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李一冰《苏东坡新传》、莫砺锋《漫话东坡》, 在下文中简称“林传”、“李传”、“莫话”。
东坡参加科制考试的推荐人是欧阳修。一方是刚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 一方是北宋文坛领袖, 这就是长江、黄河那宽阔水面的两岸。没有桥梁, 两岸人如何彼此到达?
这个桥梁, 是当时的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张方平, 而先认识张方平的人是苏洵, 所以苏洵又是东坡与张方平之间的桥梁。苏洵慧心育了两颗明亮的珍珠, 又将明珠送入张方平这个慧眼, 张方平再将明珠送入欧阳修的慧眼。
中国古代文人如司马迁、李白、杜甫等, 都有过壮游的经历。司马迁在壮游中, 探访了许多历史人物踪迹, 为写《史记》作了准备的。唐宋时期, 文人的壮游, 不论主观目的如何, 客观上能达到多重效应: 开拓眼界、结识俊才, 进而寻找入仕途的机会。
苏洵也有一次出川远游两年多的经历, 那时他已37、8岁了, 发愤读书已十年, 写出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 足以与高人交流了。苏洵的远游, “林传”称为“倦游”——科考失败心情不好时去散心; “李传”称为宦游——出去寻求出仕机会; “莫话”称之为学游——广泛交友与学习。游历中他确实开拓了眼界和人脉, 他的发愤和远游,为东坡、子由提供了两种财富:读书的深广,眼界的阔远。后来, 他也常带东坡和子由游历, 开拓他们的视野。再后来, 只要有机会兄弟俩特别是东坡都不会放过任何可以游历的机会。
苏洵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 也在不断打磨他的二子。苏洵和程夫人不仅亲自为师, 也把二子送到名师门下。东坡8岁,苏洵就安排他进入当地有名的私塾——天庆观北极院读书,师从名师张易简。东坡16岁,苏洵把他送到邻近眉山的青神镇, 师从中岩书院的主讲王方。东坡在中岩书院求学大有长进,深得王方器重, 后来成了王方的女婿。
苏洵不是把二子交给名师了事, 他自己也精心把控和引导, 并很用心的为儿子谋出路。东坡通向欧阳修之引桥, 其前端部分是苏洵铺设的。东坡10岁时,苏洵看到他能作文章了, 就让他仿写欧阳修的《夏侯太初论》, 他的文句“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 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已经富有辩证思维了。苏洵父子一起读书, 引导儿子探讨和研究时代兴衰的规律和法则, 指导二子写作时, 追求淳朴的文风, 规避形式感很强的绮丽、繁复的修辞, 力避过多的用典, 追求文章的实用性。这和欧阳修当时的诗文改革宗旨不谋而合。
东坡通向欧阳修之桥的关键部分, 是张方平铺设的。“李传”以“但愿一识张益州”为标题, 详细叙述了这一点。
1054年, 蜀中有一个谣言: 大理一族要叛乱了, 朝廷派礼部侍郎张方平出任益州知州。张方平通过研究和考察, 平定了一场谣言之祸乱, 蜀人为答谢张的崇功厚德, 按当时的习惯, 恭绘画像陈奉于成都的净众寺, 苏洵为之作《张益州画像记》。
北宋朝廷命官到地方任职, 有挖掘在野遗贤的责任和习惯。“莫话”中说: 张方平到成都伊始便遍访贤才。张方平他先已知道了苏洵, 曾自言“勿谓蜀无人, 蜀有人焉, 眉山处士苏洵其人也。” 并说自己有和他相见的意愿, 等待他来呢。不久苏洵果然主动上门了, 张方平立刻热情接待。他们共论古今治乱, 品评时事人物, 相谈甚欢 , 张还读了苏洵写的文章《权书》、《论衡》等, 感叹这人是个鸿儒, 却困于荆棘之中。张于是留苏洵住下, 他自己则状奏朝廷, 举荐苏洵为成都学官。朝庭任命迟迟不下, 苏洵不等了, 就到城都以东的雅州, 去拜访时任雅州知州雷简夫, 这个人是苏洵九年前“倦游”时在江西九江认识的。雷简夫分别致信韩奇、欧阳修, 言辞非常真诚毫不敷衍。信中说: 我读了苏洵的史论, 确实觉得他是“良史才也”。雷又致信给张方平说: 我知道你已向朝廷举荐了苏洵, 却迟迟没有回应, 恐怕你的举荐中途受阻, 并没有得到上报。此人(苏洵) “用之, 则为帝王师, 不用则幽谷一叟尔。 ”希望你一而再、再而三的举荐, 还建议张方平向欧阳修举荐。
我读到这些资料, 对宋朝的用人制度深有疑问, 难道地方官就无用人之权? 一个知州, 连任命本地一个学官的权利都没有, 这也太集权了吧。如此集权, 上下通道不畅, 效率一定低下。我同时感慨: 张方平、雷简夫这样的地方官, 他们倒是很重视人才。苏洵是无功名的一介布衣, 既没有财力贿赂官员, 也不能给官府带来什么项目和利益, 不是至亲和至交, 他们这些地方老爷还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举荐, 不是真正爱才, 如何能做到。
尽管苏洵“一识张益州”后, 并未为自己开通仕途, 却为东坡开通了人脉。他想让二子结识张方平, 但心中又犹疑: 张与自己认识不久交情不深, 怎能以家事烦他呢? 过了几个月才做决定, 作《上张侍郎第一书》。他先谦虚地说: 我这两个儿子别无所长 “而独于文字中有可观者”, 然后列举他们读孟子、韩非子文, 读到兴奋处, 觉得有观点要抒发时 “引笔书纸、日数千言” , 我将带二子让您考察, “有一不如所言, 愿赐诛绝, 以惩欺罔之罪。” 苏洵是个非常要强的人, 为了把自己培育的明珠, 送入一个慧眼, 竟然赌咒发誓说: 我如有不实之词, 你可诛伐我并与我绝交, 以惩戒我的欺骗。苏洵对这二子, 是有多大的自信啊。
1055年, 苏洵先让东坡带了自己的文章拜谒张方平。张方平一见东坡, 一番交谈, 再一读东坡文章就惊叹其为天上麒麟。
1056年苏洵又带着东坡兄弟俩去拜访张方平。张方平和兄弟俩一起交流读《汉书》的心得,十分欣赏兄弟俩的才华。张先后结识了苏家父子三人后, 决定给当朝的礼部侍郎、翰林学士欧阳修和枢密使韩琦分别写推荐信。其实张方平与欧阳修的关系并不好, 而且政治立场也不同。他硬着头皮写推荐信, 也是信任欧阳修, 相信欧爱才不会埋没人才。张为了不埋没三苏, 写信给欧, 固然难得, 而欧阳修不因是张方平的推介就置之不理, 也很难得。这种风度, 反观后世少见也。
经过一次次的拜访和交流, 苏洵与张方平已经很熟了, 不顾虑和自谦了。苏洵告诉张方平, 想让东坡兄弟先在蜀中应乡试, 张认为这是“乘骐骥而驰闾巷”, 力劝苏洵让二子直接赴京应试, 并且还资助了盘缠。
决定了直接赴京应考, 苏洵与张方平命题, 让兄弟二人模拟考试达六次。张方平本就学富五车又博闻强记,他所命之题都出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管子注》等经典。六次考试,东坡落笔滔滔汩汩,子由下笔沉静内敛。为了适应考试要求,苏洵要东坡兄弟学习和体会欧阳修文思和文风,并让他们仿写《醉翁亭记》等若干名篇。东坡兄弟俩,在父亲指引下,循序渐进又心领神会地进入欧阳修的思想和文学境界。苏洵与东坡兄弟还无数次同题作文,如曾同写《六国论》。他们各抒发己见,各有千秋。同题作文,是父子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文采碰撞, 对提高东坡兄弟俩的思想和写作能力有极大帮助。
阅读和走笔至此, 深感苏家父子与张方平的缘分深厚。本是不相交的平行线, 就是由于爱才相交汇了。张方平对东坡兄弟的鼎力, 世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无心、无能、无力做到。苏洵对东坡兄弟的引导, 世上也绝少有父母能做到。他们的模拟考试和同题作文, 更是与如今的模拟考和同题作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拟和同, 是精神世界的拟与同, 拟与同到了惺惺相惜和你知我知的地步。当欧阳修读到姓名被密封的东坡考卷上的文章时, 断定那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东坡与欧阳修还未谋面, 就已神交。
这是慧眼识珠、珠入慧眼的双向奔赴, 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双向奔赴。张方平和欧阳修, 都年长东坡二十九岁, 他们之间是忘年之交, 也是知遇之交, 更是令人心仪的情神之交, 这些个交, 也是双向奔赴。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7243
评论列表(20条)
是伯乐与千里马双向奔赴,也像磁铁相互吸引 !惜才爱才不妒才,欧阳修、张方平都是大格局、大气度之人,可敬!
@鸣虫:多谢认可和点评!
世上有伯乐,就一定有千里马;有千里马,不一定有伯乐;所以二者必须相辅相成,相互成就,才有伯乐与千里马的美誉。张方平和欧阳修与苏氏兄弟的双向奔赴,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象征。
@四格格:非常认同您的想法, 伯乐和千里马应是互动的, 千里马坐等伯乐, 往往难等到。特别是人才济济的当今。
“古人心纯厚而语直朴”,这是爱新觉罗·弘历的原话,我也这样认为。东坡、子由固然有才,但现在很难再见到欧阳修、张方平这样的人了。我是不是太极端了?[咧嘴笑]
@陌上梦落:一点不极端, 人心还是古时好。这不是九斤老太的哲学, 社会越发达,人心越复杂, 出自诚信的交往, 自然就少了。感慨而已。
这是慧眼识珠、珠入慧眼的双向奔赴, 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双向奔赴。张方平和欧阳修, 都年长东坡二十九岁, 他们之间是忘年之交, 也是知遇之交, 更是令人心仪的情神之交, 这些个交, 也是双向奔赴。——老师情深意长,文脉丰厚,激情歌吟这样的精神之交与双向奔赴,美如灯盏,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谢谢大姐美评! 和您的相识和线上交往很美好! 也是一种精神之交!
几厢参照,精读东坡。
双向奔赴,到达彼岸。
黄河长江,源远流长。
文人壮游,天高地广。
开拓视野,喜结良缘。
慧眼识珠,忘年神交。
双向奔赴,情深谊长。
文脉丰厚,激情高昂。
美丽华章,光照人间。
@阳光笙箫支剑笙:谢谢支老师概括和点评!
文笔漫漫地进入你的诗情画意,感觉是如此的飞翔在天边最美的历史的天空,用心百度,感觉文字的奥妙是那么的精彩万分,无线看了感觉是如此美丽十分,写的如此美妙二点赞。
@诃痴快乐:多谢!多谢!
摒弃政界立场的不和,纯粹的惜才爱才,终于令稀世珍宝不被埋没,旷世奇才为朝廷所用。这是何等高尚豁达的境界。
@难诉相思:说得极是! 这种情怀确实宝贵也难得 , 这种人才与人才之间的良性互动, 是现在很稀缺的。
古今典故,令人深思。古今行事,参照感悟。友此文,论古启迪今。择其优,知其理,便可走正道,行正事,做正人。[赞]
@一池烟雨:谢谢您的美评!惭愧不敢当。
老师的精美佳作,既有学术深度,思想内涵,又有文学美感,人文情怀,是卯酉河的亮丽风景。
@锦瑟黎燕:再谢大姐美评!中秋快乐!
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是那么的纯洁。欧阳修、张方平都是已成名、有权势的人物,苏洵还是布衣,东坡兄弟刚露尖尖角,伯乐与千里马双向奔赴,概括得非常确切。这段交往,千古美谈。教授此文,令人感慨!
@诚厚:谢谢您的认可和鼓励! 祝您和家人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