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峰下,丽泽风长
从城南书院到第一师范(中篇)
月转星移,光阴悠悠,滚滚的历史车轮驶进了大清朝。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朝廷颁布御旨,令全国各省兴建省会书院。各省积极响应,当时全国共建有书院23所,湖南、江苏、广东、广西各建2所,其它省各建1所。尽管城南书院元朝被焚、明朝被毁,但它仍与岳麓书院同为皇上钦点的省会书院,并享有朝廷拨发的一千两帑金作为经费。说明康熙年间,城南书院的生员们自发集资修复的书院,规模虽然缩小了,但讲学活动在康熙、雍正年间仍有着极高的声誉。自此,城南书院被正式纳入官化管理体系。
乾隆十年(公元1745)湖南巡抚杨锡绂在岳麓书院课试童生,但应试者寥寥无几。他心生奇怪,自古长沙文风向尚,为何来岳麓书院应试的童生这么少?问原因,原来是长沙城与岳麓书院隔着浩浩湘江,那时江上无桥,过江只能渡船,风高浪大,童生们不愿前往。于是,杨巡抚决定顺应民意,在长沙城内天心阁下的都正街寻得一处闲院,用于改建成书院,免除童生们乘舟过江之苦。而天心阁位于长沙城南,该院便称为“城南书院”。杨巡抚此举大得人心,司、道、守、牧等等各级官员纷纷解囊,积极捐出俸薪银两,仅一个月就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主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并在讲堂上悬挂了“城南书院” 四字匾额。更有岳州(今岳阳)知府黄凝道为书院独捐建一栋“御书楼”,楼中拜祀张栻、朱熹等等城南书院的群体有功先贤。于是,天心阁下又如当年妙高峰下一样,读声朗朗,书香蒸蒸。
转眼间到了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新上任的湖南巡抚叫左杏庄,他认为天心阁附近乃是商贾繁华之地,车水马龙,嘈杂喧嚣,不宜学子静心修业,于是,左巡抚将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复迁回600年前它的创始之地 一 妙高峰下。左巡抚本着“复前贤之盛绩,培昭代之人文” 的意愿修复城南书院,即有书斋120间,藏书超万卷,并要求城南书院面向全省择优招纳生源。当时向全省招了学正、附课生共138名,与大名鼎鼎的岳麓书院招纳的学子数量相等。除了重建院内的城南十大景观外,左巡抚为了纪念书院创始人兼第一任山长张栻及朱熹等先辈,还增添了“南轩夫子祠” 和“文星阁”。妙高峰下新建的城南书院,课程仍是以程朱理学和四书五经为主,但规模大大超越了600年前妙高峰下的旧城南书院,它如一颗璀灿生辉的明珠,光芒四射。
当时清道光年进士、云贵总督劳崇光,游览了城南书院及城南十大景观后,感慨万分,倾情作了《城南书院赋》,赋中云:“草对回环,山川萦束;纳湖供其溯洄,高阜任其瞻瞩。访旧基于月榭,危栏之影依然;叩曩躅于云亭,隐几之吟可续。舫名听雨,闲垂软涨三稿;舟泛采菱,缓度新歌一曲。轩开半亩,养蒙迪我聪明;堂矗三椽,丽泽成吾学问。看红波岳色,潇湘之灵秀如新;仰圣域贤关,闽洛之渊源伊近。… …”
巡抚左杏庄将长沙城南书院重建新兴之绩禀报朝廷,道光皇帝龙颜大悦,挥毫御书一匾:”丽泽风长“ 赐之,城南书院自此由复兴走向鼎盛。
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大儒都在城南书院任山长或任主讲,如:孙鼎臣,余廷灿、龙瑛、贺熙龄、胡达源、陈本钦、黄道让、何绍基、周玉麒、易堂俊、郭嵩焘、王雁峰、王先谦等等;他们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胡林翼、邹汉勋、曾国藩、曾国荃、李元度、左宗棠、王闿运、罗泽南、瞿鸿机、张百熙、黄兴、陈天华、杨昌济、谭云山、谭延闿、刘人熙等等,都是城南书院修学结业的优秀学子。
王闿运后来成为晚清经学家、文学家,他满怀豪迈之情,为岳麓书院的大成殿撰联: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30年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七月,太平军占据城南书院,在妙高峰上架炮攻城。左宗棠率军勇猛抗击,太平军败退,长沙成为历史上太平军唯一没有攻下的省会城市。但太平军占领城南书院长达81天,学舍及十景惨遭摧毁。后经陈本钦山长竭力修整,城南书院很快又得以复原,书香馨深,人文昌盛。
城南书院虽几经磨难,几经更替,但它始终坚持第一任山长张栻主张的”成就人才,传道济民“ 的教育宗旨,务实求学的校纪校风,它从不固步自封,及时顺应时代风云,追随时代变迁,吐故纳新;为湖南近代培养了五大人才群:李星沅、唐鉴、贺熙龄等等,他们代表经学主变派;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等,他们代表理学经世派;樊锥、皮锡瑞等等,他们代表维新变法派;谭延闿、黎尚雯等等,他们代表君主立宪派;黄兴、陈天华、杨敏麟等等,他们代表辛亥革命派。这群精英们走在时代的最前面,不断推进近代湖南乃至近代中国的发展。曾任湖北布政使的梁鼎芬是黄兴的老师,他曾在武昌撰有一联:
燕柳最相思,身别修门二十载;
楚材必有用,教成君子六千人。
有人感叹说,梁鼎芬先生的这幅撰联虽是为武昌所写,但用来赞扬城南书院是最贴切不过了。故,我也借来梁先生的撰联放在文中。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9146
评论列表(46条)
格格的精美佳作,极具历史感与文学性,将城南书院在清王朝的来龙去脉隽永深邃呈现,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锦瑟黎燕:说到历史就渊源流长,到清朝时城南书院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以书院培养了许多近代史上的风运人物。
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
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烧烟。
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的大作。
“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
集贤招衮职,论道命台臣。
礼乐沿今古,文章革旧新。
献酬尊俎列,宾主位班陈。
节变云初夏,时移气尚春。
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
@阳光笙箫支剑笙:出口成章,动笔有诗。
一篇集湖南城南书院历史、人文、景物、掌故等于一体的美文非常耐读,可堪称“湖南城南书院考察报告”了,佩服!四格格,惟楚有材,湖南人厉害,假如你早生四十年,我想你肯定要与润之先生争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呢。[赞][赞]
@晓舟同志:岂敢。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先后去了三次第一师范,我能写的只是一些皮毛而已。
惟楚有材,湖南人四格格更厉害。
@雪花漫舞:谢谢,湖南地灵人杰,只希望以后也能多出人才。
您对城南书院历史的追踪和解读细致深刻, 读来受用。如果没记错的话,我二十年前, 好像来过第一师范, 毛泽东在此读过书, 学校还保留着毛当年的作业, 看那作业上的字迹, 规规矩矩的, 与后来的毛体对不上。可见字是随人的, 胸襟扩大了了, 字也就大气磅礴了。我记忆的对错, 待你研判, 书院的历史也是民族的历史, 期待读下文。
@轻品慢尝:写字的人会有多种字体,但写作业的字体应该是有严格要求的,要求比较规范,不能用潦草体,所以毛的草体应该是后来才成熟的。
自古以来,杨巡抚这样一心为老百姓着想,一心传递文明薪火的好官,恒久地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锦瑟黎燕:能顺应民心的官,总是会被人们记住的。
妙高峰下,人文昌盛;城南书院,丽泽风长。
敬佩格格钻研学问的认真细致,这样一个关于妙高峰下城南书院的历史脉络,被你梳理得如此清晰,这是得好好做一番功课的。向你学习![花][花][花]
@难诉相思:是花了点功夫,感觉既然写了,就写得全面一点。
城南书院,培育出如此多的历史风云人物,一袭文脉,源远流长。有时候觉得,旧式教育在济世立身方面,优于现代教育。
@惑矣:古代学风之严厉、教育宗旨之明确,现代有许多是比不上的。
兴办教育是功德无量的善事。
当年就是通过扫盲唤醒工农,传播革命道理,才取得一个一个胜利。新中国初期大力普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读书识字。
@地质之花:就是古代书院太少,教育无法普及,很多老百姓都无法入学受教育,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文盲。
看来,大清王朝的官员,也有许多传递文明薪火的好官,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文脉继往开来做出了贡献,令人敬仰。
@锦瑟黎燕:博客打不开,刚刚才请师傅帮忙弄好了。
妙高峰下,丽泽风长。城南书院几经磨难,清代复兴,不但名称没变,还始终坚持第一任山长张栻主张的”成就人才,传道济民“ 的教育宗旨,一脉相承,这就恨不容易。清代早期,朝廷重视办书院,各地地方官也就重视了。重视人才培养,就是历史功绩。点个大赞!
@诚厚:城南书辽是多少代人的努力才得以保存、光大,尤其清朝,功劳最大,所以不可抹刹他们的成绩。
格格文中图表省会书院苏州是紫阳书院。1713年诞生的紫阳书院与城南书院非常相似,是在1035年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基础上设立的,也是延续了苏州府学的办学宗旨。紫阳书院直到1904年才停办。官府办的书院,科考是目的。尽管紫阳书院并不以科考为主要目的,但还是出了5位状元,其中一位连中三元。苏州中学就建在苏州府学和紫阳书院旧址上,承接了文脉。
@诚厚:这些书院都是皇上钦点的,从此以后纳入官化管理,并享有朝廷拨款1000银帛的经费。当时还有许多民办书院,它们的待遇、规范都不能与这些钦点的书院相提并论。
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将经典诗词作品融入其中,将中华文脉传递,使文章越发厚重灵动,熠熠生辉了。
@锦瑟黎燕:中华文化就是有一代代传播人,才会这样光辉灿烂。
格格的博闻强记,丰厚积淀,视野开阔,睿智灵秀,在每一篇精美佳作之中,星光闪烁。
@锦瑟黎燕:我是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以前没有关注过这座城市,以为它再平常不过了,现在越了解,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对不起它。
刚病愈再来读你,写得好!
@2272 张英辅:谢谢,您多保重,天冷了更多要注意保暖和休息。
似水流年,与格格的互动品评,已经成了我生命的重要内容了,这样的情缘,难能可贵。
@锦瑟黎燕:我也一样,也许这种互动,让大家对博客会更有兴趣和动力。
巡抚左杏庄将长沙城南书院重建新兴之绩禀报朝廷,道光皇帝龙颜大悦,挥毫御书一匾:”丽泽风长“ 赐之,城南书院自此由复兴走向鼎盛。——道光帝的御笔赐书”丽泽风长“ ,好有诗意与意境,为城南书院熠熠生辉,穿越时空,功莫大焉。
@锦瑟黎燕:康熙皇和乾隆皇都为岳麓书院写了匾,道光皇为城南书院题了匾,咸丰皇为火宫殿题了匾,这些皇帝都是满族人,他们的汉语学得非常好,不仅懂汉字、会语法、还有好书法。
从开国伟人那,我对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心生无限敬意。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让我知道了它的前世今生,不亦说乎。
@锦瑟黎燕:这也叫名人效应。
书院,对中华文脉的薪火传承,起到了弥足珍贵的作用。那一座座书院,穿越时空,在中华大地星光璀璨,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民间有许多书院,但得到朝廷认可,并官化管理的仅这23家省会书院。
品鉴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让我感受到汉语、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特强,让异族统治者全方位地接受并学得好。
@锦瑟黎燕:因为有人传承,所以文化就有生命,是活力十足的生命。
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大儒都在城南书院任山长或任主讲,他们的精美留痕,穿越时空,将自己的生命与城南书院融会贯通,这就是杰出学者大儒的生命力量。
@锦瑟黎燕:他们是最主要的传承人,也是最主要的传播者。
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大儒都在城南书院任山长或任主讲,其中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
@皓月蓝空:所以城南书院行能渊源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