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才先生六幕历史戏曲《周素园》(剧本)自《贵州戏剧》发表以来,在文艺界传阅已久,众说纷纭。一个剧本在上演之前就能够引起读者的热议,必然有她的独特之处。在我看来,该剧本的特色有二:一是用洗炼的唱词刻画人物,展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二是综合运用舞台艺术、说书艺术等传统的表现手法营造出浓厚的传奇色彩。
众所周知,在戏曲艺术中,人物的唱词至关重要。情节要靠唱词去推动、去展开,人物性格特征需要唱词去刻画、去塑造。剧本的主题需要唱词去显示、去渲染。如果没有较高的诗词造诣,一般的剧作家是不大愿意考虑这种艺术形式的。
但是,周良才先生却迎难而上,用他那善于吟诗、填词的文笔为我们捧出革命历史题材的六幕戏曲《周素园》。
周素园何许人也?史载:周素园,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民主革命先驱、贵州清末革命党的领导人、贵州省第一份报纸《黔报》的创始人、贵州省最早探索马列主义的先行者,曾获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高度赞誉。六幕戏曲《周素园》用《史记》中纪传体的形式,通过周素园的革命经历,浓墨重彩地为我们翻开贵州革命史上不平凡的一页。
六场戏依次为“鸿门宴”、“戏中戏”、“计中计”、“腥风血雨”、“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前三场戏主要围绕智斗贵州军阀刘醒世展开,周素园和他的战友们通过办《黔报》,抨击帝制,宣传共和,倡导革命,一时间,贵阳街头,百姓云集响应,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清廷封疆大吏、贵州军阀刘醒世对此恨得要死,怕得要命。准备镇压领头人周素园,但惮于形势,不得不假惺惺与革命者合作。第四场戏从“成立军政府”写起,到刘醒世发动“腊一五政变”为止,写刘醒世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手握军政府大权;派刺客行刺周素园,发动“腊一五政变”疯狂屠杀革命者。第五场“山穷水尽”写的是周素园在侠客和同志的帮助下,逃出贵阳市,隐居北京城的故事,在这一场里,周素园深刻反思旧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潜心研读马列主义的著作,接受革命真理,并与才貌双全、智勇双全的侠女萧莹结为连理。第六场“柳暗花明”写周素园夫妇潜回贵州,在毕节遇上红军队伍,周素园,这位一生追求革命党外人士,以六十高龄的病弱之躯,坚决要求参加长征。于是,在二万五千里血与火的征途上,出现了一位两鬓飘霜、跃马扬鞭的老将……
纵观剧本,剧情并不复杂,但是时间跨度却长达15年,且人物众多,矛盾纠葛交集,关系错综复杂,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驾驭这么重大的历史题材,可谓绝非易事。我在猜想,周良才先生一定是在权衡了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后,才选择了自己擅长的戏曲。
为了将大革命时期以周素园为代表的那些鲜活的面容推进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艺术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周良才先生将他是全部匠心都铸进了全剧的唱词中。
本剧的第一个亮点就是用唱词刻画人物性格,并推动剧情的发展。
例如周素园在第一场出场时的唱词:
甲秀名楼气势豪,层峦耸翠接云霄。
谁云黔山无芳草,欲与五岳试比高。
一个壮志凌云,气冲霄汉,以天下为己任的周素园立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智斗刘醒世”一场,周素园和张百麟有一段对唱:
张百麟:素园!
(唱)昨晚上你们演了一出戏,
贵阳的老百姓在猜哑谜。
黄泽霖骂你背信弃义,
同志们怀疑你要攀高枝,
我不信猛虎会学猫啼。
周素园:哈哈哈……
(唱)会编剧讲究的是戏中有戏,
会用兵猜不透虚虚实实。
刘醒世老魔王密不透底,
萧小姐纵横捭阖难测高低。
(将稿子交给张百麟)
这一箭射中三只鸟,
见报前切不可泄露天机。
这一段对唱把周素园对敌斗争的机智:借酒惑敌、将计就计、借力打力等谋略的运用巧妙地展示出来,从中可以看出,周素园的谋略不仅骗过的敌人,也瞒过了同志。周素园的文韬武略由此可见一斑。
即使是对贵州军阀头子刘醒世,作者对他的唱词也作了精心的设计:
副官(大声)刘醒世将军到!
刘醒世(八面威风上场)
(唱)三尺龙泉起蛮荒,
拥兵自重镇贵阳。
生杀诛剿如反掌,
不学当年楚霸王。
堪笑曹公千秋恨,
青梅煮酒梦黄粱。
刘醒世的这一亮相颇有点像《沙家浜》里的胡传魁: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但是胡传魁是草包司令,而刘醒世不是,这个人心机极深,“拥兵自重”这一点像韩信、吴三桂,“生杀诛剿”说明他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不学楚霸王”表明他没有项羽的所谓“妇人之仁”,心狠手辣;连千古奸雄曹操都在他嘲笑之列,可见此人的奸狡非同一般,历史上只有刘邦可比。果然,当刘醒世下令刀斧手砍下周素园的头时,萧莹对刀斧手喝道:“你们这群蠢猪!将军是有意试试周先生的胆气。你们跟随将军多年,还不了解将军的脾气?他是爱才如命的!”刘醒世一愣,突然哈哈大笑:“知我者杏儿(萧莹小名)也。副官,送周先生回府!”这个细节颇有点像刘邦刚受项羽箭伤,兵败回营,喘息未定时,韩信来函要求刘邦封他做假(代理)齐王。刘邦一听气急,泼口骂道:“这个混账东西!……”下面的话还没有骂出来,张良赶紧用脚碰了刘邦一下,刘邦马上改口道:“要做就做真齐王嘛,做什么假齐王!”所以,贵州革命党人所遇到的这个对手绝不是等闲之辈,他善于伪装,工于心计,他就是贵州的袁世凯,当革命浪潮连天涌来时,他假装革命,骗取胜利果实;当一旦时机成熟时,他便背叛革命,大肆抓捕、屠杀革命党人。作者并没有按照常规把刘醒世和周素园这两个反革命和革命的代表的矛盾冲突写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而是据实写出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为周素园大革命失败后的蛰居、反思、苦苦寻找能够拯救脱离苦难走向光明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做了令人信服的描述。
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者还同时利用人物的唱词展开历史画卷,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序曲开场时《乌江纤夫曲》:
天低云暗水茫茫,步步血印走乌江。
纤绳勒进皮肉里,漫漫长夜盼太阳。
……
相当于散文的“文眼”,相当于记叙文的时代背景,这一开场号子一下就把读者(观众)带进风雨如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要求变革,时代呼唤英雄,呼唤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的革命者,周素园和他的同志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的。
如“血雨腥风”一场中李小三的唱词:
泽霖叔被砍成八大块,
我连滚带爬逃出来。
贵阳城尸山血海,
我不忍把眼睛睁开。
刘醒世大肆抓捕、屠杀革命党人的血腥场面,不便于在狭窄的舞台上表现出来,于是借李小三的口唱出,从侧面反映出刽子手的猖狂,对革命事业的为祸之烈。
又如“山穷水尽”一场,周素园隐居北京的几段唱词:
文华救我出贵阳,
不惑之年两鬓霜。
家徒四壁愁寒暑,
冷灶空锅煮文章。
蛰居京城,经济之窘迫可见一斑。但是他始终关注着贵州的局势,不久,副官给他带来好消息:
王文华反戈政变,
将刘醒世赶出筑城。
郭重光丢了性命,
任必澄隐姓埋名。
第六场周素园偕妻潜回贵州,也是通过周素园的唱词体现出来的:
王文华上海中阴谋,
出师未捷命先丢。
素园吞声归故里,
愿将热血祭神州。
王文华反戈政变,革命刚刚出现曙光,却不料遭暗算命丧上海,贵州的革命形势再次陷入低潮,周素园毅然返回故里,以图再起。这样曲折跌宕的情节,两段唱词就概括无遗,用笔之俭省,文字负载的信息量之大,让人拍案叫绝。
又如:
十年马列书不离,
老叟从中悟天机。
苏俄成功堪仿效,
朱毛井冈插红旗。
周素园的这段唱词,探索之久,钻研之深,思想转变的过程等均清晰可见。
除了唱词外,人物的对白同样在刻画人物、推动剧情方面有出色的表现,限于篇幅,这一亮点且按下不表。
本剧的第二大亮点是自始至终散发出一种浓浓的传奇色彩。
比如鸿门宴一场,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周素园。先有儿歌唱道:
周素园,通天神。
顺风耳,千里眼。
恨贪官,爱百姓。
朱笔一挥千钧力,
漆黑夜晚一盏灯。
儿童世界里的周素园,竟然如此神通广大,这是剧本在营造传奇色彩的牛刀小试。这一技巧,酷似《水浒》中儿歌中的宋江:“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又如
探甲:禀将军,贵阳各赈灾点,灾民们正吃月饼赏月呢!
刘醒世:何人牵头?
探甲:周素园!
……
探乙:禀将军,紫林庵万人集会,商议筹办新学。
刘醒世:何人为首?
探乙:周素园!
……
郭重光:这张报纸蛊惑人心……
刘醒世:何人所办?
郭重光:周素园!
刘醒世:周素园,周素园,又是周素园!这周素园何许人也?
……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如雷贯耳,先声夺人。传奇人物周素园,你到底是何方神圣?剧中军阀困惑,台下观众期待。这段精彩台词设计,兼收制造悬念和营造传奇色彩之妙。
作者不光是赋予周素园浓厚的传奇色彩,还将这一手法用在他所喜爱的女主角萧莹身上。萧莹利用自己是刘醒世外甥女的身份,巧妙地保护周素园。当刀斧手举刀砍向周素园那千钧一发的时刻,萧莹飞身一跃,轻轻一托,刀斧手鬼头刀落地。然后利用刘醒世沽名钓誉的心理,替他打圆场。一个智勇双全的侠女形象跃然眼前。随着剧情的发展,萧莹智斩罗魁,护送周素园逃离,在血雨腥风中,演绎了一段美人救英雄的佳话。
此外,还有刺客行刺周素园,被周素园的勤敏、廉洁、朴素所感动,杀惯人的手竟然举不起屠刀。既从侧面显示了周素园的崇高品德、人格魅力,又给剧情增添了传奇色彩。
《周素园》一剧浓厚的传奇色彩,与作者追求民族化的叙事风格的努力分不开,纵观整个剧本,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或先声夺人,制造悬念;或明线暗线交集,抖开包袱;或欲擒故纵,层层剥笋……使得整个剧情扑朔迷离,异峰突起,跌宕起伏,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唐人传奇的诡异、宋元话本的猎奇、章回小说的布局、说书艺术中吊胃口的技巧,京剧唱段和念白的精粹,这些民族化的叙事技巧和风格,在《周素园》一剧中似乎都能找到影子。可见作者涉猎之深。
毋庸讳言,就这个剧本目前的状况来看,还是一块璞玉。结构上的照应还需再严谨些,某些细节还应该更合理些,情节发展的某些承接处,来龙去脉交代得还应该再具体些。个别唱词和对白,词句还可再斟酌斟酌。好的剧本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尤其是戏曲这样的艺术形式,她的每一句对白都应该是经典,她的每一句唱词都应该掷地有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我这么说可能对周良才先生近乎苛求。但诚如文论学家戴复古所言:“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玉经雕琢方成器,句要丰腴字要安。”希望周良才先生在这个剧本上花费更多的心血,流更多的汗水,倾力把她打造成一个精品。
也许,当我们下次再读到《周素园》修订稿的时候,周良才先生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注:引文选自《尝试集》,周良才著,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887
评论列表(9条)
,首席欣赏,沙发!甲秀名楼气势豪,层峦耸翠接云霄。[喝彩][喝彩][喝彩]
@风雨:欢迎朋友光临留玉!贵阳不仅风光好,有故事,还有一系列美食:肠旺面、花溪牛肉粉、恋爱豆腐、丝娃娃等。都等着您去品尝。
@风雨:刚才那张老贵阳甲秀楼的微缩图被某博友用了,为避免重复(我用在前,比例也我截的),无奈换成这张微缩图。特此说明。
欣赏老师佳作,佩服您对戏剧的分析和剧情的解读。
@悠扬琴声68:多谢朋友赏读鼓励![花][花][花]
剧评列娱乐栏目。
@晓舟同志:好的好的。多谢指导![赞][赞][花][花]
老师剧评精彩、大气、豪放、可见文学底蕴非凡!顶赞![赞][喝彩][花]
@碧宇流云:多谢朋友赏读留玉鼓励!前辈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得好:“一个语文老师,不读书,不看戏,不旅游,不交友,是最大的不务正业。”戏剧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略知一二。写得不好,求教于园内的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