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秋天,我开始了初中三年级的课程,刚刚进入青春期的我们,还没有思想准备,但一开学,每个同学的敏感神经都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在教室,同学们你瞅瞅我,我看看你,都和互相不认识一样。原来大家生理上、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经意间,男同学嘴角上面都窜出了小胡须,说话声音瓮声瓮气和成年男子没啥两样。二是心理上的变化就更加微妙了,男同学开始愿意和女同学接近、没话找话儿往一块凑,不像初中一、二年级那样,一见到男女生接触就起哄了。以往不修边幅邋邋遢遢的男同学开始注意自己的仪表,个个收拾的板板整整。女同学则更加注重自己的面容,离她们老远儿,就能闻到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雪花膏味道。这些女生说话时也细声细气地就像捏着嗓子说话一样。更重要的变化是我们已经进入毕业季,这个时候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在掰着手指头算计,在二中这个自治区重点校还能呆多长时间?若考不上高中,还有300多天就得离开校园,或务工或务农,或待业在家,想到此时,一股凉气直逼脑门。
班级原来是“坏小子”的天下。现在风气突然转向,“坏小子”们正在被全班要求进步的好同学边缘化。学习好的同学此时成了班级明星,他们的作业本、课堂笔记本成了“宝贝”大家互相传阅、抄写,他们几个同学的家,成了同学们放学后扎堆儿复习功课的好场所。时间不长,班级同学就逐渐分化成两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十几个同学交流的越来越频繁,基础差的同学也聚在一起找老师实事求是地按自己的能力来补习文化课。那几个“坏小子”现在也是文质彬彬,像换了人似的投入到学习中,班级的学习气氛逐渐形成了。
原来愁眉不展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这个时候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下午自习课堂上,经常有几个老师不知疲倦地在我们班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老师们在同学们的围拢中,认认真真的讲解课程中的知识点。有的同学基础差,老师就从初一的基础知识开始捋着讲,一讲就是一下午,教室的前前后后形成了几个复习点。一年的时间我们班级发生了质的变化,和其他班的差距越来越小。
到了1964年中考大关,我们这个学校的“差生班”的升学率非常高:有四名同学考入二中的高中。十几名同学考入了自治区的各类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其余同学包括当年那几个“坏小子”都考入了“半工半读工业学校”的机电班和财会班,这是当年刘少奇主席提倡举办的职业中专。这所工业学校的校长为教育局长仲彦俊,老师配备的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有工厂的高级技师担任实习师傅,在学校一边读书一边到工厂实习。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所学校里都是学生骨干,1967年毕业后按照中专生的待遇,全部分配在市内各个国营大企业并逐渐成为这些企业的骨干、车间主任、厂长。
以优异成绩考入二中高中的几名同学的命运就没有那么好了,他们念了不到两年书就赶上了文革,在学校跟着潮流“运动”了几年后,国家一声号令下乡上山,于1968年都从红卫兵小将的身份突然变成了知识青年到了农村、牧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里他们熬到四人帮下台,恢复高考时以二十八九岁多岁的年龄参加考试,那已经是10年后的事情了。
我们班一个同学参加1978年高考,当时已经三十岁了,我弟弟七五年高中毕业下乡,刚刚二十岁,他俩同时考到家乡师专,录取后和我弟弟一起被分配到到一个系,两个人年龄相差10岁。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8872
评论列表(26条)
画家将青春期同学的进步与成长,灵动抒写,情景交融,一幅幅画面迎面而来,浓郁的青春气息与正能量,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谢谢黎燕老师的首肯!问候老师秋安!!
那个时期是关键性的,受社会影响是难免的。个人很难摆脱一不关心我。命运之神看运气。
@杨自记:潮流之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好在我们的国家一直在进步!!
@李宗宾19481957:是的是的。祝好朋友。
那个时候的教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优秀人才,您就是其中之一。赞!
@雪花漫舞:那时候的老师都很敬业的,学生淘气,但对老师还是敬畏的。现在,独生子女化,小孩子娇气,家长矫情,当个好老师动辄得咎,不容易啊!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少年强则中国强!
广阔天地,火红年华,青春岁月,往事如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的精彩评论,问候您秋安!!
文革前的学习氛围还是很浓的,那时的孩子虽然调皮,但是学习态度比现在的孩子强。
@清河君:我们那个班是全校最差的“差生班”,可淘气的同学们对老师都很尊敬,老师对我们也是掏出心来呵护!
好真实的描述,大家就在一夜之间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也知道要努力、要奋进了。骤然来到的青春,让大家萌发了远大的奋斗目标,同学们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种长大多好。
@四格格:是啊,小孩子变成大孩子是瞬间的事情,母校的老师个个都很优秀,都很敬业,我们受益匪浅!谢谢格格老师的精彩评论,问候您秋安!
人生的命运离不开大环境。当年的企业骨干,到了砸烂铁饭碗的时代,他们又是何去何从?努力考上大学,能进机关工作,或者当老师,做医生等,基本上逃过了那一劫难。唉,那几年工人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想起来都是一把泪。
@地质之花:谢谢老师的评论!问候您秋安!!
文革前的中学生活,我们还真不知道, 经您描述,知道了一二。青春总是美好的, 不论时代怎样!
@轻品慢尝:正如您所说青春总是美好的, 不论时代怎样!小孩子变成大孩子是瞬间的事情,母校的老师个个都很优秀,都很敬业,我们受益匪浅!谢谢轻品慢尝老师的精彩评论,问候您秋安!
时代与命运真的好像在捉弄人!又看到老师人佳作![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哎,潮流之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好在我们的国家经过拨乱反正,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一直在进步!!
如此看来,那时候读书不太好的倒反而因祸得福了。
@难诉相思:那时候的政策是大中专学生统一分配,一刀切的政策让“半工半读”这所好孩子不愿意去的学校成了香饽饽,这所学校的几百个学生都按国家政策统一分配了工作,而像北京“清华附中”,“师大附中“的高材生也得上山下乡。
不经意间,忽的就长大了,现在看当年长大的一幅幅画面,仿佛还在昨天;不经间中,忽的就一个个老了。
@四格格:往事如烟,和格格老师一起讨论人生成长,很开心!!
感觉那时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朝气蓬勃,现在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点暮气沉沉。
@华章秋韵:现在的小孩子在青春期也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只是学习压力太大了,过早地进入职业“竞技场”。
那个年代校园崇尚读书,班级风气纯洁向上,大家一起为读好书而奋斗的画面,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