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是母亲的忌日,在此之前父亲离世也几乎是同一天,只是离世时刻相差不到一昼夜。虽非同年同月生,却是同月同日死,这份情缘令人动容,也令我们当儿女的格外思念。
我母亲出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棉兰市。上个世纪初,我的外公在棉兰老家开了个裁缝店维持一家生计。我的母亲在这里出生、长大,在这里,度过了她的花季年华。我父亲和母亲是姑表兄妹,他们青梅竹马,棉兰老家是他们放飞梦想开始的地方,充满无数温馨的回忆。
父亲1915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棉兰市。为了不忘祖先,祖父在父亲七岁时送他回老家广东梅县(现梅州市)讀書,接受中文教育。十三岁时,父亲重回印尼,我那做小职員的祖父養不起他,多亏他的姑妈(我的外婆)照顾。姑父是小有名气的西服裁縫,他把我父亲打扮得整整齐齐。
父亲十四歲就开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了,一边在报館打工养活自己,一边在英文学校读书。三十年代,父亲靠民国政府为华侨青年提供的助学金回国到上海暨南大学读书,他酷爱文学,求学时期就以后生可畏的姿态闯入上海文坛,发表了量质均可观的一批短篇小说和散文。当年,他只有十八岁。
抗日战争爆发時,父亲在暨南大学读书尚未毕业,留在国內抗日还是回南洋?他去找邹韬奋先生求教,邹先生說:日军还会南下太平洋的,在南洋同样可以做抗日工作。于是,父亲重返印尼棉兰,任《新中华报》总编辑,以办报为阵地从事抗日宣传。1941年7月,父亲自棉兰到爪哇岛巴达维亚(现雅加达市),在新创办的《朝报》工作。
青梅竹马,母亲十七岁就嫁給了我父亲。但不久,日本攻占印尼,爪哇岛全部沦陷,由于父亲在《朝报》始终坚持宣传团结抗日,于1942年3月被日寇抓捕投入集中营。那年,父亲27岁,母亲只有19岁,还怀着身孕。
无情的战争来临,我年轻的父母,一个在集中营里倍受煎熬,一個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母亲怀抱两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终日以泪洗面。痛苦的煎熬日复一日,直至战争结束,他们才盼到夫妻团圆的那一天。
新中国成立不久,父母亲决定举家投奔祖国。回国前,母亲回到了她的棉兰老家。在这里,她向至亲至爱的父亲母亲——我的外公外婆告别、向舍不得她离开的兄弟姐妹告别、向这座度过她快乐童年、豆蔻年华的棉兰老家告别。那年,母亲29岁。
母亲回国前在棉兰老家的留影
未曾想到,这次离别便是永别。母亲从1952年回国直到2011年辞世,从29岁到88岁的近60年间,竟然再也没能见到她的父母双亲 ——我的外公外婆和这座令她魂牵梦萦的棉兰老家。
开始,还有书信邮件来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我们还收到过外婆从棉兰寄来的奶粉等当时的紧俏日用品。十年WG,我们便和外公外婆完全失去联系了,等到WG结束,实指望可以亲人团聚,但不幸等来的竟是外公外婆早已相继离世的消息。母亲的悲痛欲绝!
1952年,我们回国定居在北京后,父亲在光明日报社担任编辑,母亲在北京市城市建筑设计院任职,他们在各自岗位上贡献力量直至退休。谈不上什么远大理想,母亲工作之余就是打理家庭让家人幸福,别无他求。日日夜夜,她满怀爱心把我们养大,为我们一家的健康平安倾尽一生心血。
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一个四合院里的三间正房,是我们安下了第一個家。那年父亲三十七岁,母亲二十九岁。复兴门內卧佛寺街上,一座沒有自来水的小院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我们全家都会去公园遊玩,而在近护城河边的柳树下散步玩耍,便是我在那个时代难以忘怀的快乐。
北京城南的虎坊桥永安路是我們最后的一个家。天下太平几十年,我們看到的是一对平平常常的夫妇和五个子女在一起天伦之乐的欢愉,当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忧虑和煩恼,父亲母亲从年轻慢慢变老,儿女们一天天长大,相继离家越走越远,直到阴阳两隔……
父亲在写作
一个下着小雨的清晨,爸爸从他生活了七十七年的世界“激流勇退”了。他突然头昏倒地,被送到医院急救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人们惊异他走得那么突然!在大家印象里,他永远是一个长着标准国字脸、白发稀疏却腰板挺拔,干瘦卻很健康的小老头。
我知道父亲老了,滿口牙齿全換成了假牙,坐在电视剧前打盹的時候也越來越多了,但是他上楼下楼依然一陣风似的,七十岁遊长白山,居然超过一大群中青年,第一个登上天池。在人们越來越习慣以車代步的年代,他最热衷的还是换上旅遊鞋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出入大大小小的书店,盛夏不打伞,平冬不戴帽——在我的记忆里,这就是父亲永久的形象。
父亲一生两袖清风,生前爱书如命,他给我们的全部遗产,就是一整屋子的书。
母亲八十岁生曰照
2008年,已是85岁高龄的母亲,依然鹤发童颜、风采依旧。但是,人老先老腿,那时的母亲,腿脚已不大灵便。2009年母亲节那天,阳光明媚。我们把母亲从四楼的家抱到对面前门饭店广场(我们那栋楼没有电梯),让她享受久违的阳光,我想,这一定是我们做儿女的给母亲最好的母亲节礼物了。
不久,母亲不慎跌了一跤,彻底不能走路了。从此,除去医院就医外,母亲再也没有出过家门。
2011年10月8日,母亲因心力衰竭,急送医院抢救。二妹、四妹和我在她老人家床前守护。几天来,母亲顽强地坚持着,等候她挚爱的儿女们到齐。第三天,三妹从香港赶回,第四天,五弟夫妇从意大利赶回。全家到齐,母亲停止了呼吸。
母亲享年88岁,那天,是2011年10月12日,和父亲的忌日相差不到24小时。他们阴阳两隔十九年后终于在同一个月日天国相聚,永远相伴,再不分离。
离开棉兰老家60年了,可在母亲弥留之际,她讲的多是印尼话,她不断地、重复地念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母亲,她至死都在思念她的双亲、她的出生地,她和父亲梦开始的地方——她的棉兰老家!
那个清冷的黎明,我们姐弟五人告别母亲从医院的太平间走出來的时候,我忽然痛彻地意识到:我們已经失去双親,我们成了孤儿!和一般孤儿不同的只是我们早已成年,像不再需要哺育的鸟儿,早已飞出了窩。沒有人告訴我飞出去的鸟儿还会不会想念父母,我只知道,我们是会的。
在母亲辞世的两周年祭前的2013年10月8日,我去印尼完成了母亲的遗愿,我替代她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棉兰老家。我向母亲的棉兰老家行注目礼,久久地凝望着这座养育了我母亲的棉兰老家,想象着当年住在里面的人和事,在这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青梅竹马正在嬉戏遊玩的父亲和母亲 ……
安息吧,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倘有来生,我还做你们的女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8497
评论列表(10条)
老人家一定在天堂关注着你们,你们生活的幸福,就是送给老人最好的礼物。
@地质之花:是的,父亲母亲在天国相亲相爱,我们五个兄弟姐妹生活幸福,天上人间,天伦之乐!谢谢地质之花老师温馨的留言,梭罗河感恩。
敬爱父母双亲吧
养育之恩 深情厚爱 难以回报
母爱如海 有大海的包容
父爱如山 有大山的依靠
依偎在父母怀抱
让我们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才饱尝幸福 才懂得了爱 才有了爱
儿走千里母牵挂
儿闯世界父指点
再穷 儿不嫌母穷
再富 儿要靠父引路
孝敬父母 关爱后代
让我们用真心的爱
将生命与生命连接的链条锁牢一代又一代
@阳光笙箫支剑笙: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天上人间,依旧天伦之乐!谢谢诗人支老师的唯美留言,梭罗河感恩。
父母是爱国华侨, 那时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报效祖国, 这情怀了不得, 子女怀念他们, 也是感佩这样的情怀。
@轻品慢尝:感谢轻品慢尝老师光临留言。新中国成立不久,父母抛弃海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带着我们几姐妹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从此,我们走上了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道路!感谢父母伟大的选择!
前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永远激励后人们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
@鸣虫:谢谢鸣虫老师光临留言。永远铭记建国初期回归祖国的海外赤子谱写的爱国主义壮丽诗篇!
看了非常感动。您的父母很了不起,解放初期回国, 以拳拳之心报效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五个孩子,培养你们成才。愿他们在天国庇佑你们安康![花][花][花]
@难诉相思:谢谢难诉相思老师光临和温馨的留言及祝福,梭罗河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