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李一冰《苏东坡新传》、莫砺锋《漫话东坡》, 在下文中简称“林传”、“李传”、“莫话”。
东坡与陶渊明相隔数百年, 他一直在隔时空仰望陶, 也引陶为知己。他对陶是“相引以进意”。这是说: 他把陶渊明引入自己的生命系统中, 与之同呼吸, 与之一起升华。
以一首《问渊明》诗为例:
子知神非形,何复异人天。岂惟三才中,所在靡不然。
我引而高之,则为日星悬。我散而卑之,宁非山与川。
三皇虽云没,至今在我前。八百要有终,彭祖非永年。
皇皇谋一醉,发此露槿妍。有酒不辞醉,无酒斯饮泉。
立善求我誉,饥人食馋涎。委运忧伤生,忧去生亦还。
纵浪大化中,正为化所缠。应尽便须尽,宁复事此言。
这诗作于1090年10月, 那时东坡在杭州任知州, 他的人生中不溜秋, 不在最高端, 也不在最低处。做一把手, 可做一番事情。这时候想起陶渊明, 还要彼此对话, 足见陶已在他的生命系统中有一个稳固位置了。
这诗要问的问题, 源自陶渊明的组诗《形·影·神》——《形赠影》、《影答形》、《神释》。组诗的大意是: 形是人的身体, 影是人的名声, 神是人的精神。形(身)感叹宇宙世界长存, 而人只是暂存其中, 俗世之身需及时行乐呀; 影(名)劝解: 身可以陨殁, 名能够长存, 为人要求名之不朽; 神(精神)针对形的主张以及影的劝解, 表达了意见: 一切要顺其自然, 既不能只顾形而今朝有酒今朝醉, 也不能汲汲于名, 而是要“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东坡《问渊明》一诗, 我理解的大意是: 老陶你知道精神不是形体,没有必要辨别人与自然万物的区别。天、地、人这三才,存在的方式不都是一样吗?如果我把其中的任何一方提到高处,它就成为我要仰望的日月星辰;如果我把一方放到低处,它就成了可平视的山川河流。三皇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符号,但他们的精神还在;彭祖虽然很长寿,但也已经终岁了。我如果想喝个一醉方休, 这短暂的似睡似醒的时光就无比美妙。有好酒就要喝,绝不推辞, 没有酒就喝泉水, 也能润喉。我做善事能得到好声誉,似乎很高大, 但在饥饿之中, 见到食物垂涎三尺也不可耻。顺应自然,一切都可接受, 忧伤就离我而去, 生命也就元气满满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纵浪自己,固然很好, 但自己也会被这纵浪所裹挟。应该结束的时候就结束,何必再为此多说什么呢?
陶渊明的《形·影·神》, 我很久以前就读过, 特别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几句几乎烂熟于心。读“李传”、“莫话”时才读到东坡的《问渊明》一诗。不必刻意比较两首诗谁更优, 东坡问陶也是问自己、问天地, 并不是要争是非、高下。但我还是感到东坡诗阔远一些。
天、地、人, 陶渊明说它们是三才, 但人在中间, 只是暂存, 不像天地能永恒。东坡认为这三者其实是一样的。他在黄州写的《前赤壁赋》中, 就表达过这样的的观点:“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硬要用消极、积极的二元定论来看, 显然东坡的态度更积极, 但又比英国莎士比亚: “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的调门要低些。对于及时行乐, 陶渊明的认可是羞答答, 东坡的肯定是高八度的。对名节, 陶渊明重视有佳, 不肯为斗米折腰, 东坡也重视, 但不鄙视对物质的青睐。对于纵浪大化, 陶认为这是化解生命矛盾的终极方案, 东坡认为化解生命矛盾, 没有什么终极的“大化”方案, 主要还是要自得。“仙山与佛国, 终恐无是处。”(《和陶神释》)他的弟子秦观言:“苏氏之道, 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这是东坡对陶渊明的超越。
这对话, 我设想是在月下进行的, 那月不姓陶也不姓苏。对话时, 二人不是喝酒就是饮茶, 酒与茶都是他们的所爱, 姓陶也姓苏。陶渊明的《形·影·神》组诗, 没有其《饮酒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名气大, 在其作品中, 不占C位, 被东坡这么一问, 它从后排或边位中, 露出了脸, 更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东坡一直有愧于自己没有陶那样决绝的辞官, 但这首《问渊明》, 为其作了辩护, 纵浪大化的途径不是辞官, 纵浪大化也得不到一劳永逸的解脱。
如果说东坡的“问渊明”是穿越时空的研讨会, 那么他的“和陶诗”就是茶花会, 主要是作为粉丝的东坡向他的偶像汇报自己的日常生活。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诗20首》序
“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在扬州时,饮酒过午,辄罢。客去,解衣盘礴,终日欢不足而适有余。因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庶以仿佛其不可名者,示舍弟子由、晁无咎学士。”——苏东坡《和陶饮酒20首序》
这两个序真是一唱一和, 闲适、喝酒、自娱自乐是基本主题。
陶: 饮酒二十首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一:
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
云何得一适,亦有如生时。
寸田无荆棘,佳处正在兹。
纵心与事往,所遇无复疑。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东坡向陶汇报: 我不如你, 还有俗事缠身。我的酒量也不如你, 常常手持空杯装装样子罢了, 但酒给我的快乐与你是一样的。
和陶饮酒二十首, 东坡是在扬州任知州时写的。被贬惠州时, 他作“和陶归园田居六首”时, 其实和陶一样也是个归隐之人了。
和陶归园田居(1 )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和陶归园田居(2)
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
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
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这两首和诗的第一首, 像是在向陶概括介绍惠州这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是个全景镜头。这里有山有水、风景不错; 孔丘、颜回的遗风犹存; 耕种者不争田地, 做买卖的一口论价; 周公与管蔡都恨不能有茅屋在此住; 我果腹不成问题, 饭不足菜来补; 炊无米时, 门生来救急; 还有酒和鸡, 我酒足饭饱后能酣歌一曲。哈哈! 陶老哥, 这就是我的园田居, 不比你差吧!
和诗第二首, 介绍他偶遇的一个人, 这首诗是个写实特写镜头。东坡一次在白水山游玩, 遇到一个种荔枝的老人, 他已八十多岁了, 和他同辈的人都入了黄土, 老天爷却把他遗留在人间。他幽居在江北的一方, 在山上种了几百棵荔枝树, 从不知道什么是城市的娱乐生活。我和他坐在树下, 食着荔枝, 就是“陈家紫”这样有名的荔枝, 也不如这老人的荔枝清凉甘甜。他还让我带一些回去给我儿子, 并对我说: 如果你有酒, 下次带来, 我们共饮, 但不要谈什么钱不钱。哈哈! 老陶哥, 这个荔枝老人和你的邻居们比比咋样?
东坡与陶渊明一样, 有脱离藩篱的快乐, 也有饥寒之苦。惠州是蛮荒之地, 食物匮乏, 能吃到羊骨头和荔枝, 东坡就兴奋不已的写信告诉子由, 写诗夸耀一番“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较少在诗文中诉苦, 即使诉苦也作一番调侃。他其实终年以蔬菜充饥, 在一首题为《撷菜》的诗中说: “吾与过(小儿子)子终年饱菜。夜半饮酒,无以解酒, 辄撷菜煮之。味含土膏,气饱风露, 虽梁肉不能及也。”
煮菜解酒, 也不妨碍写和陶诗,。他的诗中有几分写实, 又有几分想象? “李传”说: “现实社会逼得他走投无路时, 他的精神生活活跃了起来, 就另有一个想象的世界收容了他。”和陶诗就是这样一个世界。诗意在心中盘桓, 落笔于纸的那刻, 东坡一定是快乐的。
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说: 在上帝死了后, 诗歌和心理学竞争上帝的位置, 而诗歌更有竞争力。诗歌能拓展我们的生活方式, 写诗是一种意义的缔造。人们没有力量达到的目的, 可以在写诗的情绪中抵达。陶渊明和东坡在他们的一唱一和的诗中, 抵达了心中的桃花源。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8618
评论列表(24条)
老师将苏东坡与陶渊明的莫逆相知,苏东坡对陶渊明的问诗与和诗,深邃解读与诠释,堪为博大精深,极富文采的学术之作。
@锦瑟黎燕:大姐总是高抬我, 我就先笑纳, 再努力! 谢谢!
找个比自已更落魄的名人,去神交,去比较,去想象,倒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灵慰藉。
@晓舟同志:您的解读, 总能别出心裁, 让人茅塞顿开, 想想还就是这个理。多谢!
你把苏东坡与陶渊明的意交神往,解析得如此透彻。这么高深的论题,你却能深入浅出、用现代语言论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佩服。没有十足的文学底蕴和清晰的理解能力,是很难达到的。
@四格格:和谢大姐一样,谢谢您的高抬,可我真没达到那个境界, 就当努力方向了。
字里行间皆学问。您也堪称苏陶的知音。向学者致敬!
@惑矣:本来就不是学者, 现在是退休人员一个, 不做学问了, 有感而发而已。多谢抬举!
人们没有力量达到的目的, 可以在写诗的情绪中抵达。陶渊明和东坡在他们的一唱一和的诗中, 抵达了心中的桃花源。您堪称苏陶的知音。向学者致敬!
@雪花漫舞:您是诗人, 最能体会写诗的快乐, 虽然也要苦心孤诣, 要向您学习呢!
“问陶”和“和陶”,前者研讨会,后者茶话会,在两者之间客串的你,一定也是快乐的。
@难诉相思:谢谢你的理解, 是的, 客串客串, 与智者对话, 很受用。
研读苏东坡,也慕陶渊明。
远离名利场,田园天地新。
寒暑有代谢,尘世多真情。
偶得酒中趣,东篱菊花亲。
文章大手笔,苏陶真知音。
博园研讨会,论文皆真金。
用心去品读,卯河快乐行。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的美言! 您的归纳总结,总是画龙点睛, 多谢!
轻品老师这篇文章专业性太强,需要仔细研读。[花][花]
@陌上梦落:您过奖我了, 也太自谦了。
诗歌和心理学竞争上帝的位置, 而诗歌更有竞争力。
——诗歌和心理学我都喜欢哈哈!
陶渊明和东坡在他们的一唱一和的诗中, 抵达了心中的桃花源。
——高手过招,才能成为高手。
@ch雪梅:诗歌与心理学都喜欢, 难怪呢, 有上帝的视野。诗歌有心理学的功能, 你深谙了呀!
学者之论,精彩纷呈。问诗探讨的是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陶的观点已在诗中表达,苏用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深入了解陶与苏的诗。和诗是日常生活,“茶话会”非常形象。读刘老师恶的博文,是知识的享受。[赞][赞][赞][喝彩][喝彩][喝彩]
@诚厚:谢谢您的认同,更谢谢您的美言和鼓励!
老师的此篇精美佳作,源自深厚的文脉根基与积淀,是卯酉河水准的风景线,令人敬佩有加。
@锦瑟黎燕:再谢大姐美言和鼓励!
苏陶二人皆品学兼优,虽行程不同,但心灵相通,相辅相成。连读友之两篇感言,伏案深思,感慨万千。根基正,结善缘,不负苍天。[喝彩][赞]友早安!
苏东坡与陶渊明还是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侍才傲世,一个是忧国忧民,人格、胸怀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