李默庵、邓文仪、陈明仁等等,他们受程潜的训练教导,日后都成为了杰出的军事指挥官。
后来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必须有自己的武装军队和自己的军事指挥官,于是国民政府重新创办了“黄埔军校”。程潜的“讲武学校” 合并入“黄埔军校”,但校长不再是程潜。新办的“黄埔军校” 接收了“讲武学校” 的全部学员,所以黄埔军校前几期的学员中,很多都是湖湘籍人。
我看过一篇2024年8月发表的《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文章,该文作者是程潜的醴陵同乡。我感觉作者的这种比拟很新鲜,也非常有意思。
我想就此说说我对该文这种比拟的理解:当时华兴会的发起人是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等,再加上蔡锷,他们都是湖湘人,所以湖湘人在同盟会期间和辛亥革命期间是先导者,占据着主要领导地位。宋教仁、蔡锷和程潜三个同是1882年生人,黄兴也只比他们大8岁,基本上是同龄人。只是程潜参加同盟会活动比他们晚了几年,也不是华兴会的发起人,所以在湖湘籍同盟队伍中只能算是个晚辈。尽管他们都是同龄人,但从资历上来说,宋教仁、黄兴、蔡锷是湘军在辛亥革命中的第一梯队,而按程潜的资历只能排在湘军的第二梯队了。宋教仁被刺身亡,不久,蔡锷和黄兴也在一年之内相继离世,他们三人原本是从辛亥革命,到创立中华民国的功勋三巨头;他们的英年早逝,也意味着在今后民国政府的政诒版图中,像程潜这样为民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湖湘籍人越来越少,民国政府的执政者们也逐渐的将程潜他们边缘化,所以,文章作者才说“程潜:湘军中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这就是程潜在当时民国政府派系中的真实处境。
我想,正因为当时程潜已经意识到被边缘化,所以程潜在“讲武学校” 里大批招收湘籍子弟,特别是他的醴陵乡籍子弟,就不足为奇了;应该是他明显的感觉到了自己在国民政府中的孤立无援、孤掌难鸣,才会产生这种“独木难成林”的意念吧。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当时大量招收湖湘籍子弟入校是非常明智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东征、北伐,是程潜人生中一段比较辉煌的时期,他是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后又被北伐军 J 总司令任命为中央江右军总指挥,中央江左军总指挥是李宗仁。按当时北伐的战略部署,是江右军和江左军两军会师后,再协同合围攻打南京城。但1927年3月24日的战斗中,程潜没按战略部署等李宗仁,就以自己一军之力率先攻下了南京城,取得了北伐的巨大胜利。但也正因为这次他独得的南京战役胜利,为他后来的失意埋下了伏笔。因为在这次战争中,他两次违抗了 J 总司令的军令,冒险独攻南京,也引起了江左军李宗仁的极大不满。后来,J 总司令与汪精卫伪政府分庭抗礼时,程潜本是怀着好意出面作双方调解,却被 J 总司令怀疑他有投靠汪精卫的倾向。于是,解除了程潜第六军军长职务,并撤销了革命第六军。1927年,程潜被拘禁了长达半年。
直到1935年的抗日战争,程潜再次担任了国民抗战总参谋长、国军抗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天水行营主任。看起来职务很高,但实权不足,在国民政府中无法参与重大决策,更没有什么大的政治影响力。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他的决策能力和军事才干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被淹没在尘烟里。
湘军最后这棵大树在遭受拘禁期间,被迫离开了战场、离开了军队、离开了政局,但他没有与沉沦和寂寞为伍,而是重新拿起了笔,与斯文结伴。程潜原来就是少年秀才,又得到岳麓书院的考究深造,还曾经两次留学日本,所以学识渊博、功底悠厚,他不仅诗好文好,书法也是呱呱叫的。从他的诗集《养复园诗草》中就可以表明,一个能文能武、善于弄笔舞墨的军人,即使是闲赋于朝野,也能从斯文中自得其乐。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80197
评论列表(32条)
格格将历史风云人物程潜的人生轨迹隽永灵动抒写,这样的人文佳作,好有开阔深邃的视角与格局。
@锦瑟黎燕:这是湖南的一段什得记载历史,而创造这个历史的人叫程潜,当然也值得记载。
湘军厉害,文武兼备的湘军将领更厉害。功嘛,避免生灵涂炭是功劳,但几十年后看就很难说了。
@晓舟同志:因立场不同、因观点不同,所有的历史事件是无法判明是非的,往往此一时,彼一时。只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那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促成和平解放,确实是历史功臣, 他的过往经历值得考察和书写。历史中的仁人志士, 值得后世尊敬和学习!
@轻品慢尝:为湖南人民免除了战争之苦,这就是他的功劳。
国民革命军的东正北伐,在中国历史册页熠熠生辉,程潜的功绩星光璀璨。
@锦瑟黎燕:没有东征北伐,就不会有辛亥革命的胜利,这一段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程潜传奇、曲折、精彩的一生,了解到他在湖南和平起义中的谋划和成功。
历史上的仁人志士, 爱国将领,人民不会忘记,永载史册, 值得后世尊敬和学习!
@阳光笙箫支剑笙:一个人的一生,能有一个闪光点,能有一段可记载的历史就不平凡了。
格格对长沙的一往情深,在每一篇精美佳作之中,光照人心。堪为长沙之子。
@锦瑟黎燕:对长沙熟悉了,就越发感觉可写的东西很多。
程潜是国民党的元老,对推翻满清封建帝制贡献巨大。在后来的黄埔军校、北伐中立下赫赫战功。老奖生性多疑,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因此,程潜的才华被埋没了。
@清河君:但程潜违抗军令在前,这可能是主要原因。
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可以想象程潜的英气勃勃,年轻革命者的生命闪闪发光。
@锦瑟黎燕:在那样一个政局动荡的年代,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一种人生的选择。
程潜对湘军的建设,湖南的革命与和平解放,功不可没,令人敬仰。
@锦瑟黎燕:对于湖南人民来说,能避免一场战争,无疑是最大的福祉。
我在岳麓山朝拜了蔡锷墓,那些珍贵的古树与革命先驱者相依相伴,飒飒风中将浩然正气传扬。
@锦瑟黎燕:是的,蔡锷和黄兴墓都是在岳麓山上,两个墓相邻近。
文章写得很翔实,有学者风范,佩服!
@2272 张英辅:谢谢你的评论。
程潜先生是中国历史潮流当中的风云人物,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期,毅然决然滴选择了起义,选择了革命道路,了不起啊!
@李宗宾19481957:一次重大的抉择,也是他人生道路的一次转折。
程潜的革命生涯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令人崇敬。
@锦瑟黎燕:在那种历史风云动荡的时代,一个选择就是决定自己的命运。
我感觉,那年那月是中国的志士仁人风起云涌,群星荟萃,熠熠生辉的年代。
@锦瑟黎燕:时势造英雄。
格格开始关注湖南的现代名人啦。屈武评价程潜一生革命。老同盟会会员,都是接受了孙中山先生思想的,也容易成为共产党的朋友。湖南和平解放,是程潜最大的功劳,人民会世世代代记着。
@诚厚:湖南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更多。
湘军最后一棵大树,能文能武,也曾有过辉煌,但还是逃脱不了被埋没的遭遇。或许,还是孤掌难鸣吧,一个好汉三个帮,他身边或许就缺了强有力的左膀右臂。
@难诉相思:政治权力中心,派系是很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