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拾萃
长沙太守张仲景
四格格
人人都知道东汉时有一位被推崇为“医宗之圣”“方中之祖”的医学大圣叫张仲景。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说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这段话就最能体现张仲景一辈子善医救伤的本心。
何为圣者?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口耳传道受业”。由此可见,被推崇的圣者,除了具有高超、拔尖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外,尤为重要的是要有“德”,厚德载物,心系苍生,广积善因,不求名利,洁身自爱者方能称为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湼阳县人(今河南邓州市),出生于公元150年,逝世约公元219年。是东汉末年建安三大神医之一。其父张宗汉是朝廷官员,而张仲景自幼喜爱医学,师从一代名医张伯祖。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博览医书、专心稳重;随师抄方抓药、出诊采药,虚心谨慎,且从不辞艰辛。他在史书上读到扁鹊望诊齐恒侯的记载后,非常钦佩扁鹊的医技医术,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这就是张仲景日后能成为一代名流医圣而奠定的基础。他越加刻苦学医,并广纳同行名医们的临床经验,所以同乡们夸他“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而名医祖师爷张伯祖对这位好学勤业的弟子极其器重,倾囊而授之;名师出高徒,且青出于蓝胜于蓝,张仲景被赞誉为“其识用精微过其师”。行医道中他仁心仁术,悉心救扶苍穹众生,成为了一代医圣。
作为医圣,人人皆知张仲景,但作为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可能知道的人就不是太多了。
建安七年(公元202)张仲景因孝廉而出任长沙太守,任期达五年之久。这在明崇祯《长沙府志》、清康熙《长沙府志》、明清时期《南阳府志》《邓州志》中都有过记载,1981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院内发现一块带有碑座的墓碑,上面刻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
《长沙府志》中记载:张公祠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建在湘城中贤良祠之西;嘉庆二年(公元1797)因祠宇倾祀面重建,并委僧人看守;祠内竖立张仲景身着太守官服的塑像,清朝时期瞻仰者甚众,香火很旺。1938年,原祠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长沙中医界又捐建新祠三间,改名为仲景堂;两年后改建为湖南国医馆,到1952年更名为湖南省立中医院,延续至今,现为湖南省中医院。
多年前,我在长沙坡子街附近的一座桥头,看到一块麻石碑刻记,上面刻的就是张仲景任长沙太守的事。当时我还大吃了一惊,简直不敢相信,从来只知道张仲景是医圣,万万没想到他竟然还出任过长沙太守。最近我特地又去了一趟坡子街,想再查看这块石碑,可惜坡子街经过大规模改造后,桥拆了,当年那快石碑无影无踪,不知是被丢弃了还是被迁移了。
东汉末年,社会局势动荡,不仅朝纲败坏,还天灾瘟疫横行;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地区处在瘟疫的笼罩之下,其中伤寒病症占七成有多。长沙太守张仲景除了忙于处理衙门公务外,就想多抽出时间来为百姓看病。但受封建礼教、官衙制规的制约,朝廷官员是不能随便进出民居民宅,也不能随便与普通老百姓交往;眼看着湘湖广大的民众被瘟疫折磨,有的危在旦夕,有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自己徒有心而爱莫能助,怀有良方仁术却无法得以施展救亡,这让心系苍生的张仲景痛心疾首、心如火焚。
忧心忡忡中,张太守想到了一个良策:既然官身被限不能出入民众之中,那么不妨把民众请来官府堂上。于是他规定: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这两天,衙门对外不受理任何政务事件,但衙门大开,有病的老百姓都可到衙门大堂上来,他端坐堂前,做“坐堂医生”,负责给百姓治病。
太守的这一举措后来就成了惯例,每到初一、十五这两天,四面八方的百姓,扶老携幼来到衙门大堂就诊。许多邻城乡郊闻信远道赶来的患者,有的还带上行李铺盖。据记载当时有七、八成的病患者得以救治痊愈,驱散了长期笼罩在湘湖之地的伤寒瘟疫阴霾。张仲景的坐堂就诊方式,在湖湘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受益匪浅。这正是:坐堂医生,青天神仙;仁心仁术,普救众生。
中医行的同行们不只是非常崇敬张仲景的精湛医术,更是非常崇敬他全心全意为民着想的高尚医德,都以他为榜样,纷纷效而仿之,自此便有了中药店里的门诊“坐堂医生”,这种良习一直延续至今。而中药店也纷纷效而仿之,将店改称为“堂”,如:北京同仁堂、贵州同济堂、成都华安堂、温州叶同仁堂、三余堂等等。
在坐堂行诊的过程中,张仲景接触到各种病例,其中不乏疑难杂症;他针对不同杂症,采用不同调制的新药配方,以求达到救治的最佳药效。同时在医术上他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考究和探研,并科学的、系统的总结出自己就诊经验中的精华,也广纳了同行们的辩证论治原理,将它们揽括整理成了理论书籍;这就是他在长沙太守任上完成的一部流传千古的不朽医书《伤寒杂病论》,全书分这两个部分:伤寒和杂病,杂病篇又名《金匮要略》。
张仲景在书中创造性的确立了伤寒类疾病“六经” 和“八纲”。六经即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八纲即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种集大成的辩证论治原则理论,在中医理论学上继往开来,把中华中医学理论推向了前所未有过的高度,尤其是它惠及千秋万代、荫佑炎黄子子孙孙;以他的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医人。
隋唐时期,有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孙思邈(公元581 – 682),历史上称其为“药圣”。那时他怀着崇敬的心情特地来到长沙,寻找当年太守张仲景的行医足迹,广泛收集了太守张仲景在长沙治疗伤寒杂症时,散布在百姓、药店的各种药方,以此深入研究并实践《金匮要略》书上的各类治疗方案。在医圣的《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唐本版的《伤寒论》,并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等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为儿科、妇科的临床研究作出了显著贡献。可以说孙思邈一生对中医学的贡献,是深受了张仲景的影响,他不仅传承了医圣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方剂,并在理论研究上和临床实践中将它们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药圣”是“医圣” 在中医学上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延续。
孙思邈从此就没有离开过长沙,一直在长沙行医和开药店,直到离世。长沙人们为纪念药圣孙思邈,将他居住开店的街改名为“药王街”,并建有“药王庙”;此街东起黄兴路,西至西牌楼,现在仍叫药王街。
张仲景的雕像耸立在张公祠的旧址上,雕像后有三座湖南省中医院的医学大楼,分别是张仲景楼、华佗楼、扁鹊楼,而湖南省中医院门诊楼就是当年的张公祠。
太守,即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也称父母官。长沙太守,即是长沙最高行政长官,长沙人民的父母官。张仲景为官,在行政事务上心系苍生,爱民如子;为医,救死扶伤、心系苍生,爱民如子。
张仲景,乃名符其实庇佑长沙人民的父母官。
–
(选稿:灿烂阳光 审核:晓舟同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7225
评论列表(64条)
坐格格沙发上慢慢欣赏美文,爽!
@雪花漫舞:谢谢,送上一杯热茶。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阳光笙箫支剑笙:支老师是行家,说行家话,我是外行,只能照本宣科。
张仲景进入官场,是因他承袭家门,被州郡举为孝廉。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太守也算一个不小的官了,知一州之大小事情。按理说,他应该很忙。可他却有些异类: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专门为老百姓看病。每到就诊日,官场成了市场,衙门成了医院,大堂成了诊所。老百姓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衙门前早早地排起了长龙,不是上访告状,而是看病抓药。张仲景热情接待每一位病人,认真地把脉,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耐心地为病人就诊。对于生活困难的患者,他不仅免费看病,连药费也不收,令百姓感激涕零。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大夫,通称为“坐堂医”,用来纪念张仲景的善行和德政。
@阳光笙箫支剑笙:坐堂医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真是长知识,读过此文,才知道张仲景还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大官!而且,这位在衙为官的“医圣”,竟以衙门为医堂“坐堂”应诊,救死扶伤。他是流传千古的医圣,也是心怀苍生的长沙太守,可敬可赞,可歌可泣!
@鸣虫:他管人也治人,政务看病一手抓。
独有这个长沙太守张仲景,另辟蹊径,独出一辙,首创“坐堂行医”的先例,被冠以“行医太守”之名,以医治世,惠及千载。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张仲景中道变辙。东汉末年,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张仲景的家族也受到严重的侵害。原有二百多人的大家庭,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死于伤寒病。目睹百姓的灾难,加上自家的伤痛,张仲景递上了辞职报告,接替他任长沙太守的是三国著名战将孙坚。张仲景本意是想远离官场,潜心研究根治伤寒病的良方。从太守到平民,他这个身转得并不华丽,却为一个旷世医家提供了可能。
@阳光笙箫支剑笙:张仲景本身不爱官场,自幼就喜攻医学,只因古代没有科举前,就是由地方推荐孝廉之人可为官,张仲景被誉为孝廉双备,才有了太守的职位。
格格文章又出新,深度展示张仲景。治世济民两手抓,堪称古今一圣贤。
@晓舟同志:很少有人知道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这有点埋没了他的政绩,故,我特为他写下这文来宣扬一下。
走进你家门都想,才知道自己急于求成去学不会的知识,感慨万千才疏学浅,需要不停滴努力学习很多很多的新知识,才能漫漫地靠近你们,去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新时代,需要太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证明自己是否很强大,和你们并肩作战,写出更优秀的作品,来分享自己和大家,才是我最美的期待。
@诃痴快乐:你好谦虚,你已经很进步了。欢迎你常来常往。
古人真的是全才,真不知道张仲景还是长沙太守,为人太低调。为人民服务古人真有![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解世权:作为太守,他能管人;作为医生,他能救人;真是全才。
知道张仲景是医圣,也知道他的巨著《伤寒论》,不知道他还出任过长沙太守,拜读你的文章,涨知识了。谢谢。
@雨凌:你说得太对了,所以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医圣曾经是太守。
张仲景还做过长沙太守, 第一次知道。长沙出人才啊。大凡有高深的职业素养和很高的职业技能的人, 很适合做父母官。
@轻品慢尝:像张仲景这样的太守,真正尽到了父母官的责任。
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将医圣、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心系苍生,爱民如子,救死扶伤深邃呈现,感人肺腑,功在千秋。
@锦瑟黎燕:能了解这样一段历史,我也深感荣幸。
张仲景作为长沙太守,还亲自发挥医圣的功力,为老百姓看病解难,格格的此篇精美佳作,让我看见了一位好官的光辉形象。
@锦瑟黎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篇文章太珍贵了,很多人都知道张医圣仲景,但知道他是长沙太守的人少之又少。他以长沙父母官的身份创造了坐堂医生,此举延续至今。文章还引出了药圣孙思邈,这是中国三大医圣之一啊,他竟然寻着张仲景的足迹,在长沙为民延医送药。好文,好文,谢谢格格![赞][赞][赞]
@清河君:作为一代医圣,太守的官职并不高,所以除了长沙和张仲景的故乡知道他曾任长沙太守外,世上的人知道的真的不多。人们更多的是从《伤寒杂病论》这本医书中知道医圣的,我写出来就是不想埋没了他的功绩。
学习了!只知道张仲景是“医圣”,真不知道竟然还是长沙太守。格格老师认真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功莫大焉![赞][赞]
@陌上梦落:这得怪长沙人,这么重要的历史都没有认真、好好的宣传。
张仲景是医圣这个我知道,但当过长沙太守还真的头一回听说,格格的文章让我又长了见识。长沙出了医圣张仲景、药圣孙思邈,实在是医药之都啊!
@难诉相思:两大圣人都与长沙戚戚相关,这是长沙的荣幸。
格格的精美佳作,极具历史性与艺术魅力,将中华文脉薪火相传,好有价值。
@锦瑟黎燕:长沙是座文化古城,有着许多值得记载的史事,可以慢慢的说。
那年那月的长沙父母官张仲景,每到初一、十五这两天,还能坐堂行诊,为老百姓看病,感人肺腑,令人敬仰。
@锦瑟黎燕:现在中药店里的坐堂医生就是从这里延续的。
格格老师博学,真是只知医圣张仲景,不知贤太守张仲景。
@霁月:张仲景那个时代没有科举,所以他不是考功名入仕的,那时当官是靠地方民众举荐孝廉之人,也就是说品德兼优的人来出任官员,张仲景就是品德兼优才出任了长沙太守。
真不知道一代名医还是父母官。这让我想起在网上看到一位;猪蹄县长。但这位县长不是名医,只是因为当地比较贫困,老百姓看病难,他就让中医用一些偏方给老百姓治病,花钱很少,效果挺好。网上很多人呼吁应该让他做卫生部长,老百姓看病就不会难了。
@地质之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是最好的父母官。
格格的诸多精美佳作,将长沙的高天厚土,人杰地灵,星光璀璨通透彰显,让人越发心仪长沙了。
@锦瑟黎燕: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过去,挖掘出来就是文史。
这片土地有这样的好官,这样悬壶济世的医圣,让我倍感这片土地的温暖,明亮与芬芳。
@锦瑟黎燕:是的,长沙是地灵人杰,出了许多名人。
这片土地是温情脉脉的美丽人间,就是由于张仲景这样的好官医圣,拥有的精神与情怀,一直在这片土地传承不息。
@锦瑟黎燕:有这样的父母官,是长沙人民的福祉。
格格的一篇篇精美佳作,以浓厚的历史性、文学性、艺术性,独具一格,成为卯酉河的亮丽风景,美好至极。
@锦瑟黎燕:你的鼓励让我很有动力。
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远大于当长沙太守。所以,所有对张仲景的介绍,当长沙太守只是带过,讲的还是行医。对于长沙来说,毕竟出过一位医圣太守,这是罕见的,值得自豪。
@诚厚:这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在帮守任上五年之久,为湖湘地区解除了瘟疫之苦,这是多大的恩惠。
流光如烟,将许多的人情物事消弥无痕,唯有张仲景这样的好官医圣,生命穿越时空,永久光照人心。
@锦瑟黎燕:那时没有科举,只以孝廉被推荐为太守,张仲景以医为民造福,并创造了坐堂医生之良习。
作为平凡之辈的我,不能像张仲景那样,为老百姓造福,却可以修持自我,以传承中华文脉薪火为生命的真实需要。
@锦瑟黎燕:真正像张仲景医圣这样的人,世上能有几个。我们都是平凡人,就做好平凡事。
医学家当市长的,大概长沙是唯一的,全国也许无第二。苏州有任市长,是省交通厅长下来的,解决了苏州的立体交通,百姓现在还念叨,与张仲景为湖湘地区解除了瘟疫之苦道理一样。
@诚厚:只要是为民造福的好官,人们都是不会忘记,也由衷拥护的。
跟着格格老师的博文思路,学习了医圣张仲景的事迹,要是现在的官员都有这样的为民“初心”该多好啊,可现在是口号喊破云霄,标语大街小巷,就是不做……
@李宗宾19481957:现在愿干实事的太少了,像张仲景这样一心为民造福的父母官就尤其受到爱戴。
长沙坡子街一座桥头张仲景麻石碑,好希望是迁移别处。
@锦瑟黎燕:我也是这样想的,只是不知道当时拆迁人员是否有文物保护意识。
我们在拆迁与新建的过程中,是否将保护贵重文物,谨慎地呵护,令人期待。
@锦瑟黎燕:如果没有文物部门的介入,光是建筑工程的人是不会注重文物保护的。
为官一任,大大小小的职责,如果都能像张仲景那样,尽心尽力为老百姓造福,就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锦瑟黎燕:古代好的父母官也大有人在,但像张仲景这样能救子民于瘟病的,可能只有独此一人。
张仲景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医学界的伟大人物,他的精神和智慧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含羞荷:是的,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