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佛教中人,却去了一次玉泉寺,是被“玉泉”这两个动听又有诗意的字所吸引,很想听听“玉泉”二字有何出处。
玉泉寺是有历史的,它是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始建于长沙天心阁南门外;公元1731年,任长沙府布政使的张凤仪在维修玉泉寺时,在寺内增添了一尊“妈祖”圣像,并将玉泉寺更名为“天妃宫”。历经了600多年的风云和战乱,甚至还遭遇了虫蛀和蚁毁的“天妃宫”,曾多次易地搬迁,却始终保持了佛号延绵,正法久居。
当时名震四海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就曾居在寺院的侧边,他有一幅著名的国画《英雄独立》上就题写了一行字:“齐璜制时居长沙天妃宫侧”。2004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天妃宫”再次易地,并恢复原来的寺名:“玉泉寺”。但真正开工好像是10年以后,新建一座寺院应该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到现在寺院内的建筑还没全部完工,建筑挡板里还有工人正在施工。这所新建的“玉泉寺”颇具现代感,它的大雄宝殿前,装置了许多带有金属框架的宣传栏,前殿上方甚至还配有电子显示荧光屏。
在大雄宝殿的背后,我终于寻找到了石头上锲刻的“玉泉”二字,从山上引进的一股泉水,汩汩而入,聚在下方的圆池中形成一汪清水,又沿着逶逶婉婉的水槽潺潺流出。只是圆池和水槽的质地、外观都略显粗糙,与“玉泉”两字不太匹配,显然缺少了“玉”的灵气,缺少了“玉泉”应有的精致和雅韵。
据说山上的这眼泉水,清澈、清凉、清甜,还伴有叮叮咚咚的水响;碧水悦目如玉、脆声悦耳似玉,于是得了“玉泉”之美名。有了玉泉水的滋润,就有了这一方青山和绿水。水之清幽、山之青翠、心之清爽,人们便谓南门外有着好风水,故将玉泉寺建在此地。
原以为“玉泉”会引出一段惊心动魄的史事,或者一个凄美婉转的才子佳人传说,又或者是一个天宫与凡间力角争斗的神话。结果什么都没有,“玉泉”纯粹只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风景,纯粹只是一个与风水相关的民间意象。
悠转在寺内,那些宣传栏引起了我的兴趣,从中看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佛禅故事。
一、赵州禅关:
我是不喝茶的,所以不知道“赵州茶” 是否是名茶,但这个故事与赵州茶戚戚相关。
话说古代有个赵州观音院,院中的主持是开悟高僧,时年已是逾百岁的老僧人了,经常有晚辈僧人前来向高僧讨教佛法禅音。
一天,一位曾在此院住过多年,后离开了观音院的僧人,又重新回到观音院。僧人恭敬且详细的向高僧解释自己当年为何会离开观音院的原因;又说今日归来,是想请高僧验证自己多年在外修行的成果。
高僧不置可否,只是问他:“以前来过?” “来过。” 高僧点了点头,说:“哦,来过呀,吃茶去。”
高僧的这番话,让满怀希望回来的僧人听后顿感茫然。
此时,又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他说曾多次想来观音院参拜高僧,都没能有机会。今天有幸见到了高僧,感觉非常荣幸,希望这次见面能成为自己修行的机锋,恳请高僧面授开悟之法。
高僧问兴冲冲赶来的年轻僧人:“以前来过?” “没来过,” “哦,没来过呀,吃茶去。”
院中有一位一直跟在高僧身边学习的小沙弥,被高僧这两问两答给搞糊涂了,他百思不得其解,便悄悄问高僧:“师傅,不管来过的还是没来过的,为什么您都是叫他们吃茶去?”
高僧用手轻轻拍了拍小沙弥的肩头,笑着说:“你呀,吃茶去。”
于是,三个摸不着头脑的僧人,各自得到了一杯茶。
高僧说:“喝吧,赵州茶。”
三个年轻的僧人虽感觉有点莫明其妙,但还是乖顺的端起茶杯,各喝上一口。
“品味如何?” 高僧问他们。
一个说“有点凉”,一个说“不冷不热”,一个说“清香甘甜”。说完,他们三人先是愣住了,随后相视一笑,心里想着我们三人怎么就品出了三种味。
“此情景,有什么可笑的?”高僧再问他们。
三个都是聪明的道中人,顿悟;立马收敛笑容,各自端起茶杯,品茶沉思,再对视后,不约而同、却意会深长的答道:“吃茶,吃茶。”
从此,这杯赵州茶就成了佛家弟子的“赵州禅关”。
后来好多人也不断想破解当初老僧人让不管是否来过观音院的人,都让吃茶去的谜底;更想知道这赵州茶,究竟应该品出什么味来?于是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赵州茶的名气大增。
同样一杯赵州茶,有人品出凉,有人品出适度,有人品出香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品明白,因而始终纠结放不下;有人只需一盏茶的功夫,就品懂了人生的真谛,因此释然而放下。禅师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参禅开悟”,与开悟无关的东西则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管是曾经来过的,还是今天才来的,或者一直常在这里的,而于当下,全都是“新”来的,修行不要被“过去未来、道行机锋” 等等所疑惑困顿,这些都只是有关俗情、名利和琐碎的念头罢了,而“参禅开悟” ,就得把这些名利杂念统统放下。
对高僧来说,弟子们前来求教开悟之法,自然不可拒绝;但“禅” 之妙,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如何意会?就得亲身去经历、去砺炼,后方能得“开悟” 之明。而那些“口说的、听来的”,都是镜花水月、似是而非。所以高僧为弟子“参禅开悟” 的高明之处,就在“吃茶去” 的深远含蓄意境里。
二、粒米比山大
《阿含经》里有一个“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的故事。
一对夫妻因太穷,只能住在一个破窑洞里,家中仅有的财产,就是一条布裤子。丈夫出门时穿走了裤子,妻子就只能藏在窑洞里;妻子外出穿走了裤子,丈夫就只能躲进窑洞里。
一天,佛陀率领着众弟子来到窑洞附近托钵化缘。
夫妻俩听说后,既高兴又哀伤;高兴的是佛陀的到来,是甘露福祉、是千载难逢的教化机缘;哀伤的是,家中一贫如洗,一无所有,俩人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去给佛陀布施种福。
丈夫想了想,毅然说道:“我们宁可在窑洞里饿死,也不能错失这个布施种福的机会,家中唯一尚可称完整的东西就是这条布裤子,我们就用它来供奉佛陀吧。”
夫妻俩知道裤子布施后,两人再也无法出门了,真的会饿死,但他们意见一致,死也无怨,就高高兴兴的把布裤子从门缝里塞出去,布施给前来化缘的僧人。
接过布裤子的僧人们却犯了难,一条脏兮兮的裤子,发出的异味还让人得掩鼻;于是,裤子在众僧人的手中,你传给我,我传给他,传来传去,没人愿意收下这条布裤子。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了这条布裤子来向佛陀请示:“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是不是扔掉算了。”
佛陀双手合十,慈悲垂训:“诸弟子不可以这样,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是他们虔诚的心意,我们不能辜负,万万不能丢弃,拿来给我穿吧。”
听罢,阿难尊者深感惭愧,双手捧着裤子和目健连一起到河边去洗裤子。岂知,这裤子一下水,河水就波涛翻滚,还暴涨暴落,这情景让两人惊魂失色。目健连急忙施展法术,搬来了须弥山,想借须弥山之势压住洪水,却不见奏效,洪波仍是翻腾不止,两人只好回来禀报佛陀。
佛陀正在用斋,听后说:“河水因裤子而汹涌翻波,这是龙王在赞扬贫穷人家竭尽全力布施的愿心。” 随后,他从斋食中拈了一粒米饭给阿难尊者,让他们把这粒米饭投入翻腾的水中,就能镇住波涛了。
阿难尊者感到奇怪,双手合十,求解惑:“佛陀,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这么小的米粒又怎么能镇住波涛呢?”
佛陀微微一笑:“你们先去试试吧。”
阿难尊者与目健连半信半疑,把米粒投进浪花中,顷刻,水退了,河面风平浪静。两人惊讶无比,感觉太不可思议了,一座须弥山的力量竟然比不过一粒米饭的力量?于是,他们虚心请教佛陀。
佛陀开示:“一粒稻穗是从播种开始,经过灌溉、施肥、耕耘、收割等等过程,累积了一系列劳作、汗水、心血、艰辛的种种力量才能成熟为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好比那条裤子,是贫苦夫妻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所以布施的裤子包含的功德也是无量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是由虔诚善念而引出的,所以龙王的波涛为善念而退让了。只要虔诚念善,一粒米、一条裤子的力量,都可以匹敌千万座须弥山。”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这就是在玉泉寺里得来的故事,我称之为“玉泉禅话”。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7567
评论列表(34条)
坐沙发欣赏美文,开心极了。
@雪花漫舞:谢谢,奉上早茶一盏。
好有趣的故事“赵州禅关”“玉泉禅话”。意境深远,发人深省
@华章秋韵:借来的故事。
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将穿越时空的玉泉禅话灵动抒写,通透诠释,传递中华文脉精华,美如灯盏,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没有玉泉的传说,只得了一段禅话。
原来长沙也有玉泉。杭州的玉泉是一道风景名胜,我去过。不知天下究竟有几处玉泉?
@难诉相思:是吗,应该还有很多,因为玉泉好听,又吉利。
我与格格大同小异的地方多,诸如,我们不少佛教中人,却对佛祖大佛敬畏有加,对禅语禅境心仪有加。
@锦瑟黎燕:是的,虽不入教,但对佛心怀敬意。
玉泉禅话不寻常,正法久居话语长。
国画大师白石居,就在寺院一侧旁。
汨汨而入玉泉水,潺潺流出不一般。
赵州禅关赵州茶,轻品一杯口留香。
不冷不热正爽口,清香甘甜回味长。
佛观粒米大如山,不能丢弃食为天。
若人还有不了道,直须披毛带角还。
玉泉禅话意深长,刻骨铭心永不忘。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大诗人的美作。
跟着您的美文,了解了玉泉寺的来龙去脉,尤其是两个小故事,禅意浓浓,趣味盎然!
@鸣虫:没想到玉泉寺里还设宣传栏,便从中捡来两个故事。
“ “玉泉”纯粹只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风景,纯粹只是一个与风水相关的民间意象。”自然风景出意象, 意象再出佛禅故事, 故事再启迪开智, 开了智, 再欣赏山水, 这山水不是那山水, 那山水还是这山水。
@轻品慢尝:同样的山水在不同的意境中, 有了不同的感觉。
格格没“吃茶”,也悟出了深理。得点个大赞!
@诚厚:边我这个从来不吃茶的人,也想着是不是从吃茶中悟出点什么来。
看美文,参禅理。虔诚一念,万座须弥山。受教!
@陌上梦落:虽不是参禅之人,但我们能听听禅话也不错。
据说山上的这眼泉水,清澈、清凉、清甜,还伴有叮叮咚咚的水响;碧水悦目如玉、脆声悦耳似玉,于是得了“玉泉”之美名。有了玉泉水的滋润,就有了这一方青山和绿水。水之清幽、山之青翠、心之清爽……听着泉水叮咚,悟着“吃茶去”的禅理,读着老师的精彩文字,爽!!
@李宗宾19481957:谢谢你的美评,吃茶中悟出人生哲理。
格格是有心人,虽未能得到玉泉仙境的来历,却得到二个深奥禅意的故事。佛在心中,善在心中。
@清河君:是呀,玉泉二字虽是平凡中所得,但崇善弘法是它的宗旨。
以玉泉命名寺,复建时这个玉泉是要精心打造的,格格的批评正确。两个很有意思的佛禅故事,光是搞个宣传栏,恐怕也不够。魂,是仿古建筑最难也最必须考虑的问题。
@诚厚: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寺院也会在岁月中沉淀、积累,我想寺魂在建筑中达不到的,愿它在天长地久中集聚。
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传递浓浓的正能量,给人以灯盏般的引领与照耀,鼓舞人心。
@锦瑟黎燕:佛法禅音都是引人向善,我只是转述了故事。
不是佛教中人,却对佛禅故事的精华情有独钟,通透解读,热情诠释,格格的此篇佳作,光照人心,余音绕梁。
@锦瑟黎燕:谢谢你的美评,早上好。
每一次来到格格的博园,都能感觉格格的文字弥散中华文脉的慧光,绽放心智的芬芳之花,给人以引领与陶冶。
@锦瑟黎燕:谢谢你热情的鼓励。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使得这个玉泉寺蒙上一层禅意光环。
@皓月蓝空:它本就是禅院,宣传的自然也是佛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