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农村经济落后,看电影是我们唯一的文艺活动。那时我们的大队有一个放映员,名叫付长在,曾是父亲的学生,因为他在放电影时程序繁杂,动作很慢,我们给他起个外号,叫付老娘们。
那时基本上一周能看一场电影。每逢村里放电影,我们就像过节一样。这一天大家不论干什么都很带劲,太阳不落山,伙伴们就拿着小板凳争先恐后的跑到电影场占位子,争取一个好位置。怕付长在动作太慢,我们帮他支片立杆子,抬桌子,放音箱,忙的连饭都顾不上吃。
看露天电影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在不冷不热的农闲时节,乡亲们难得清闲,放下手里的活计,三三两两,扶老携幼,来到电影场里凑个热闹。
在农村看电影不同城里影院准时,有时一部片子几个村跑着放。因此,在等片的间隙,人们可以尽情地拉着家常。看露天电影,坐在前面的通常是孩子和老人们,中间坐的一般是青年人,后面则坐的多是中年人。但也有例外,有的相好的青年男女借着看电影谈情说爱,为了躲避老人的耳目,他们就专门跑到离电影场较远的地方,说着悄悄话……
因为迷电影,我曾跑过不少冤枉路。因为看电影的心太切,有时不知听谁说一声某某村有电影,不等弄清消息的真假,拿着块干粮,邀上几个伙伴拔腿就跑。记得有一次,不知听谁说吴家坨的郭窝棚村有电影,我们几个连饭没吃就跑去了。可当我们跑了五里多路时,才知道郭窝棚不放电影,而牛坨村放。我们大骂一通造谣者之后,又马不停蹄的往牛坨赶。
到外村看电影,虽不如在本村惬意——有座位,能选个好位置。可也另有一番情趣,那就是能自由走动,看一晚上电影换几个地方。有时正面看不到,就到反面去看。
每次总是那么几部黑白革命片,《闪闪的红星》、《智取华山》、《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等放来放去,我们却看的津津有味,一个个难忘的片断,一句句经典的台词,像星光闪耀在我们记忆深处。日本鬼子、汉奸是坏人,长相丑陋,行为委琐,八路军、游击队是好人眉目端正,正气凛然。
这些影片正好迎合了我们的英雄情节,里面的经典台词也运用自如,电影放映完后,我们仍沉浸其中,例如,在赞同别人的观点时我们知道说:“高,实在是高。”在戏弄班上的女生时会学日本人说“日语”:“花姑娘,大大的。”……
到初中后,露天电影越来越少了,看电影都是学校组织到电影院去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到现在有了网络,连电影院都很少去了,只有在梦中,我和小伙伴疯跑着去看露天电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卯酉河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oyouhe.com/archives/7670
评论列表(22条)
我的经历和您相似,我10多年前也写过一篇《露天电影》的回忆散文,那是那个文化匮乏年代劳动人民和他们的子女的难得的精神狂欢。
@情满乌江:现在像这样的狂欢几乎没有了。
那时电影里面的对白有很多都能整段整段地背下来。
@难诉相思:经典台词也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追捕》、《永恒的爱情》、《平原游击队》、《三进山城》。
往事难忘
露天电影成了很多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一页,又各有各的精彩。
@灿烂阳光:童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曾经,我们这样看电影。讲给年轻人听,他们当故事;讲给同龄人听,才感到亲切。
@华章秋韵:看电影的时光无忧无虑,流逝的岁月让我更加感怀!
感同身受,以前我也写过一篇关于看露天电影的故事,我们有相同的经历,读起来倍感亲切。
@蓓蕾含香:这都是岁月留下的珍珠,我们可以用一生来珍藏。
其中您的第二张插图我也用过的。
90年代,我家周围的建筑工地多了起来。一天,日头还在,就有一帆银幕撑了起来,心想这是要放露天电影啊。天黑后,果然有电影放。孩子才几岁,我便带他去看电影了。我俩找了几块砖头坐着,在银幕反面就看起了电影。他问,为什么在这里看?我说,你爹当年就曾经这样看电影,当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你也体验体验吧,我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体验机会,对他这一代,这种体验机会不易找到了。
@单翅:所以我们要传承过去的经历和历史。
@沧海一粟:对头[微笑]
@单翅:[赞][花][赞][花][花]
过去一个星期看一次,感觉是幸福时光。在插队,看老电影,要走好远的路。小时看电影,有时看不懂,也看。总之这是有趣回忆。
@杨自记:那是人生中难忘的回忆。记得那时总是让父亲看家,母亲带着我们去看电影。
无可奈何童年去
似曾相识电影来
一起怀旧
我从小看露天电影长大,工作后在地质队,住在农村。我们单位就有电影放映队,轮流到各个野外工作点放电影。一般半个月左右轮流放一场电影。八十年代电视机走人家家户户,电影也悄悄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看露天电影的经历,是难忘的,一代人的记忆!
那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深深铭刻在心里。同龄人都经历过,感同身受啊。